Leica 75mm M Summilux f/1.4 HD短片

接在E-P1上拍的短片.
在Live View上看著散景微妙的變化, 又是在光學觀景窗以外的另一種感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cPcOEDG6-c







這支M 75 1.4是朋友的, 因為我自己有C/Y Zeiss 50mm 1.4.
對比出來是原全不同的感覺.
可能因為焦距有差. 但M 75在1.4時的奶油散景, 焦內的銳度都令我著迷.
Zeiss在1.4時比M 75 1.4時銳度差太多, 而散景相比下帶點二線性.
中心銳度竟然和我收光圈到F8差不多. (因為M 4/3有 x2 crop, 不能試到邊位的銳度)
終於明白一支鏡頭可以賣個幾千美金的原因

我曾經和自己說過鏡頭銳度只是一個沒有關係的數字.
反正後製就可以了, 什麼黑角, 紫邊...後製就可以了.
都不會影響自己的創作.
L鏡都賣光了, 現在都以方便為主.
GRD, E-P1, OM XA, 彷Leica IIf, 還有一台5D一代作studio work用.

玩過了Leica的鏡後突然中毒.
這樣小的鏡頭有如此威力(當然還有如此的價格)
如果想加入Leica, 二手M8會是一個好入門的機身嗎?
二手M6的價位可以接受, 但怕底片會很少用.
這種有M8的用家嗎?

小弟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continyui_paradise/
請多多支持
2009-11-14 6:11 發佈
LEICA 75/1.4塊頭很大,用在EP1這麼MINI的機身
會不會頭重腳輕,不好操作??

之前有幸借用過M8
機身質感很好
可是操作介面比日系DSLR差
記憶卡寫入就像其他網友抱怨的....很慢
都要等...等...等....
才能REVIEW照片
拍出來的也不用期待太高
就是數位影像

後來還是縮回M6拍正片
現在中古的M6還不用中古M8的半價
雖然要沖洗比較麻煩
不過價差已經可以拍很多很多捲底片了...
continyui wrote:
玩過了Leica的鏡後突然中毒.
這樣小的鏡頭有如此威力(當然還有如此的價格)
如果想加入Leica, 二手M8會是一個好入門的機身嗎?
二手M6的價位可以接受, 但怕底片會很少用.
這種有M8的用家嗎?


如果要玩Leica M數位機
只有M9是個好選擇
M8/M8.2實在不怎麼推薦
但M9目前還是很貴很貴
建議等個幾年後落到十幾萬時在買
不然其實用M6/M7/MP
拍底片很不錯


http://www.flickr.com/photos/continyui_paradise/4073425855/

Compact & good enough~
continyui wrote:
M 75在1.4時的奶油散景, 焦內的銳度都令我著迷.
Zeiss在1.4時比M 75 1.4時銳度差太多, 而散景相比下帶點二線性....(恕刪)

M75/1.4就是因為有那介於M50/1和M90/2AA中間味道的柔中帶利調性~
才令我難以割捨~雖然現在都是使用M50/1.4A和M90/4M居多
可是這顆來自於LEICA M系最末代的手工設計演算玻璃參數鏡頭真的味道獨特~
當年底片時代我都是藉著使用不同調性底片和縮放光圈手段來釋放M75/1.4多變的魅力~

放張光圈f1.4和f5.6的MTF看看~實線與虛線越接近則散景越自然
M4/3 SENSOR 剛好把那成像圈半徑外的一半避掉~呈現出柔和中帶著主題輪廓銳利的味道

angy2729 wrote:
M75/1.4就是因...(恕刪)


M75/1.4不是手工計算的鏡頭,早於60年代初Leica就已經採用計算機於光學計算了。 手工計算的鏡頭f1.4不可能有這種性能。
phuang3 wrote:
早於60年代初Leica就已經採用計算機於光學計算了。手工計算的鏡頭f1.4不可能有這種性能。...(恕刪)


電腦於五○年代開始引進鏡頭設計領域(Leitz是最早於鏡頭設計中使用電腦的廠商之一,該機器的名字為Zuse,德國造),但那時代電腦對光學設計很少有什麼改變。最大的優點是,有了電腦,你可以計算得更快,並且進行更複雜的斜向光線的方程計算~
從最早期的徠卡鏡頭一直到六○年代初期,第一代的Leitz鏡頭,實際上是在高等級像差尚未克服,以及玻璃參數缺乏的環境下,仍利用人工進行計算~
在Vollrath/Mandler時代的特點是開始使用優化設計原則。製造寬容度的重要性開始得到了重視。優化設計被廣泛的用來理性化生產和降低成本~
七○年代和八○年代是Leitz為生存而奮鬥的時期。此時R系統繼續擴展設計,但設計成本卻降到最低。儘管如此,LEICA仍然有一部分最著名的鏡頭是在這個艱苦時期設計的。Noctilux 1.0/50和Summilux 1.4/75直到現在,仍然是偉大的設計,它們可以說是人工設計運算時代的最後產物~
詳文佳作與譯文請參考
徠卡迷樂部
以及更精闢的撰文
http://www.imx.nl/photo/index.html

相較於現代的工業設計以及龐大的電腦資料運用~前期的這些光學設計專才不僅要繼承既有的絕佳設計並且還要創新設計~所費的心力比小改款即可上市的日本人的想法可說是現代怪物了~
而現代萊卡M部分仍精實於設計出成像最好最逼真~可供多款光圈值不同的款式鏡頭做選擇使用
雖然有幾家大廠會仍在同焦段擺上不同款式鏡頭供初學者使用~
但是沒有一家是像LEICA般在現行款所有鏡頭高光學畫質上苛求(早在第三代團隊開始即設計多款強調著全開光圈的實用性)~即便這種策略有著商業考量和市場價格不受領情

chinn wrote:
LEICA 75/1...(恕刪)

頭重腳輕的問題還好
似乎M8除了RF對焦系統以外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E-P1在Liveview時可以看到散景在相片上經過電子處理的變化.
這一點是RF, Dslr也做不到的.

M6還要想一下, 買回來的菲林機太多了.
但拍得不多


dp710614 wrote:


如果要玩Leic...(恕刪)

M9太貴重了.
雖是物有所值, 工藝和數位的結晶品
像很多名錶一樣, 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焉之.


mille wrote:

http://ww...(恕刪)

這部小XA也是我最愛之一.


只是Leica的工藝叫我太著迷.


angy2729 wrote:

M75/1.4就是...(恕刪)

原來是早期手工鏡頭.
那麼成像真令人驚訝.
可能是我見識少, 先不談那過人的散景.
銳度已是我見過的鏡頭中數一數二
f1.4還可比Canon 300 2.8L收到f4時差不多.

我打算先買一支Summicron 50mm接到E-P1上用一下再作打算.
因為我有一位叔叔打算把他的Leica放賣, 他的兒子都對它們沒興趣
有M4, M5, M6, Summicron 35mm/50mm/135mm
35更是八妹, 我有朋友已經在打它主意了.
我看看Summicron 50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好的價錢

機身如果不打算M8的話, 就應該是M6了.
要慢慢錢

另Post一張用Zeiss 50mm 1.4全開光圈拍的.
還真掛念Leica的銳度.
現代LEICA 設計出來的鏡頭極為強調實用性以及高畫質~會發現和20年前鏡頭有極大明顯不同~
在第三代主設計者Koelsch帶領下的年輕設計者總是突發奇想的出現新設計產物~
最具代表的就是M90/2AAM28/2A的出現~但是直到M50/1.4A以後又是另一層次的突破~高畫質之外再次強調大光圈的可用性~M50/0.95 M21/1.4A M24/1.4A的天價

'70 ~'80年代各廠競相努力在大光圈鏡頭的研發~(但是宣示性意義比較大~表達我們有這樣的技術~畫質用現在眼光來衡量不甚理想~就是所謂老派的玩味道)
和那時候相比我們是幸福多了~同樣是50f1.2我們可以有較廉價較高品質的選擇(例如新的Cosina公司VM鏡 NOKTON50/1.1)也有電子化的單眼鏡頭可以用(CANON50/1.2L的評價兩極化)
但是對於那年代的設計者~要考慮的的各種玻璃參數計算都是極難掌控的未知

LEICA M50/1.4A我曾和擁有ZF50/1.4的同事曾經一起出遊試拍比較過(使用同款底片最公正)~在中距離表現上肉眼5x放大鏡觀察沒有啥明顯差異~放相後比較大的差別是整體反差M50/1.4A較高~以及更多的微細節
但是在最短距離拍攝以及無限遠端的光圈全開就有那稍微不同~也許是LEICA極盡矯正所有像差等等因素~這顆鏡頭的超高畫質目前還沒有一家可以突破~但那也頂多是95分跟98分的差距~
近距離端我可以想像到的是因為LEICA用使了浮動對焦系統~無限遠端的清晰度就只能讚嘆LEICA對品質的堅持了

M50/1.4A光圈全開對焦在遠距離照 M7+M50/1.4A f1.4(紅區是局部格放)


局部格放犀利的影像呈現完全現代鏡特色


對於耀光/光斑/鬼影這類東西拜現代高科技鍍膜之賜~20年前各廠舊鏡頭就沒有那樣好的成績~
現代無論是哪個廠的最基本款在這方面都有最基本的好成績

如果是給M4/3系統用轉接環~也不貪求大光圈其實ZI系列的ZM50/2是個折衷好選擇


LEICA 的M75/1.4是雖是末代的手工設計演算光學圖稿的鏡頭~但在模組機械化設備下製造~不算是純手工製造的~至於拍出來的動畫很銳利~恐怕數位演算佔很大的影響~但散景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難容改變
CANO NEF 300/2.8 L IS我有一顆(最近也只會拿來拍單車賽)~全開光圈的銳利度令人驚艷~拿來和LEICA M75/1.4比焦段差距有點大
用手工計算的是Hektor 73mm/1.9(1931發表),到了1980 Leica發表了75/1.4 Summilux-M與80/1.4 Summilux-R,採用新的計算方式,也就是利用電腦做approximation。 詳情可參考 Leica Lens Compedium。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