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樣的題材,同樣的設置,同樣的條件,徠卡 VS Mamiya,結果會怎樣呢?
135片幅的頂級鏡頭與平價的中片幅鏡頭差異多少或如何比較,從很多年前就是愛好者話題或爭得面紅耳赤的焦點,正確地看待這問題必須對『放大倍率』有基本認識。
對相同的底片無論其片幅大小,基本單位解析力是相同的,解析力數值乃作為照片能放大多少倍參考,舉例來說,坊間常見彩色負片解析力可定為40lp/mm(80l/mm),放大後照片需要4lp/mm,因此該底片解析力可承受10倍(40/4)的放大。
基於上開理解,135底片放大十倍大約是A4(短邊9吋左右)大小,而對6*4.5cm片幅則為18吋左右,在相同放大倍率下,中片幅明顯優勢就是相同放大倍率可得更大照片。但一般使用者或印刷需求不會放到短邊18吋照片,若以相同的A4規格,6*4.5片幅放大倍率只要5倍左右就夠了,底片於較低放大倍率下將有顆粒感輕微,解析力足夠(放大5倍時底片上只要20lp/mm),更因為放大倍率低,拍攝時手震較不容易被放大看出來,此外光學鏡頭設計時,對光學解析力的考量也不用太高、對焦精密度要求可降低些(事實上,中大片幅的鏡頭MTF表多以20lp/mm表示)。
單就光學鏡頭素質而言,135鏡頭為何必須中片幅鏡頭好的原因在於:應付更高放大倍率之用,但拍攝出來的照片永遠是中大片幅底片勝出的原因是:放大倍率優勢。安塞亞當斯大師選擇8*10作為創作媒材一部份原因是放大倍率只要1-2倍照片就夠大張細緻,4*5相機為何有手持也能拍出不錯照片,也是期待放大倍率3倍已經符合印刷輸出需求(短邊12吋)。如果都放到相同倍率下,中大片幅鏡頭可佔不到便宜,問題是:由於放大設備、成本有所侷限,很少攝影者(除非極認真投入)會把4*5底片放大10倍到50吋以上。
附帶一提,要使135片幅極度放大後有中大片幅般細緻結果,不是不可能,那就是著名的Kodak Tech-pan 25度底片(135規格)的設計目標,此底片已停產,但目前kodak仍有超高解析底片生產,其他小廠如ADOX或Ilford、Rollei都還有25度底片在產,要徹底發揮此等底片能力需要足夠背景知識與技術訓練方能達成。
相關參考可閱讀:http://www.imx.nl/photo/Film/Film/Film/page35.html
以上,請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