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徵求「萊卡」用家來此下毒!

pang8230 wrote:
應該正好相反喲 !h...(恕刪)


嗯~

現在國家地理的攝影團隊裡面,最多的還是自動對焦相機居多,不是說徠卡不好,而是有時候在拍東西的時候,瞬間的對焦往往可以決定一張相片的成敗...

雖然還有一部分國家地理的攝影團隊也有在用RF相機,但是不會是最大群的....

主要還是拍攝的內容的關係...

並不是說RF沒有單眼好...

而是主題需求方式...

我自己非常的喜歡RF相機也是徠卡的愛好者....

貼一些我用萊卡M6跟R7拍的照片給各位看看,
請點圖進入看原圖





















最近剛入手Leica M6, 隨手拍了幾張, RF像機廣角變形控制和SLR真是差很多, 下面幾張都是 Fuji NPH400 負片底掃後縮圖, 第一次試拍, 拍的不好, 大家將就著看


Summicron 1:2/50mm


Summicron 1:2/35mm


Summicron 1:2/50mm


Summicron 1:2/50mm


Summicron 1:2/35mm
阿比透咖啡 wrote:
嗯~

現在國家地理的攝影團隊裡面,最多的還是自動對焦相機居多,不是說徠卡不好,而是有時候在拍東西的時候,瞬間的對焦往往可以決定一張相片的成敗...
雖然還有一部分國家地理的攝影團隊也有在用RF相機,但是不會是最大群的....
主要還是拍攝的內容的關係...
並不是說RF沒有單眼好...
而是主題需求方式...
我自己非常的喜歡RF相機也是徠卡的愛好者....


專業攝影者選擇相機,有很大的原因是選擇系統。如果這個系統能支援他的工作,
他就會採用。自動對焦是一項功能,但沒有自動對焦,專業攝影師也不會拍不到
經典照片的,否則以前MF手動對焦時代,難道都拍不到經典的一瞬間?
重點在於「隨時觀察對象」,以眼睛代替觀景窗,專業的攝影師能判斷現場,並且
「預作準備」。事實上,攝影師在工作時本來就是這樣。
自動對焦的好處....當然是代替人力對焦,但是自動對焦也有突槌的時候,當鏡
頭來回迷焦時,快門硬是按不下去,決定性的瞬間還是抓不住。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其實還包括了攝影者創作時的「預觀」。也就是
說,他在舉起相機之前,已經觀察到現象或事件即將發生,他只是預先在適當
的地點等待,在適當的時機按下快門而已。

LEICA M型RF相機還有個優勢,那就是快門時滯(Shutter lag)極短,比DSLR
或SLR甚至絕大多數相機都要短。這段時滯,指的是你按下快門鈕到快門簾幕開
始動作的時間差,數位相機的快門時滯甚至更長!LEICA M問世以來,由攝影者
創作的作品,有非常多的經典大作是運用這項優勢的結晶。

ps.
使用SLR/DSLR相機拍下照片的「那一瞬間」,反光鏡上翻,擋住觀景窗,自己
的眼睛剛好看不到主體(當然也有例外的少數特殊設計,如E-330或EOS RT)
....談「決定性的瞬間」,其實有點弔詭.....

說得好,用Leica是一種享受

現在的數位Leica還沒有給我那樣的感受

所以,還可以等一等


倒是用Leica=技術高超

那還真是天大的誤會

把徠卡操作得好的人,技術水平一定不低

因為定焦鏡(居多)、手動對焦與測光組合真的沒有AF的SLR方便

(其實,老一代的相機不也都是手動的? 這也不能全說只有用徠卡技術才會好)

但,享受那種低功能高手感的工藝

說真的,沒長時間使用的人,還真是完全不了解

誰說用徠卡一定要把照片拍好?

職業有職業的方法

業餘愛好者也有享受拍照的權利阿


對於有朋友說NGM沒啥人在用Leica, 那可見是功課做得不足

況且,誰說Leica萬能?以下觀點給大家參考

1.各類攝影題材是否用徠卡去拍會是最佳選擇?
如果是: 那徠卡不會是現在的佔有率,
您提到NGM攝影器材的廠牌生態,不正是反應當前Canon,Nikon兩大系統為首的景況
十分合情合理, 要以此例子來評斷徠卡的好壞
說真的, 不是很有力量

2.NGM絕對有堅持使用徠卡進行報導的攝影師
而且,還是鼎鼎大名的大衛.阿倫.哈維
sam abell
同時,以"低光源,保留氣氛"而採用徠卡系統, 動態攝影採用他廠TTL閃燈的雙刀流攝影師,其實還不算少
william albert allard

NGM的攝影師,一年往往只要專心讓一個專題準時上雜誌應該就功德圓滿

他們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器材去表現題材內容

誰管你用甚麼拍照,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說用徠卡拍的不好,歡迎自己買一組來嚐嚐

體會一下拍照,也許不必那麼沈重

參考參考
Adobe特約講師/Nikon學校講師/潮 攝影FB社團/Nikon2008-2009攝影比賽第三獎
Leica 對我來說,真正的價值是進暗房後。
拍出來的銳利度與成像的飽和度我想只有用過的人才知道!
放出來影像的細緻度是 N 與 C,所不及的!當然,各有優劣!
唸書時上過攝影課必修,班上出現很多怪物,當然都是同學長輩的!
相同的景,我與同學分別交換相機,拍出來的粒質,M6 就是遙遙領先 FM2!
當然,小朋友的差距也頗大!上大三,進階攝影變選修,我就用他爸的相機用到畢業!
那時最快樂的是蹺課,背著相機去拍照,隔天進暗房!

我想多數專業攝影師選擇相機,大多是選擇較普遍系統,易維修,售價較人性化外
還有 低調 ,當你進行記錄型攝影或進入動亂之地,背著 Leica 是危險了一點!
所以,我常想 布烈松 真的很厲害也很勇敢! 大師~不是當假的

常常在淡水河邊看到手持 Leica 拍的是到此一遊的照片!
也看過拿 FM10 對構圖 影相內容挑剔不已的!

相機只是工具,影像才是目的!

眼睛是最好的鏡頭,內心最佳的相紙!

對不起!又離題了!




布列松的作品
其實我想說,攝影大師受到肯定是因為他的傑出作品,而不是他用的相機,這些攝影師也不至於把成功歸功於手上那部相機,他用什麼系統拍照其實根本不重要,別人也不需要去關心大師的相機,其實社會上有很多人會替相機說故事,有些是因為爸爸在吹牛,以前我老爸就說甘迺迪最喜歡用Nikon相機,所以老爸也是用Nikon相機,當然我小時後的我也一直信以為真,後來自己覺得是假的,但我也不想再去問我老爸,因為以前的時代男人擁有一部單眼相機是很值得誇耀的事,多少會吹牛一下,後來發現同學的爸爸其實也做過同樣的事,只是故事變成徐志摩有一台Leica相機,另外就是相機行的老闆,還有學校攝影社的社長,這些人都很會講故事,不知情的客人或社員聽了故事信以為真,改天有樣學樣又去跟其他人宣傳,往往會愈講愈神奇,扯進來的人物地點時間也愈來愈豐富,所以後來我都把這些關於相機的傳說當作娛樂消遣,不用認真追究.
yenchee wrote:
最近剛入手Leica...(恕刪)

對此牌相機,除了很貴,其他完全不了解。
不過看圖說故事,這個Voigtlander鏡似乎比Summicron鏡好看。
這二個字不知何意。
都進了暗房了拍出來的照片還被萊卡限制住,
只能說暗房技巧還有的加強了.
Blog: http://www.dplab.org/ DPLab Forum: http://www.dplab.org/deesBB/
dizzyday wrote:
對此牌相機,除了很貴...(恕刪)


Voigtlander 是 Cosina 的副牌鏡頭, Leica 鏡頭是用最大光圈(鏡頭形式?)命名, F1.0 叫 Noctilux, F1.4 Summilux, F2.0 Summicron, F2.8 Elmarit, F4 Elmar, 光圈越大單價越高, 我手上的 Leica 相機和鏡頭都是二手的, 一機三鏡大概七八萬, 其實不會比中階 DSLR 貴到那裡去, 不過 RF 相機成相品質和小巧, 是 DSLR 遠遠不如, 外出旅行方便很多, 只是全手動光圈快門對焦, 需要多花點時間習慣。對了, 照片的鏡頭記錯了, 那時候 Voigtlander 還沒買, 是用 35mm 拍的。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