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LEICA-STORE旗艦店

Sunyata.C wrote:
至於公司貨還是水貨的判斷,收費標準不一,完全任由台灣總代理開價

消費者只有被宰的份...(恕刪)


興華拓展在中國, 香港, 台灣,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代理很多牌子的產品. 萊卡只是其中一家.
我的M8就是買公司貨, 保固期內出問題, 真的不廢話, 修到好為止.
水貨檢查費是先收你600港幣再說. 查出問題再報價修理.
自己把水貨寄回德國修一下, 檢查一下. 運費至少80美金跑不掉. 來回的時間等閒一個月不出奇.
在香港這邊興華拓展有師傅在. 一般的換零件, 最晚修理7天也搞定了.

公司貨就是宰消費者, 見人見志吧. M9除外~~缺貨缺太大, 能用定價賣的到, 算是幸運了.
不然當年M8出了一年後, 實際售價比定價低了10~15%.



biaw78 wrote:
總是在DM中信誓旦旦的說品質遠超越日系相機可以滿足專業需求
東西卻是瞄準"有一定身分替為且要常帶著跑趴的貴客"在賣
就算萊卡東西不錯,但相較之下還是有矛盾啦......(恕刪)


這個我就覺得台灣興華拓展的銷售策略超瞎~~~
不如強推S2好了, 起碼可以自動對焦. 常帶著跑趴的貴客那有空去給你用M9手動對焦
Sony Nex-3, Voigtlander Bessa R2A, Nikon FM2
老大,您可以爬...(恕刪)


大家有沒有想一想是誰說公司貨與水貨的收費標準是由興華公司自己判斷的?是總代理興華與旗艦店的店員說的,可不是Leica總公司說的,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拼湊一個狀況,而且不會互相矛盾,合乎邏輯。

最沒有利害關係的是那個銀座Leica Store的店員,因此他的話可信度最高。Leica應該確實為了提升服務品質而要求各地總代理成立Leica Store,並監控服務品質,以利徹底執行總公司的政策,但台灣的價格比國外有些經銷商的價格高出很多,總代理應該怕很多人會透過網路或跑到其他地方去購買,然後有問題便拿到台灣的Leica Store去處理,為了保住業績,總代理與Leica Store的店員只好跟消費者說公司或與水貨的維修收費標準不一樣,讓那些怕麻煩的人在台灣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商品,保住他們的業績,但這跟德國Leica成立Leica Store的宗旨違背,德國Leica如果知道了當然會跳腳,結果就會跟那個日本店員講的一樣了。所以你如果拿水貨去Leica Store維修,他們硬要加收你更多的費用,便可以向德國Leica反應,我相信應該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我的經驗告訴我,不用太去管總代理自己訂的什麼鳥規定,先去看看原廠保證書寫些什麼,還有台灣的消費者保護法與公平交易法規定了什麼(公平交易法基本上已經推翻了總代理這件事了),自己的權力自己要懂得捍衛!
brexchen wrote:
常帶著跑趴的貴客那有空去給你用M9手動對焦


brexchen兄這話有意思,M系統要改自動對焦大概無解了,這樣一說似乎Leica應該出一部M9造型的DC機方便這些貴客跑趴用,畢竟X1賣得太便宜有辱人家的品味;又或反正不能用,出一台M9造型的磚頭但重量要輕也是好的。

同樣條件下,手動對焦確實跟不上自動,但RF的手動對焦用上手後也不是太慢,畢竟相機的AF史也才二十幾年,AF實用化以前的攝影並非只能對著靜物和山水慢慢雕琢,優秀的速寫作品很多的。

也感謝其他版友的分享,以後出國時會留意一下當地Leica的訂價。
有一種情況用MF真的要花很多時間,就是我的M6又發生flare out時...
跑趴場合光線複雜,或許選Bessa比較合適~
biaw78 wrote:
總是在DM中信誓旦旦的說品質遠超越日系相機可以滿足專業需求
東西卻是瞄準"有一定身分替為且要常帶著跑趴的貴客"在賣

應該是滿足專業的跑趴需求...

品質遠超越日系相機?很難說喔,哈哈...

chang17 wrote:
但RF的手動對焦用上手後也不是太慢,畢竟相機的AF史也才二十幾年...

要消費者為了拍個照就得先練就個快速MF的功力?不對。

新科技的應用,就是要讓事情變得更簡單才是

棄守135DSLR戰局,另闢戰場的S2,為何要AF?

當人到開始老花眼時,不要鐵齒眼睛多厲害MF多強

chang17 wrote:
AF實用化以前的攝影並非只能對著靜物和山水慢慢雕琢,優秀的速寫作品很多的。

我相信AF世代下,優秀的速寫作品一定多更多


yzubeggar wrote:
應該是滿足專業的跑趴...(恕刪)


M系列有AF....
我絕對死都買一台!
yesterday is history, today is happening, tomorrow is mystery.
講到MF

其實本人用RF的習慣是,是很少在那邊要求精準對焦


除了用50mm以上75mm或90mm,才需要精準對焦

或是現場有足夠的時間讓本人有"閒情雅致"去撥動對焦環時

才會在那邊慢慢對焦


35mm以下的廣角,幾乎不用太精準對焦 (除非你從頭到尾都"全開光圈"打片的就例外)

用鏡頭上的景深尺表,目測需要最近景深距離後,抓泛焦後直接SNAP-SHOT

抓拍一張照片不用到一秒

甚至一整捲底片拍完,對焦環都完全不用動 (光圈固定抓泛焦,曝光調整用快門)

測光用手持測光表(入射式),或用陽光16法則抓一個+-3EV之內的RANGE

拍負片或是黑白負片,寬容度蠻大,不要太誇張的曝光,要正常顯影都還不成問題



本人認為這才是使用LEICA-M 這類的RF相機的真正精髓所在

本人也只有兩台底片機,一臺M3一臺MP,夠用一生了


ESQ wrote:
M系列有AF....
我絕對死都買一台!


要M系列有AF?那何必還要M系列?

隨便拿"數位相機DC"或"DSLR"拍就好了,何必還要LEICA-M這樣的Rangefinder?


或是

隨便一臺CONTAX G2/G系列,CONTAX T3之流的

這種輕便的Rangefinder又有AF的,豈不樂乎?


好吧,要說缺點,那就是這類有AF的RF都是底片機

數位當道的時代,要說服別人拍底片,本人認同這是困難的所在

OTTO3644 wrote:
老大,您可以爬......(恕刪)


大家如有機會...實際帶台水貨機身或鏡頭去維修.
就知道Leica store是否對台灣消費者有無公水貨問題存在.
Sunyata.C wrote:
講到MF

其實本人...(恕刪)


Suntata兄有理。除了用35mm縮光圈泛焦外,小弟認為特別是有對焦桿的M鏡,有利快拍。一定距離對應一定的對焦桿角度,粗略估焦後可以用直覺撥動對焦桿至定位,finder只用來構圖即可,等於是相機拿起來就可直接按快門,連對焦的時間都省了。

這並不是很難的技術,需要的是練習。貼一個連結看看人家的M是怎麼用的吧…黎巴嫩籍的女性攝影師R. Matar,是最近Leica blog上介紹的,拍的是非常典型的報導攝影(請看連結中的auto slideshow),只用28mm和35mm和底片。作品確實多數是全景深。

其實Leica blog介紹的M機攝影師,九成是專拍這類作品,這應該不意外吧。要拍這種作品很辛苦,而MF並不妨害他們的工作,甚至是有利,可看這個google search第一名的leica review,有段話是

The ergonomics are so much better than what we've settled for previously and the tight, well defined metering pattern makes metering less guess work and more science. The ability to prefocus without holding down special focus lock buttons seems so streamlined and easy. The depth of field scale on the lenses encourages us to play with hyperfocal distance focusing and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pictorial effect of depth of field

意外的是我們很少這樣拍,還有人以為M機拍就是慢,就是要有閒情逸緻。如果台灣人普遍這樣認識這部機器,這個社會上由最有閒的一批人來用這部機器,也是很合理的;興華專打這批人的脾胃,把德國人本來是要統一品管的店和精品專櫃擺在一起,開張時連一個專用M機R機(或S機?)的華人職業攝影師也請不到,也是很合理的。

對了,Leica blog小弟看到現在,用M9的職業攝影師不多啊。interviewer一定會問M機攝影師對M9的想法,常見的回答是:「有一天我會買」…每次看到這話都不禁讓人科科笑~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