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 wrote:
而成像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大元件遠優於小元件,這早在底片時代就已然如此,不是數位時代才有。
我知道您的意思是說抗耀光、發色…這和感光元件有啥關係?
我認為要談最終成像,鏡頭的素質和感光元件(底片或CCD/CMOS)要綜合起來考慮,比較恰當些,不知您贊不贊成?大元件優於小元件....這件事在底片時代也不見得是如此。起碼光用大底片是不能成像的(針孔攝影?)。比如HOLGA 120用的是120底片,不過成像品質...只能說是有特色而已,談不上優秀。同樣都是FUJI VELVIA底片(ISO 50),120底片的藥膜配方和135底片的一樣,解析度(每毫米可解析線數 lp/mm)當然也相同。
還有,成像的品質,也要考慮照片放大倍率的問題。在鏡頭變數固定的狀況下,同樣都將135/120底片都放大至8 x 10,大片幅底片因為底片面積大,所以放大倍率低,成像品質佔優勢。但是放大倍率都「同樣放大10倍」,135不見得會輸給120喔!因為135鏡頭設計的控制變數都比120要更精密(如最小模糊圓)。當然鏡頭品質變數固定、放大尺寸固定的情況下,大底片成像畫質就明顯優於小底片了。LEICA主張的論點是:應該針對感光材料的特性去設計鏡頭,就有可能發揮長處。
甚至可以這麼說,雖然過去用350D,現在用5D,但是以最後呈現出來的畫質,TvsD一點也不輸人
http://home.so-net.net.tw/pcchang/kyushu.htm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