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數位單眼與135底片的差距

alecto39 wrote:
恕小弟直言現在各大影...(恕刪)


應該還是很多人用膠捲在拍電影吧,看看hollywood劇照(連工作人員都有拍進去的)還是滿多膠片的攝影機.


我只認為數位方式的製作便宜又方便複製,數位攝影機確實已經有可以比擬膠片所拍出放在電影院螢幕的等同解析度


不過畫質我是覺得少了膠片的那點味道(變的有點生硬)
不知道是後製沒很用心弄還是怎樣(peter jackson的短片)
有興趣可參考
http://www.red.com/
建議到imdb網站,
每一部電影都叫出來查閱。
其實現在拍攝電影,
使用焦卷還是佔大宗,
而Kodak更是其中最大的底片商。

(在電影資料中,
找尋畫面比例,
然後進入more,
裡面一定會顯示使用的攝影器材相關資料)
個人覺得電影跟靜態影像的要求不太一樣
canon 1DS MARKIII的解析度已經超越135彩色底片 (尤其是ISO200以上...)
但若是要每秒24格以上這樣連續拍攝數小時,如此高解析的畫面對於讀取跟儲存都是很大的考驗
也因此現在大部分電影還是先用底片拍攝成毛片
但是後期的製作有些已經採用數位流程了
kodak也有出專門給數位後製使用的電影底片

至於底片的粒子感就是喜好問題了...




"If your pictures suck, lense/camera may not be the first things to change."
昨天運氣不錯. 在重慶南路上達書店居然用清倉價買到風景寫真08年1/2月號

封面專欄是以神社為主題
主要是用Canon 5D拍的
在700 線高精細印刷下. 精細度與120已經沒有什麼差異.
如果不說
可能就以為是120拍的

(ps.在這本雜誌上. 因為高精細印刷的關係. 135和120的細節清晰度是有蠻明顯的差異在.)


但是這就突顯出一個問題了

在日本. 有高精細印刷的書籍和雜誌. 足可讓大家了解各種規格材的性能極限在哪

但是在台灣沒有

而且在台灣一般人也很少真的去出大圖
自備傳統或數位輸出設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台灣....普遍缺乏這種機會. 可以見識到自己相機的極限在哪.....
在日本. 有高精細印刷的書籍和雜誌. 足可讓大家了解各種規格材的性能極限在哪

但是在台灣沒有



最大的問題, 台灣就算出版這種精美的印刷, 不信者恆不信.
還是讓日本人來做也許說服力還比較高吧!
Monte920 wrote:
.最大的問題, 台灣就算出版這種精美的印刷, 不信者恆不信...(恕刪)


我覺得另一個大問題是
在台灣, 出這種書的市場太小. 出版社很難投資大錢去出版這類的書.

日本的出版業可以為了一台機型出一本書
像我當時買Leica M7, Contax T3之前都是先看了日文雜誌
雖然文字看不懂, 但可以感覺編排用心........與相近等級機種拍攝作品比較, 有那些週邊配件, 甚至一台機子就拆了給你看內裝, 快門聲幾分貝等等都詳細的科學化比對......這點在台灣出版界應該不可能這樣作

另外特定主題(例如專拍瀑布或花, 專拍人物, 某一特定攝影師, 或是專門教影像處理....)的日文專門雜誌也可以找到一拖拉庫
我想出版者用心, 讀者也捧場.........日本出版業會發達, 其來有自


我個人買很多風景攝影的特集
有一系列由中橋富士夫整理的特定主題的攝影雜誌, 開放日本各界投稿, 然後徵選成冊.
主要都是底片機拍攝的. 已經出了十幾本, 我每本都買
內容取材之豐富, 印刷之精美, 資料之詳細.......在台灣我都沒看過這類的書
(每張照片都有註解:什麼片幅相機鏡頭拍的, 光圈快門資料, 當天天氣晴陰, 光線射入方向都會標示; 書末還有每一張拍攝的地點簡圖, 按拍攝地區分類標示出來)

我是沒有自助旅行的經驗, 不然按圖索驥會是一本很好的日本之旅攝影專書


舉其中两本為例
日本之夏絕景

北海道的四季
兼善天下的心情故事 http://timshea.pixnet.net/blog/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