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 wrote:嗯同樣的EV下單位感...(恕刪) 那個,大大,我好像沒有說到單位感光面積之類的吧,我一直說的都是總的入光亮阿!就是因為X1的感光元件比m4/3的大,所以通常來說攝取到的光要比m4/3多,不是嗎?
bubo wrote:那個,大大,我好像沒...(恕刪) 嗯我要表達就是總入光亮與測光無關不會因為你感光器比較大片, 同環境下就會得到比較高速的快門相同環境下6X6的哈酥, 全片幅的5D2, APSC的X1, 更小的D-Lux, 甚至是iPhone, 外接式測光表, 對同樣亮度的物體測出來的光圈快門值(EV)都是一樣的(系統間的誤差不計)不會因為5D2感光器面積是X1 4倍 快門速度就可以少兩級即使裝上不同焦段的鏡頭也是一樣
謝謝大家!後來 我剛剛買了 GF3 + 1.7 20MM我想我沒有用過可以換鏡頭的相機再加上價錢真的差很多X1很貴 我也怕我用不到它的function剛剛在離亂拍一些放來電腦裡 看起來真的有差!其實我買X1的話,這樣不是跟我Canon G11一樣是類單眼嗎?我還是會考慮X1!謝謝各位喔!!!
nero1943 wrote:其實我買X1的話,這樣不是跟我Canon G11一樣是類單眼嗎? 拿X1跟類單眼比 分享一下用X1拍的照片吧,全部機身JPG直出,無後製,僅縮圖,個人覺得其他所謂類單眼無法拍出這樣的效果。http://www.flickr.com/photos/six-zero/sets/72157627419309596/與同是m4/3系列的E-P1拍的照片比較一下,同樣機身JPG直出,有經Photo Effect Studio加濾鏡微調後製。http://www.flickr.com/photos/six-zero/sets/72157627984461890/
bubo wrote:怎麼會沒關係呢,大大...(恕刪) 您說的情況 只有將感光元件這個條件代換成ISO才會成立越高的ISO代表曝光時間能相對減少但ISO也不等於感光元件我拿水盆跟試管做例子好了下雨天時您將這兩樣物品擺在室外雨下完之後 水盆的水量會比試管多很多但兩者的水量會差不多高 這部分才是EV水盆較多的水量代表的應該是相片的品質至於ISO比較像是降雨強度 但把這兩者擺在同一個地方淋雨 所以ISO應該是固定的另外 焦距跟快門速度沒有關係吧至於景深的部分我同意您的說法最後 對不起我LAG了= =原來已經有人說了您說是總入光量我就同意只是您在那邊寫的真的是快門速度這四個字例子都寫好了 我還是貼著好了 也許有人喜歡這樣的解釋
所以我就說嘛..怎麼會有人拿到x1還會想換機的...它簡直是DC裡的金字塔了 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DC可以超越 我覺得至少再撐1~2年沒問題!!接下來技術成熟 會有越來越多DC把感光元件做大!! 然後可變焦 大光圈 但是體積變大是一定的..
RyanWoods wrote:您說的情況 只有將感...(恕刪) 基本上你說的部份是正確的,但是這個立論要正確的前提在於:是1)大小感光媒材每單元的本身特性必須完全相同2)後製的程序必須相同(這裡會提到後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底片拍完後,一定要沖洗,這部份是後製。另一個是,數位資訊也需要經過處理器處理才會變成可讀的照片數位檔。)3)完美鏡頭的設計。如果就這三點來檢視,會出現在現在的數位相機上,兩台同樣固定光圈和iso,但是有不同快門的現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第一點和第二點,在底片上有成立的可能性,但是在兩台不同的數位機上,可能幾乎為零。而拍過黑白底片的人或者是有接觸過一些黑白底片知識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底片,上面寫的感度都不一定是真實感度。更別說感光元件這種本來只有一個感度,其他的感度是用計算出來的媒材了,各個感度之間和實際的ev對應的落差自然一定會產生。然後後製處理的問題,我用底片當例子,會比較不會搞混。著名的kodak黑白底片tri-x 400,如果用d76顯影液,他的感度其實只會有約莫iso 250-320之間。而如果是用microdol-x則會只剩下125左右。如果底片都會有這樣子的差異了,變數更大的數位機身後製一定會也會有影響。第三點,幾乎沒有所謂的完美的鏡頭。大光圈的暗角,在機身使用平均測光或者是中央重點測光的時候,都會有影響。所以,不同數位相機會在同iso,同光圈有不同的快門是合理可以存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