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閒聊] 萊卡鏡頭真的有那麼好?

snowmen wrote:
所以鏡頭的好壞,絕對不只要用儀器測量,重點還是在人眼!
只要人眼看不喜歡的東西,那幾個用儀器測的 MTF、Distortion、Vignetting 再好都沒用,都會被認定是不怎樣的鏡頭。


是阿,
偶側過很多次,
人眼對 EXIF 的反應要比實際看照片要靈敏的很多!

的確不能只看 MTF、Distortion、Vignetting,
不過這些事實上是比一般大眾的 "人眼" 要來的準確多.

請教各位,Summilux-R 35mm接到5D上會不會打到?
CDees wrote:
是阿,偶側過很多次,...(恕刪)


恩~
縮小到最長邊只有 600 的數位照片,其實 Vivitar 和 Leica 都差不多。
另外,不會拍的人拍出來也都差不多。
這真是一個爭議很多的題目.
人家說真理越辯越明, 但這種題目真是讓人越辯越火...
不過透過這種主題可以了解大家所重視的面向以及不同的主張,
小弟真是受教了. 很有收穫!

要批評一個人或一件事情, 是非常容易的.
我們平常工作對於別人的論點總是容易找到一兩個漏洞去批判.
但是對於別人想到的好點子, 我們卻很少去肯定與讚美.
(也許你會想 "OOXX...這我也想得到...", 或是 "OOXX...這還需要你說...".
相同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哈...

這個很常發生在觀看IEEE期刊上面發表的論文.
So, 論文最好是搞個很難懂的數學模式去證明你的論點,
論點被証明在驗證過的數學模式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前提當然是假設要合理.
其次是使用模擬. 這個方法變數當然就很多啦! 許多批判就會開始出來...假實驗...
所以模擬的背後最好還是要有理論基礎. 故理論與實務都得並重.

那嚇死人的50%勝率的Tiger Woods, 他的caddie只是搬搬球具而已嗎?
當然不是, 偶而也要提供一下理論為基礎的建議與提醒給Woods.
但Woods總不會說 "你那麼行...那你還打好了...#$!%!#$".

講了這麼多好像在講笑話...最後回應一下主題 "[閒聊] 萊卡鏡頭真的有那麼好?".
只是閒聊而已啦.
大家可以去 Leica 網站抓以下這份文件回來看. 應該跟主題很match.
"Leica M-Lenses: Their soul and secrets" by Erwin Puts

應該沒有人會懷疑 Erwin Puts 在光學領域上的理論與實務功力吧!

報告完畢!


My 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bresson-blog
看來有些朋友在解釋我的REMARK時走

如果有人以為人體的構造及感知能力就是某些研究報告的片面斷章出來作出的結論. 那麼當然. 可以主張只要取樣率高一些, 高過某一個範圍, 人的耳朵及眼睛就分辨不出來了. 不過, 下這種結論的人, BOBO認為最沒有科學精神了. 也沒有受過基本的科學訓練. 人體的感官能力的測試若要能去和機器相較, 那代表是它所使用的Methodology是以檢驗的儀器為藍本來設計. 以這種檢驗假設作出來的結論只能說: 在這個機器能測驗到的範圍及特定方式(通常也是一種取樣)內. 測出的數據單位(通常也是建立於取樣方便的假設)為何....... 但有人以為Methodology就是現實嗎?

請別忘了, 人耳運作的方式根本和機器取樣的方式不同. 鏡頭的光學設計也和眼睛不一樣. 而且人體是用大腦來分析這些神經訊息. 而這腦神經細胞的運作方式及大腦的分析能力和能量不是任何一種現存的電腦處理器可以模擬. 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有再高的取樣率, 再好的音響設備, 你也沒有法子讓聽眾誤以為聽到的錄音是現場原音. You just cannot treat your ear.

鏡頭也是一樣, 為什為你的眼睛可以看到的東西要讓相機完整的補捉下來是如此的困難? 為什麼照不同的東西及設定要用那多的鏡頭而你的眼睛只需要一對? 人站在一張一比一的相片一公尺之前, 不論照得多棒, 放大放的多完美, 沖片沖的多好, 人真的沒法子看出那是實景還是照片嗎? 如果機械取樣無法讓人感到那是現實. 你如何用取樣來取代人眼人耳?

簡單的說: 錯的不是機械的取樣能力不夠. 而是人類設計取樣的方式是根本錯誤的. 他是依照機械性而非依照人類感官的方式來設計. 原因是什麼? 這是因為我們的科技還沒有進化到我們可以讓機械來複製人體的器官的運作. 我們對眼睛及耳朵或大部份的人體的了解都還不足.

有人說人的眼及耳也會失真. 在某些學門的定義下, 這是真的(這也是取決於檢驗方法). 但是在另外一些學門的定義下, 那是不存在的. 人類基本感官無法感知的東西, 不可能為真, 因為人類無法判別的東西, 在人類社會中就沒有存在的空間. 也就是說, 一個樂器發出的聲音本身為何並沒有意義. 只有聽的人耳朵聽到的聲音才是樂器的聲音. 怪力亂神為何子不語? 也是一個類似的出發點. 當然, 這就超過了音樂或是攝影的範圍. 我們不用來討論這個.

隨便拿一個研究的結論, 無視於研究方法的限制來當作真理, 是偽科學的心態. 以為科學可以提供最終的答案, 將人類的感知能力類化為機械, 以機械的度量來量化人類的感官. 是身為人類的無知. 別忘了以前的科學家還曾大聲的主張地球是平的, 也曾主張日月都是以地球為中心而運轉咧. 科學就是對的嗎? 不見得. 科學往往也是無知的.

所以...科學不能解釋的感官有很多. 那些東西叫什麼? 那些東西就叫作藝術.
bobocat wrote:
錯的不是機械的取樣能力不夠. 而是人類設計取樣的方式是根本錯誤的. 他是依照機械性而非依照人類感官的方式來設計.


這句話很對。
這也就是為什麼感光元件的三原色並不是紅、黃、藍...
snowmen wrote:
縮小到最長邊只有 600 的數位照片,其實 Vivitar 和 Leica 都差不多。


呵呵~ 是阿是阿,
但是偏偏很多人就是喜歡在那蔣友的梅的空氣感阿,
通透感, 發色什麼的
最後有辦法貼圖也是貼張 600 的照片.

snowmen wrote:
另外,不會拍的人拍出來也都差不多。


這也是阿,
偏偏有很多人根本連數位怎麼用都不知道,
就畫地自限了.

另外,
對於不會拍的人,
那了會拍的人的照片給他也看不出來,
20 年經驗的專業攝影師拍的 120 哈蘇的照片偶拿來屢試不爽,
目前為止,
mobile01 都還沒有人可以看出來.
CDees wrote:
呵呵~ 是阿是阿,
但是偏偏很多人就是喜歡在那蔣友的梅的空氣感阿,
通透感, 發色什麼的
最後有辦法貼圖也是貼張 600 的照片.


呵呵... 有些人就是瞎了眼給他們看正片或手工放大的相片他們也看不出來什麼是空氣感和通透感,然後發色還在那邊 Vivitar 跟 Leica 一樣... 這也沒辦法...

CDees wrote:
這也是阿,
偏偏有很多人根本連數位怎麼用都不知道,
就畫地自限了.

另外,
對於不會拍的人,
那了會拍的人的照片給他也看不出來,
20 年經驗的專業攝影師拍的 120 哈蘇的照片偶拿來屢試不爽,
目前為止,
mobile01 都還沒有人可以看出來.


哎~縮小圖而且還數位的檔案哪看得了什麼東西?
底片原檔想必 Mobile01 的人也不敢要啦~不管數位相機底片相機洗成 20 吋的照片給人家看就很足夠了。除非瞎了眼看不出來或是人家又不好意思講那些人的壞話只好陪笑說自己也看不出來的才會講說看不出啦。
CDees wrote:
對於不會拍的人,
那了會拍的人的照片給他也看不出來,
20 年經驗的專業攝影師拍的 120 哈蘇的照片偶拿來屢試不爽,
目前為止,
mobile01 都還沒有人可以看出來.


這種行徑,有位仁兄比閣下更厲害。

我記得過去有人曾經拿XX廠牌器材拍的照片,偽裝成OO品牌的作品,貼出來讓大家評論,大家心存善念地提供不少意見,結果此君哈哈大笑,貼文說:你們都被偶騙了,沒人看得出來照片原來是XX廠牌拍的!!!

閣下的屢試不爽,似乎證明了mobile01的玩家都是一堆不會拍照的人,看不出120 Hassy的performance?嗯....這種調查真是相當地【誠實】(雖然說我絕對不懷疑你偽造圖檔)與【科學】呀!佩服佩服!

ps. 後來很少看到那位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朋友出現在01就是了...
snowmen wrote:
呵呵... 有些人就是瞎了眼給他們看正片或手工放大的相片他們也看不出來什麼是空氣感和通透感,然後發色還在那邊 Vivitar 跟 Leica 一樣... 這也沒辦法...


那也要等你能把正片或手工放大的相片放到網頁上在來說嘴阿!
明明不同的媒介,
你想比又拿不出東西來.

snowmen wrote:
底片原檔想必 Mobile01 的人也不敢要啦~不管數位相機底片相機洗成 20 吋的照片給人家看就很足夠了。除非瞎了眼看不出來或是人家又不好意思講那些人的壞話只好陪笑說自己也看不出來的才會講說看不出啦。


要比解析度,
數位像機早就有可以跟 120 平起平坐甚至更強的了,
如果你不知道請自行做點 google 搜尋,
不然比色彩,
你是要看多大的?
40 吋掛在牆上的偶現在住的地方都有,
要來看嗎?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