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Leica X1 vs Fuji X100

bearsheep wrote:
至於外型會醜嗎?我覺得一點也不會啊!然後,我是買黑機,黑機的機身用的是蒙皮啊,銀機才是用塑鋼磨砂。x1是我少數覺得leica相機黑機比銀機外型漂亮很多的相機。


我也覺得很好看啊,外表簡潔、視覺比例極佳,x100機身就高了點,破壞了線條比例,我當初買x1外型佔50%原因。我跟我女朋友都覺得銀機好看耶,黑機殺氣太重了,銀機中性一點,不過黑機的機頂轉盤真是酷斃了。

lghlion wrote:
但是光看外型跟操作方式
我主觀認為,有點像是用DC拍照
當然光圈快門是可以從上面轉盤調整這非常方便
但是拍照對焦時都必須要透過後方LCD去拍
基本上跟DC一樣


其實x1本來就是DC啊,x100也是啊,DC有什麼不對嗎?方便使用、方便攜帶就比較遜嗎?就是不想要帶一堆機司出門才選擇這一類相機不是嗎。雖然我對攝影是外行,但對電子系統還算個專業,老實說吧,你的單眼除去感光元件,機身內其他東西跟小DC其實差不到哪裡,就算用好一點的料也差不到多少錢,設計也不會有什麼太高超。舉個例,就像iphone跟ipad,一個是手機、一個是平板電腦,但我告訴你裡面的東西幾乎是一樣的,但使用方式、價位卻有差,再來說Apple TV,那個小小的黑色機上盒,其實跟上面兩者也是一樣的內在,但價錢差了好幾百美金。

所以不用把類單眼想成什麼了不起的神奇東西,去掉了鏡頭優勢跟sensor,它跟口袋裡的小傻瓜機可能只是一線之隔。
CohibaSmoker wrote:
所以不用把類單眼想成什麼了不起的神奇東西,去掉了鏡頭優勢跟sensor,它跟口袋裡的小傻瓜機可能只是一線之隔。(恕刪)

X100當然不是單眼是DC
但是卻是有豐富資訊光學觀景窗跟電子觀景窗混合的DC
試問市面上有那一台有這種功能

單眼也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現在滿街都是
上次出去玩時,看見有一家人
老爸拿大型專業單眼,讀小學的兒子拿一台中階單眼,老媽拿GF2

但是跟DC真的只有一線之隔嗎,拿中階或專業單眼來說
對焦速度,追焦功能,遙控外閃,高速連拍
從五菱鏡明亮觀景窗直接看到景深效果跟對焦點跟一大堆資訊
相機上方還有攝影資訊單色小螢幕,不需要一直用大LCD拍照,超省電

建議去買一台專業一點的單眼玩玩
就知道跟DC的差異可不只是一線之隔
X1真的是一台很棒的機子,雖然沒有用過,但看很多前輩所PO出來的圖片,鏡頭的表現絕對是無庸置疑,可惜財力不夠阿...

不過在去年,看到X100的消息,加上個人又是個富士迷,因此就敗下去了。

富士對光影有自己的解釋,當然萊卡更是。

lghlion wrote:
這句我不大懂真正的旁...(恕刪)


我覺得你真正用過一陣子就知道了。
另外,range finder 也就是rf的對焦就是在找距離。

然後,因為不知道景深範圍,所以常常要離開觀景窗來看景深範圍,或者是直接利用泛焦的方式拍攝。
至於光圈快門的資訊也不會顯示在觀景窗內,你要知道你現在的快門速度的話,得到觀景窗外面看。
就算有測光指示,但是那也只是告訴你現在你測的位子的光影是符合18%灰的。
你得自己記住說明書上的測光的位子是多大的,嘿嘿嘿!上面是不會顯示的,而且也不能變換測光的方式。

簡單來講,rf的用法就是這樣子,看到一個景,覺得不錯,拿起來從觀景窗看出去,先框框看,測試一下覺得行不行,如果ok的話,開始調整要框的位子和距離,然後測曝光,接著就是在觀景窗內等待然後拍照。

如果是街頭速寫的拍法是這樣子,先測好大概的光圈快門,利用底片或是raw file的dr去彌補測曝光上的差距,接著把對焦尺表對應光圈調整成景深範圍最遠是在無限遠的位子,記住景深範圍最近的位子,然後就從觀景窗內看到什麼就拍。

傳統上,取景框線和觀景窗的功能就只是用來取景,然後因為取景框線會有限制,所以真的在超過28mm的鏡頭,就一定需要外接觀景窗。如果是帶眼鏡的使用者,有時候因為28mm的框線太廣,沒辦法一次看完,也會自己去弄外接觀景窗來用。

而x1在更新軔體後,加入了手動對焦上的數位景深尺表,所以搭配觀景窗,我就可以直接利用第二種方式拍街頭速寫,這部份跟rf使用起來根本就是一樣的模式。

這張就是這樣子拍的。

至於外接觀景窗有沒有必要,大太陽下有,想要手持穩定度高一點有,拍照的時候不想要被一堆資訊干涉有,如果你都沒有這些需求,那用機背的lcd真的就夠了。

bearsheep wrote:
而x1在更新軔體後,加入了手動對焦上的數位景深尺表,所以搭配觀景窗,我就可以直接利用第二種方式拍街頭速寫,這部份跟rf使用起來根本就是一樣的模式。(恕刪)

所以綜觀來說,加入景深範圍表尺功能後,切換成手動對焦
先設定好光圈,跟對焦距離,就知道景深跟合焦範圍
快門應該可切換成A模式吧
然後從觀景窗看,構圖,測一下要拍的主題距離
移動腳步,看到就拍

另外就是用所謂泛焦模式去街拍速寫

這也難怪一般入門的剛拿到萊卡拍出來都很慘
這可不是一天兩天就可學會的

lghlion wrote:
所以綜觀來說,加入景...(恕刪)


你說的那一串就是街頭速寫的拍攝方式啊!
另外一種作法是,慢慢拍,也就是我剛剛說的第一種方式。
不過傳統的手動相機,大概都是這樣的拍攝方式,
不管是slr rf都差不多。

lghlion wrote:
建議去買一台專業一點的單眼玩玩
就知道跟DC的差異可不只是一線之隔


不好意思,我想大家的觀點角度不太一樣,我的說明也不是很清楚,我指的差異,其實是以電子工程的角度出發來看。如果是從使用者經驗來看,小DC跟單眼確實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但純以系統設計跟生產製造來說,真的差異不會太大,如果攤開他的電子元件成本列表來看,兩者的差異可能會小到讓你驚訝(我應該建議一下EEtimes以後也開一個數位相機拆解專欄)。

以相機系統開發來說,應該是以光學為主,電子為輔,相機對資料處理的需求不若電腦那麼龐大、也不用那麼快,訊號的處理傳輸也不用像音響系統要求那麼高,所以相對來講,相機的電路設計難度不是那麼頂尖(機構方面應該會比較困難,東西越小是越難做,電子則相反),所以大家看到的一些雜七雜八的功能,其實在設計上也不是真的差異非常大,他的主架構都還是一樣,甚至處理器也是相同,由同一硬體平台開發多種不一樣的產品是電子產品的趨勢潮流,不但省時又省錢(所以日系相機推新機的腳步之快也不足為奇),現在早已是全球化的電子廉價時代,電子的東西其實根本不值幾個錢,甚至很多功能現在都可以由軟體方面來實現,所以這就是我說的打開機身來看,單眼跟DC只在一線間,但我想相機的真正精隨還是在光學處理上,也就是鏡頭吧。

大家常說數位時代的徠卡電子系統很爛,其實也不能完全怪萊卡,他們也算電子洪流的受害者,畢竟電路板上的零件是需要從很多不同的廠家買來,無法自己全部生產,就算是Sony、Panasonic也是一樣,但像萊卡這種小咖,一年全部產品才賣個幾萬台的,很多電子零件廠都很懶的理,支援服務都很差,價錢也開的高,我相信萊卡的電子主板絕對是委外生產不是自己製造的(當然設計可以自己來),所以堅持開發自己的系統其實很辛苦,加上德國人超龜毛的性格,寧願犧牲功能也不願妥協,才造就現在的局面。

像喵兄提到的混合式觀景窗,其實也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技術也不是Fuji獨有,只是Fuji比較先應用在DC,當然現在成本也比較高,如果用戶反應好,之後也會有一狗票廠商跟進的,到時也會有專門的模組廠出現生廠,價格也會便宜的很漂亮。

CohibaSmoker wrote:
不好意思,我想大家的...(恕刪)

數位相機這種光學電子零件混合產品
不能用電子工程的角度去看去比較
像筆電桌機或是電視這種純電子產品
就真的每一種都是一線之隔

倒是DC每一家都是一線之隔就確實是這樣
但是X100就跟市面上一大堆DC差異很大
所以我不大認為他該歸類在DC(傻瓜相機)

如果仿古外型結合電子科技能造成風行
倒是希望CONTAX系列也能來個數位化
最好是能將RF對焦系統保留
而不是像X1,有點像是把萊卡經典機身上面RF對焦系統切掉
就變成現在這外型
lghlion wrote:
數位相機這種光學電子...(恕刪)

..........................
我無言了。
萊卡還有兩台底片輕便相機,一台叫做minilux,另一台叫做cm。
與其說x1是把rf的對焦系統取消掉,不如說,其實他本來就是這兩台的後繼者。
我覺得大部分的消費者要的是相機可以輕易的拍出好照片。
而不是相機一定要有什麼什麼功能。通常會要求一定要有什麼什麼功能的消費者,
絕大部分是被廠商的廣告給洗腦,然後認為一定要有什麼功能才可以拍出好照片。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堆人都認為dcc一定要有防手震,才能拍出好照片。
對於擁有沒有防手震的的x100的你會認為沒有防手震就拍不出好照片嗎?
同理,一定要有49點對焦,還有x100的光學和電子混合觀景窗才能拍出好照片嗎?
講難聽一點,如果49點對焦常常每一點都對不到,還不如一點又快又準的對焦點。
而且dcc就是digital compact camera,就算是價錢賣再高,功能再多還是dcc。
然後所有的數位相機都是digital camera,你不認為x100他是dc,這可是天大的謬誤啊!
剛剛去改自己的兩則發言

把自己的發言改得客氣溫和一些
以免offend讀者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