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決定玩 Leica 之後,我屬意的一機一鏡組合就是 M 機配上 50mm 的標準鏡,因為 50mm 的視角還是比較適合自己的取景習慣。
50 的 n 次方
話說的簡單,殊不知 Leica 在 50mm 這個焦段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版本,從最大光圈 f1.0/f1.2 的 Noctilux、f1.4 的 Summilux、f1.5 的 Summarit 到 f2.0 的 Summicron…等,f2.0 以上的鏡頭和老鏡就不提了,光是這樣就讓人不知從何下手才好。
後來因為經濟上的考量鎖定了 Summicron,可單單 Summicron 就有六代,從最早的縮頭鏡(1954-1987, ver.1)、Rigid(1956-1968, ver.2)、DR(1956-1968, ver.3)、到 1969 年後生產的三代比較接近現代設計的鏡頭。
這麼多 version 對一個剛接觸 Leica 的新手來說實在是不知要怎麼選擇才好,於是又花了一段時間作功課,發現許多人一致推薦五代鏡,一來是表現中規中矩、二來是因為產量大所以二手市場價格低且穩定。
但世事難料,誰知後來卻意外入手了 Summicron-M 35 ASPH,讓自己預算控制一整個亂了套。
老鏡的春天
雖然說 Summicron-M 35 ASPH 也算是銘鏡一枚,但 50mm 這焦段對我來說還是充滿了吸引力。於是山不轉路轉,預算有限之下的情況下尋找物美價廉的 Leica 老鏡成了我的新目標。
內外兼修的 Summicron Rigid 是第一優先的選擇,但卻苦苦找不到品相 OK 的;有近攝功能的 Summicron DR 是第二優先,本來都約好要面交了,但見面前半小時賣家卻一直不接電話,最後才以簡訊通知說他又不賣了…。
唉,世風日下,現代人連什麼是一諾千金都不懂得了!
但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因緣際會下,讓我在二手市場找到這顆古色古香、品相超優的 Summitar,當場就連絡買家,隔天就順利試鏡面交了。


這是一顆 1950 年出廠的鏡頭,詳細的 Leica 鏡頭出序號與出廠年對照表可以參考《Leica 鏡頭序號與出廠年代對應表》這篇文章。
雖然這顆 Summitar 是個將近六十年的老骨頭了,但因為保養得宜,前後鏡片完全沒有任何刮痕、鍍膜也十分完美,連光圈環及對焦環都一整個滑順好轉。



鏡頭外觀上可見的歲月痕跡只有鏡身上有幾處小小無傷大雅的露銅痕,也別有另一種老鏡獨特的風味啦!
縮頭?沉筒?
第一次看到這鏡頭的人一定會覺得怎麼這麼小巧,其實是因為這鏡頭是顆沉筒式鏡頭,也就是人家常說的縮頭。

什麼是縮頭呢?
這種鏡頭的設計是讓鏡筒可以伸縮,我猜是為了增進攜帶的方便性吧!因為這幾天用下來我覺得超方便的,只要頭一縮,輕輕鬆鬆就可以放進包包裡帶著走,省下了拆裝鏡頭的時間。

注意看,鏡筒上有個 L 形的溝槽,當要拍照時只要沿著這個溝槽拉開鏡筒,然後旋轉固定就行了。鏡頭整個拉開之後就會長的像這樣。

是不是很有趣呢? :D
LTM 轉接環
這老鏡因為有一定年紀了,用的並不是現代 M 機的 Leica M Mount,而是所謂的 Leica Screw Mount (L39)。所以想要把這類老鏡接上 M 機必須透過一個 LTM 的轉接環才能辦到。

上面這個就是我從同一個賣家接手過來的 Leica 原廠 LTM 轉接環。這個轉接環原本是設計給 M2 or M3 的 50mm 框線用的,接在 M6 上框線撥桿自動就變成 50mm/75mm 那一組。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鏡頭接上 M6 的樣子吧!




一整個就是超有 fu 的組合,因為縮頭的特性讓 M6 隨身的機動性更強了,加上它不同於現代的鏡頭設計,讓拍出來的照片別有一番難以言喻的味道。
現在 Summitar 已經取代 Summicron-M 35 ASPH 成了 M6 的機身蓋。 :D
實拍照片
前面提到,以前鏡頭在設計上可能是技術上的問題會因為像差的關係導致拍出來的照片散景會旋轉。入手時間尚短,只拍了一卷彩色(Fujifilm NATURA 1600)及一卷黑白(ROLLEI RETRO 400),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實際拍攝的照片吧!

[ 旋轉散景 ]

[ 普渡 ]

[ 爛車的大鎖 ]

[ 慢 ]

[ 路旁的小花 ]

[ k 書中 ]

[ 大雨 ]

[ 午后的光線 ]

[ 廚房一隅 ]

[ 窗邊 ]

[ 迷濛的盆栽 ]

[ 對話 ]

[ 米國回來支援的同事 ]

[ 聚餐 ]

[ 水杯 ]

[ 會議進行中 ]

[ 玻璃上的光影 ]

[ 我、Leica、台北城 ]
**此篇文章所有鏡頭的照片皆由 GX200 所拍攝,光源是一盞日光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