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afotoclub.com/archiver/?tid-20-page-1.html
作者:藏劍
我自己曾經擁有的相機、鏡頭大概有幾百件,用過別人的也不少。現在不再“發燒”器材,手頭只剩幾件了。懷念那些無言的“朋友”,以此文紀念之。
一本正經的測評就免了,一來沒精力,二來單調乏味—一張嘴總免不了什麽“分辨率”、“明銳度”、“色彩還原”、“畸變控制”之類的老詞。要麽就是6大像差、MTF,雖然顯得專業了,卻離直觀更遠了。
所以學學古人歪評名著的習氣,隨便談談自己曾經用過的一些135器材,全當對酒當歌,開心一樂。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一卷 Leica R 180mm/2.8 APO(簡稱AET))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二卷 Leica R 90mm/2(簡稱“大頭九”))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三卷 Leica R 90mm/2.8(簡稱“小頭九”))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四卷 Leica R 50mm/2)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五卷 Contax 35mm/1.4 Asph AEG)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六卷 Contax 28-85mm及其他)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七卷 福倫達Septon 50mm/2)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八卷 Schneider PA 35mm/4.0)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九卷 Rodenstock 30mm/2.8)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卷 Kilfitt 90mm/2.8 makro 1:1 APO)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一卷 其他德國鏡頭品牌)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二卷 Angenieux 28-70mm f/2.6)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三卷 說說尼康)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四卷 說說佳能)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五卷 說說賓得)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六卷 說說美能達)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七卷 趣說奧林帕斯)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八卷 說說其他“原廠”)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十九卷 說說日本“副廠”)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二十卷 美國柯達Ektar 100mm/3.5鏡頭)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二十一卷 說說轉接環)
【連載】135鏡頭:兵書二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說說專業小“傻瓜”相機)
這是一支傳奇鏡頭。
就整體而言,徠卡的鏡頭無疑是135系統中最好的,其成像的突出特質,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到玉。這其中,AET又是最好的。這樣說來,這支鏡頭似乎有些“王中王”的霸氣了。
說它是最好的,主要是看它的MTF。直到目前為止,MTF仍是評判鏡頭像質最科學最客觀的依據。眼感最重要?我同意,不過一人一雙眼,那差別有時就巨大了。AET的MTF曲線令人瞠目結舌:又高又平,特別是在40線對分辨率時。這意味著用它拍出的片子更經得起高倍放大。能在MFT上與它一較短長的,只有徠卡自家的M 135mm/3.4 APO,不過制造難度比它小一些。
說它是最好的,也許另一支R頭不服氣:AEM,即Leica R 100mm/2.8 APO Macro。的確,在AET問世前,AEM號稱“徠卡的參考級鏡頭”。這話是徠卡公司自己說的。不過AET出來以後,AEM就不得不把這一在 Leicafans心中至高無上的榮譽讓出來。註意:這話也是徠卡自己說的。
我是花費12K RMB進的一支二手AET(我基本不買新品攝材)。用了一段時間後,賣掉了。是因為它不夠好?不!因為我是器材玩家,而不是收藏家,我需要不斷地進進出出器材,以回籠資金,開拓玩場。售價多少?哈哈,小賺一筆。不過看看現在它的價格,我有些後悔。
關於它的外觀、手感,我不贅言,圈內都有公論。我用它拍過幾卷反轉片,結論是:完美!我只說說自己體會較深的一點:徠卡對於暖色系比如紅、黃色的表現是最純正的(我用的詞是“表現”,而非“再現”,因為實際上每一支鏡頭都有它獨特的性格);而對於冷色系比如藍、綠色的表現,則是無敵的。徠卡的藍,是高貴的藍;而徠卡的綠,在我反復品味柯達反轉底片上的影像時,令我想起明張岱《陶庵夢憶》《蘭雪茶》中“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均;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之句。拿來形容,恰如其分。
說到AET,有一段往事:我在中國最大的攝影器材網站《色影無忌》玩的時候,發過一帖《13張掛歷的背後,13支鏡頭的歪評》,內容是逐支點評自己用過的 13支“牛頭”(色影無忌常用語,指好鏡頭;相對的用語是“狗頭”)。帖子發出後,很多色友要求我把這13張掛歷的照片貼上來看看。我在無忌混了多年,知道如果這樣做了,必將費力不討好,引起無盡的口水之爭。何況這些照片照的多是家人親戚,諸多不便,所以在帖子裏婉拒了。這不合無忌的規據,於是引來無數“ 討伐”之聲且不說,還引出幾位大俠級人物與我“文鬥”,比如著名的“G2”(趙嘉,《兵書十二卷》的作者)、小蔡等。他們跟帖,模仿我的文風語氣,反向“ 吹捧”一些低檔器材,挑起“戰事”。其時我與他們算是網友,雖然未曾謀面,但彼此頗為心儀,明白他們是開玩笑、小玩鬧,無甚惡意。對他們而言,肯從潛隱已久的水下浮出來,費心費力地寫了長篇大論來跟帖“滋事”,已然難得。不過我那時年輕氣盛,看他們逐支鏡頭地跟帖纏鬥,也就逐支鏡頭歪評下去,並在行文上逐漸增加模仿者跟帖的難度。他們自是才人,一直纏鬥到第12支,一時間戰火熊熊,殊為熱鬧。當點評到最後一支鏡頭時,我使出“絕招”(實為賴皮招數),改寫了一段古文來應戰,終使“敵酋”知難而退,風平波定。
這第13支鏡頭,就是AET。這段改寫的古文,就是《蘭雪茶》。我改寫的文字:
索姆者,Koelsch鑄鏡地也。鏡味棱棱,有金石之氣。Erwin Puts曰:“Leica之鏡,索姆第一。”余曰:“歐陸銘器,索姆神光。”索姆名起此。歐美攝客,有鏡則至,意不在長生劍也。
而長生劍利之,一如Leica式,不敢獨異。某攝家知E100VS用法,取菲林試之,味靚麗。余曰:“100VS固佳,漢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索姆鏡藪,‘牛雖瘠憤於豚上’也。”遂募德人入索姆。
挑法、拍法、攝法、架法、沖法、擴法、放法、燈法,一如100VS。他幻燈投之,Leica味不出,......;以旋COLOUR PLAN 90/2.5投放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R 6.2,接向皂金,真如神劍同玉佩並輝也。
長生劍得其形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神光劍”。四五月後,“神光劍”一哄如市焉。
至於文中提到的“長生劍”,那是我在色影無忌的另外一段典故了,後表。
說回AET,徠卡的鏡頭廣告語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句是:“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語出劉勰《文心雕龍》)。
用在AET上面,我覺得是最合適的。
徠卡鏡頭的傳奇故事在所有135攝影器材品牌中是最多的。能夠與之匹敵的,也許只有蔡司。沒辦法――追求頂極的玩物並附會以意淫的光環,本來就是人類尤其是男人的劣根性之一。對這一點看得最為透徹的,是一位我崇敬的女性:蘇珊.桑塔格。她在《論攝影》中早就說過:“照相機與汽車和垃圾網站一樣,都是使人產生幻想的器械……”。
作為這種意淫的形式之一,相機發燒友們賦予這些冰冷的金屬、玻璃制品人性化的色彩,比如――給鏡頭起綽號。
幾乎每一款徠卡鏡頭都有自己的綽號,只是有些未必叫得響、傳得廣。比如我曾經給徠卡的Noctilux起了個極其浪漫的綽號:“奢華之夜 ”。(nocti,拉丁語詞前綴,指“與夜晚有關的…..”;lux,豪華、奢侈。)我自信這個綽號實現了翻譯準則的“信、達、雅”。然而它在網上攝影群裏並沒有叫響,更廣為人知的是“夜之光”、“夜之眼”。
那些叫得響亮、幾乎成為鏡頭代稱的綽號中,最有名的就是“八枚玉”和“大頭九”。
“大頭九”的生產歷史很長,產品的批號、用料、制造工藝和結像特點屢有細微的變化。從來沒有哪一個品牌的粉絲們像徠卡的粉絲們這樣重視鏡頭的號碼;也從來沒有哪一個品牌的粉絲們像徠卡的粉絲們這樣重視鏡頭結像味道的細微變化。徠卡始終擁有著攝材世界裏最為堅定、最為“鐵桿”的一群擁躉,他們遍布世界各地,並且通過Internet結成同盟,他們被我戲稱為――“Leica原教旨主義者”。對於他們,每一款鏡頭自何年何月開始設計,由誰設計,設計采用的結構是什麽,中間經歷了幾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結果是什麽,何時投入生產,生產工藝有無變化,生產了多少數量,每一批次的鏡頭號碼是從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間的用料有無變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藝最佳,各批次之間的結像特點有何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符合傳統的“徠卡味道”,每一支新鏡頭第一次賣到了哪裏,它到我手中時已經幾易其主……My God!他們簡直比徠卡廠的工程師還要嚴謹細致!誰會像他們那樣對一支鏡頭的來歷尋根問底到偏執的程度?這就是為什麽外人戲稱他們為“發燒友”的由來―― 得到一支夢寐以求的靚鏡時的歡樂,被人欺騙後的痛苦悔恨,對藏品的百般珍愛呵護…..他們對器材的癡迷外人無法理解,他們甚至揚言:“生活本無樂趣,把玩徠卡已是唯一的避風港……” 。
具體到“大頭九”,從結像特色看,與所有徠卡鏡頭一樣,也經歷了兩個時期:古典徠卡與現代徠卡。現代的徠卡“大頭九”走上了向消費者口味妥協的道路,鏡頭中頻繁使用非球面、低色散鏡片,追求銳利的線條和艷麗的色彩,比之古典徠卡鏡頭更適合彩色攝影;而古典徠卡“大頭九”則不同,其大光圈結像柔和而不模糊,最適合人像攝影;小光圈結像銳利而不生硬,用途廣泛;其影調層次豐富無比,灰階美妙絕倫,比現代鏡頭更適合黑白攝影。
更奇的傳說是:在古典“大頭九”中,有一批編號在29xxxxx之後的,其用料和工藝為徠卡史上最好,其成像即使在最大光圈處也達到了銳與柔的最佳結合,這才是所有“大頭九”中最“大頭”者。“玩徠卡要玩編號”――再次得到印證。
無論真假,幸運的是我至今保有一枚這樣的“大頭”。我把它改成了尼康卡口,接在我的黑色FM2上面使用。
至於改口鏡頭和或轉接環,那是另外一種玩法,另外一個故事,後表。
聲明一下:我不是徠卡的粉絲,不是任何品牌的粉絲。
“小頭九”是我給這個鏡頭起的綽號,是與光徑f/2.0的“大頭九”對比而言的。無論考量其光徑還是體積、外型,我覺得也還貼切。在徠卡鏡族裏,這個鏡頭的規格並不起眼,給外人的感覺似乎是低一檔的產品。不過如果這樣想,那麽不唯Leicafans將對你怒目相向,我這個非徠卡粉絲也要說:你錯了!
在APO型Leica鏡頭問世以前,這支鏡頭是135攝影鏡頭世界裏的MTF之王,甚至超過著名的Summicron標頭。在APO Leica誕生以後,它的MTF依然位居前列。它全開光圈的像質已然非常優秀,完全是可用光圈,雖然只有f/2.8,但考慮到那些f/1.4的人像鏡頭必須收縮2檔光圈才能達到與它匹敵的像質,考慮到那些f/1.4鏡頭的昂貴價格,那麽可以說它是人像鏡頭中性價比最高的。
當然,說任何一支徠卡鏡頭“性價比”高,都會引來無數口水。徠卡確實昂貴,即使徠卡粉絲們怎樣百般辯解以證明它貴得有理,但對於大多數攝影者而言,購買徠卡,都是在達致小康生活水準以後才開始考慮的計劃。不過有一條捷徑――買二手貨。徠卡鏡頭是最耐用的,即使是成色一般的二手貨,只要保持在“三無”狀態 ――無黴無劃痕無拆修,那麽你盡可放心購買使用,它不會讓你失望的。當然,買二手貨需要經驗和閱歷。
“小頭九”的造型非常典雅。你可以慢慢轉動它的調焦環,一邊享受著那順滑而不乏阻尼的手感,一邊把它擰到盡頭,然後將它後口朝下置於幾案,退後一步觀察,你會發現它的形狀酷似一種青銅酒器。我曾經對攝友開玩笑說:將來一定要搞個巨便宜的二手貨,最好沒玻璃只剩殼兒,把它的後口和縫隙封住,當作酒杯來喝酒!呵呵,那麽此後見到徠卡用家,就可以new bee地說:你顯擺個啥?看看俺的酒杯,都比你的相機強!認得不?德國貨,徠卡牌的!知道它神在哪麽?水倒進去能變成油!世界能源危機解決了!
我很懷念那支“小頭九”。非典恐怖期間,它陪伴我闖過金三角,走過野象谷。在那段人人自危、不堪回首的旅途中,每當我惶惶的目光從口罩上緣瞥見身邊的佳能NF-1和轉接在機身上的“小頭九”,心裏都會有一絲默契和安慰。
這枚“小頭九”我賣過兩次。第一次買主已經匯款,我躊躇再三,找個借口沒賣。第二次不能不賣了,我到郵局飛快地打包、投寄,怕自己猶豫。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小頭九”。
關於這支鏡頭,過去的無數用家已經研究得無比透徹,再來點評似乎多余。原因無它――它的生產歷史太早太久,數量太多,分布太廣。初入徠門的朋友,誰不曾擁有一支素米克隆標頭呢?它是經典裏的經典了。
既然被公認為經典,素質是不用懷疑的。事實上盡管幾十年過去了,綜合素質比它強的標頭依然極少。科技再怎麽進步,雙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頭的產地輾轉數國,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體會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質依然良好。這是雙高斯結構天生的優勢,是非對稱式設計比不了的。
評到這裏,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徠卡鏡頭完美無缺。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下面冒著被徠卡粉絲的磚頭砸扁的危險,拋開售價和像質不談,來數落數落徠卡的諸般不是:
一,徠卡鏡頭的手感不算完美,體現在很多新品鏡頭的光圈環略有曠動(指縱向)。不只R鏡如此,M亦然。我把玩過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曠量。當然這曠量比其他品牌並不更嚴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費如此巨款,玩家花費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更完美一些。何況確有少數其他品牌的相對便宜的鏡頭在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沒有,M 75mm/1.4就是。某些資深徠卡M玩家有時會神秘兮兮地對初玩M的“菜鳥”說:玩M一定要買75mm/1.4!問他理由,他又不說,其實就為這個。
二,徠卡鏡頭的血統不夠純粹。它曾經授權其他廠家為它生產鏡頭並堂而皇之地在鏡頭上印刻“LEICA(LEITZ)”這個神聖的符號,比如美能達、適馬、京瓷。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並不是問題――這種“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場多年,連徠卡多年的“死對頭”ZEISS也未能免俗。何況徠卡對這類產品的設計和質檢控制得很嚴,不能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但還是那句話:“Leica is Leica!”,用家花費如此巨款,玩家花費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純粹一些。
所謂“純粹”,容易錯看成“納粹”。不過看那些最講究的徠卡玩家對徠卡血統的嚴酷審查,確有“納粹”的某些遺韻。呵呵,開個玩笑,誰讓徠卡也產自優秀高貴的日爾曼民族,當年也確曾掛在德軍將帥或軍記酷斃的皮大衣上隨他們橫掃世界。
三,徠卡的鏡頭設計能力不是最強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這不奇怪,徠卡原本起家於機身制造。在超廣角和變焦鏡頭的設計上,它一直落後,其15mm、 21mm、24mm鏡頭一直由蔡司、施奈德、美能達制造或設計,變焦鏡頭更是大量采用美能達、適馬等的設計。我曾經擁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徠卡慢慢趕上,獨立設計出了一些傑作。其實論規模徠卡是個小廠,我曾編排過一個“老蔡和小賴的故事”,來嘲弄徠卡的光學設計能力之不足,在網上攝影論壇流傳頗廣。
作為一種彌補,徠卡鏡頭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傳說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鏡片,甚至昂貴的螢石……用這些美材來提高像質,作用是肯定有的,何況穿金戴銀又可以提高身價,不過在真正的烹調大師眼裏,如果以龍肝鳳胗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鄉炊野廚了。
要防備的還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個”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個“Schneider”一樣,用在松下DC上面的那個“徠卡”,基本是一個笑話。
我這話聽著怎麽也像“納粹”了?
最後,聯想到足球前鋒與徠卡M標頭:如果用足球前鋒來比喻徠卡M的4支標頭,那麽:
Elmar:傳統意義上的前鋒,某項射門功夫突出,其他門前技術一般,當然前鋒意識是無可挑剔的。比如比埃爾霍夫。往往被稱為“頭球專家”。此類前鋒較為常見。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現代前鋒,各項技術都好,進球效率高,但個人特色不鮮明,球風樸實,比如維埃裏、巴蒂斯圖塔。往往被稱為“射門機器”。十年一遇。
Summilux:與十年一遇型比較,其綜合能力和進球數可能稍遜,但個人特色鮮明,踢球風格更有藝術性。比如範巴斯藤、巴喬。往往被稱為“球場藝術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類拔萃全憑天賦,一舉一動俱是經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關註。比如吸毒的馬拉多納、“烏鴉嘴”的貝利。往往被稱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隊主教練,考慮到實用性,那麽應該首選summicron型前鋒。elmar型有一技之長,但綜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選。summilux 型比summicron型更具扭轉乾坤、決定比賽的能力,不過這類球員在才華橫溢的同時往往個性突出,一來不易駕馭,二來容易搶走主教練的風頭,所以如果可以在它與summicron之間選擇,結果往往是......。至於noctilux,哪個教練能夠得到這樣的前鋒,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著樂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經完全掩蓋了它的使用者。
從前有個姓蔡的大廚,自己開了個酒樓,手藝好,選料精,做工細,那叫一個嚴謹!做出的菜色澤美艷,口感油潤,鮮美爽脆,一時無雙。當然價格也貴,其中一道名菜曾經賣到當時一輛高級馬車的價格。光顧他酒樓的,也多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
蔡師傅廚藝功底紮實,經驗豐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創的幾個經典菜式被京城裏其他飯館競相效仿,不過都沒他家的正宗。
城裏有個姓賴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燒瓷器的,尤其擅長燒制餐具。小賴繼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歡上廚子這行。其實他是想:開飯館真賺錢,而且用著名的賴記餐具,盛著像蔡記那麽好的菜品,那才叫頂級!確實,在燒瓷器這行裏,賴記真是頂級的。
蔡師傅當然不會教小賴廚藝,他那麽聰明,教會了他,搶了老蔡的飯碗怎麽辦?於是小賴就去偷師,三天兩頭去蔡記逛悠,至於其間有沒有發生類似楊露蟬偷拳的故事,暫不可查。總之幾年後,小賴也開了飯館,幾個招牌菜不僅形制與蔡記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鮮味稍差,可能沒學到老蔡提味的絕技。不過很多人反而喜歡這個口兒,覺得更原汁原味。為了趕超蔡記,小賴下足了本錢: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記更嚴謹,模樣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好,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遜色,於是小賴的餐館也火了,簡直有超過蔡記的勢頭,至少價格確是已經超過了。
老蔡師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氣很足的樣子,因為他當年曾經給皇上當過禦廚!燒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戲!那是真正的大菜,連盛菜的盤子也大,賴記是做不來的,是哈記、路記的。京城裏頭達官貴人多,有些人家專好吃大菜。這大菜小賴可燒不了。那些喜歡吃賴記飯館的主兒,雖說平時也是挺胸腆肚,但見了皇親國戚,就總不免直不起腰來--還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盤子裏盛得那些東西,那細節、那層次,嘖嘖……。
然而後來,去蔡記酒樓的主顧慢慢少了。原因復雜得很:家裏被盜、大排檔競爭、價格偏高、餐具問題……總之,是內憂外患,幾天幾夜說不完。雖然燒大菜這活兒老蔡一直幹得挺歡,可畢竟是不甘心,想來想去,決心把酒樓搬到郊區。那裏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廚子、夥計也便宜,富裕起來的農民消費水平很高,況且他們對蔡記慕名已久。如果搬過去,大廚還是從城裏老店派,但只監工不下廚了。老店只制作大菜和幾個難度大的極品小菜……於是,蔡記的生意重新紅活起來。
那些偏愛賴記的粉絲們知道蔡記遷郊這事兒以後,就四處傳播:蔡記如何不行了,賴記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個恐怖的“賴記原教旨主義顧客”組織。曾經有一個叫小蔡的青年,因為在他們面前說了幾句蔡記的好話,竟被他們用磚頭活活砸死!
然而賴記的菜式始終未能擺脫蔡記的影子,雖然現在它的用料和細節比降價後的蔡記好一點。
它還是那麽昂貴。
至於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義顧客奉為神話。
它也始終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極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廣椒。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