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感謝分享如果能讓各廠...(恕刪) 要這樣做,媒介就只能從軟體下手,如LR或CAPTURE One。問題是,你把這個提供出去了,八成盜版滿天飛。要這樣做,除非富士放棄現有相機事業,不然直接提供其他公司,基本上自家的相機就準備入土。
過去Kodachrome沒有135以外的規格,拍大景就沒法用,比如黃山,講究的要扛8x10上去(用4x5是"將就"),開展時放大才夠細緻,這是底片時代硬體的條件限制;想要Kodachrome色彩的放大照需動用中間負片,做得好的lab不多(這方面好像都是國外~特別美國才有)這樓說的雖是富士,富士在巔峰期(2000年前)的幾支銘片也是有一定特色且成熟度極高,非簡單調色可以模仿。現在4、5千萬級的機身已經平民化,無反化之後準焦度及鏡頭素質提高好幾個檔次,不像十年前還必需中片幅機背才能放大,若效果逼真(跨廠牌)的雋永底片插件能實現,可助不少當年無力拍中大片幅的攝影人圓夢,也讓沒用過底片的新生代認識高品質的底片味。
富士這間公司很有趣也很有個性,去看看官網過去到現在關於底片模擬film simulation的文章,他們的「底片模擬」發想與設計不完全等同於「濾鏡套用」的泛用概念。簡言之,不是以一擋百的去套個風格色調,復古、懷舊、底片...等籠統「風格」。他們說,其底片模擬是從每台(代)機種的機身色彩演繹調校直到各個底片色彩設定都環環相扣,他們也說並不是把銀鹽類比的各底片直接「模擬」,是以各底片的「特性」(個別彩度重點、整體影像調性等)為出發點,重新以數位的型態去詮釋。我不敢說這會不會是為「被酸模擬的不夠像」的開脫藉口,但以品牌力與底片背景的這兩個底蘊去講這種追求精神方面的東西,我個人是可以被說服的。若說要純粹產出討喜的色彩,或是他文裡的啥仙氣,那真的只要套大眾討喜型的濾鏡就好,加上那麼復古討喜的外型,就有夠吸引人了,無所謂長時間還在堅持什麼底片調性大書特書。以上個人偏執喜好的觀點,不認同無妨,就是你對。但我希望可以先看看官方的表達,看看富士相機的底片模擬直出的JPG,再去比對其他廠牌的風格濾鏡,之後再下結論也不遲囉。
jenhoxen wrote:如果能讓各廠牌相機用戶以付費方式取得相應的濾鏡,拍出各種底片效果,就像底片時代買底片一樣,應該有市場吧 專利費應該一個濾鏡一台價算1000元,一次性需綑綁20個濾鏡,一台加價個二萬就好。然後加上一堆限制,看看哪家公司買單 ?如果軟片模擬這麼好學,其他家應該就很簡單的學走了。我是覺得不用執著軟片模擬,畢竟為了軟片模擬願意加價買富士的其實也都不是專業用戶。(應該吧)畢竟軟片模擬本身就"失真"很多,專業用戶多半還是拍個RAW檔回去修修補補的。而且如果要修RAW,不如選擇其他家對焦強悍多的,感光元件強悍多的機種來買。現在全片幅價格都沒比富士APS-C高多少,真的要修RAW,就乖乖玩全片幅吧。APS-C怎麼修圖還是APS-C,跟全片幅還是沒得比。我個人買APS-C就是打算直出到底,沒有打算拍RAW修圖的。光是富士本身每次換個影像晶片換個感光元件,就會導致軟片模擬多少有點出入了。所以富士感光元件都是老面孔,影像晶片也是久久換一次,就是為了那個軟片模擬。幸好這次富士佛心,願意把五代晶片機種通通"下放"RA軟片模擬如果覺得不用做每台微調只是純靠LUT可完成,那麼不如等Lumix S9這台機子。一鍵切換LUT套個富士LUT看看像不像囉。我相信Lumix S9的價錢不會讓您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