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復古味新絕配,當 GFX 100S 遇上蔡司最高殿堂 Otus 55mm F1.4 小小開箱分享



「你有沒有看出我隱密的自戀。」


各位,我又來了。
經歷了上半年忙碌的蔡司體驗會,還有各種轟炸式的攝影活動填滿了整個生活,7月總算是能好好的喘口氣,回頭來和大家分享一點這段時光的美好。

(以下照片都有經過或多或少的後製)
(照片訊息都可以點圖查看機身與鏡頭資訊)

希望朋友們都可以來加加我的 IG
還有亟需人氣的 粉專

【Otus】

2012年,蔡司發表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等級 – Otus系列的第一顆鏡頭,Otus Distagon 55mm F1.4 Apo,不管是蔡司原廠還是各大媒體,都用一個詞彙形容它 - 『接近理論的完美』。

隨著時光荏苒,系列也累積了四顆鏡頭,逐漸(橫向)長大的少年,總算擁有了年輕時最為憧憬的鏡頭。蔡司編年史撰寫至今,終於迎來了貓頭鷹系列。



【機身】

在和大家分享鏡頭表現前,說說這次搭配的機身,擁有它的第一天,我為它搭配了最相襯的機身 – Sony A1。



而後,經歷了 Nikon Z6、Sony A7r3….,最後歸屬在 Fuji的GFX 100S,本次分享的照片也大多都是 100S 上的,當最頂級的全幅鏡頭,配上最顛峰的 4433 機身,出來的成像真的是讓人驚嘆又感動。





在支援性上,55/1.4 可以算是剛剛好涵蓋 4433,在裁切成 3:2 的比例下幾乎完全沒有暗角,在高對比的畫面中會有一點,但LR暈映拉多一點也可完全去除,可以說是我用過的全幅鏡中和 4433 片幅最為合適的組合。



【完美】

接近理論上的完美,傾盡蔡司光學技術….,用了那麼多極限的詞彙,很多人也好奇著,這樣頂級的鏡頭到底會呈現出怎樣的畫面?



看看杯子的通透感,和光線透過的那種如臨現場的氣息,都很輕易的就把普普通通的場景表現得如此動人。





2023前半年沉迷在拍攝人像,但被朋友帶去拍過一次老梅後,直接開啟了我的石頭之旅,開啟了我後半年的東北角風景系列的小小靈感。







【APO】

稍微資深一點的玩家一定都聽過,鼎鼎大名的APO,近代蔡司也僅有7顆的APO鏡頭,貓頭鷹55/1.4就是最常被拿出來津津樂道的兩顆鏡頭之一 (另一顆是135/2.0 APO)

所謂的APO是一種對色散控制的標準,只有達到廠商嚴格的規範才能掛上這尊貴的三個英文字。



體現在畫面上,可以看到就是幾乎不會有紫邊綠邊的呈現,色彩的準確度和飽滿度也會比一般的鏡頭再豐富一點。









恰到好處的耀光,比起一般用超低色散片設計的鏡頭,多了對空氣中漫射光的呈現,也讓畫面的情感質感都大大的提升。



對於純色的表現也是乾淨俐落,涇渭分明的色彩分隔,清晰又乾淨的。



體現在拍黑白也是有用的,畫面中黑色與中灰的過渡超細膩。



【完美到無趣】

有時候,有些攝友會說著,某顆鏡頭採用最新的光學,各方面數值 MTF、銳利度、散景…都無比的優秀,用起來卻完美的有點無趣。







但,我卻不這麼覺得,我認為真正的完美肯定是有趣的,那種不有趣的完美,只是一種工業化的規整,無法讓人打從心底讚嘆不已的,如何當作一種完美呢?









偷學奧山的模糊跟不對焦,畫面可愛的讓人忍不住好想揍他。







【玄學】

也許細數下來,最頂級的畫質、最頂尖的抗色散、最優秀的色彩表現…除了這些以外,最觸動我的想必就是頂級設備中不可不提的 – 玄學。









光影、空間、立體感、氛圍感、故事感,所有拿來乎巄人的攝影字眼,都在我拿起Otus的時候一一浮現在我眼前。









最懷念的蔡司體驗會第一場,最衝的老梅攝影團。







說了那麼多優點,其實也不是沒缺點,所謂完美的鏡頭,其實口徑蝕有點強,有點旋轉散景,散景也有點凌亂…



【結語】

優點:
1. 蔡司色彩,全系列最頂規
2. 超低色散表現,APO鏡頭
3. 立體感絕佳

缺點:
1. 手動對焦
2. 散景較沒有經典Planar那麼柔順好看
3. 又重又大顆

銳利度 ★★★★★
色彩 ★★★★★★
散景 ★★★★
整體評比 ★★★★★

毋庸置疑的最頂尖,也讓我花費了最多心力來拍攝,雖然以越來越速食的攝影文化,又大又手動的鏡頭已經早已不是顯學,但當每一張照片呈現在我的面前,我都會深深地慶幸,還好我用的是蔡司。

這次的結尾,就獻上我家的小貓咪,陪伴我15年的貓咪最近得了糖尿病,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再不好好拍就來不及了,而這個時候,手上是Otus 55/1.4,完全讓人無可挑剔的滿足。



【延伸閱讀】

三陽鏡頭系列,可以參考以下:

(1) 新時代的漫步者,Samyang AF 24mm F1.8 短評
(2) 羊群集結號,Samyang 五虎將開箱分享
(3) 二世代初登場! Samyang 50mm F1.4 II 開箱小心得
(4) 二世代人像鏡皇! Samyang 85mm F1.4 II 首發開箱小心得
(5) 韓風再起-Samyang 三陽鏡頭蓋大樓囉!

蔡司鏡頭編年史系列,可以參考以下:

(1) 叛逆又率真的蔡司新時代 Zeiss Batis 25 mm F2.0 短評
(2) 標準鏡的新模範 Zeiss Batis 40 mm F2.0 CF 開箱短評
(3) 跨越完美、無懈可擊 Loxia 25mm F2.4 開箱心得
(4) 當蔡司Zeiss 遇上Nikon Z,淺談我的N家轉接之路
(5) 不合時宜的情懷,淺談 A 環最強之 135mm F1.8 ZA
(6) 靜靜矗立的世界初 Zeiss ZX-1 開箱心得
(7) 蔡司鏡怎麼選,Batis 系列全制霸
----------------------------------------------------------------------------------------

(完)
痞客邦: http://stfeelva0802.pixnet.net/blog
2023-07-28 19:52 發佈
哇!真的很少看到能把鏡頭轉接用的這麼好的耶!
有神快拜~~~~

文字細膩又不失幽默
照片優雅又帶點活潑

熟悉的見神最對味
見見好棒
唐小見 wrote:
「你有沒有看出我隱密...(恕刪)

見大半夜又來放毒是嗎?
生死只是件閒事
七顆apo,有兩顆135/2 milvus和135/2 classic 是類似的,只有改鍍膜和外殼,
小見大拍的真好,apo讚
135/2 classic算是cp值最高的,外國攝影師訪問zeiss原廠高級工程師時說這顆光學品質算otus等級,但因這顆早先推出時,otus這系列尚未推出,所以才沒給135/2 apo 掛otus這稱號
這段訪問目前YouTube 還找的到
這篇拍得真好,有毒
我覺得只有散景不夠奶,看個人喜好
透亮中帶些油潤,真好看
針對Otus 系列跟4433搭配這個組合,分享一下自己感想

Otus系列目前一共4顆,未來也應該不會再增加了。
在討論轉接4433的情況下,28這顆先排除不用考慮,像場差太遠了

剩下只有55、85、100
以像場cover程度,100>85>55
所以55的暗角也是最大的。

雖然可以後期盡量修掉,但拍肖像這個題材時,很多時候在畫面外圈還是會有一圈明顯的渦流
渦流外的畫質就急遽下降。
55不但有渦流、也伴隨較明顯的暗角,至少需要裁切至3:2的畫幅
才比較減輕這種拍攝物被渦流暗角相框包圍在內的視覺感受
這種視覺包圍感,跟中片幅相對於全片幅的優勢:影像的開闊感,兩者算是背道而馳
以我個人的標準來看,像場已經算hold不住4433了
但是散景方面,我反而認為Otus的反望遠,比起標準鏡最愛用的雙高斯結構
反而更占優,這是個人喜好,倒沒有什麼對或不對可言

85因為像場比55大,這個渦流圈比較接近畫面邊緣,占比也很小
而且如果拿下遮光罩,邊緣失光會改善很多
拍攝時比較沒有這種渦流暗角相框感
但是一放大,角落畫質下降也是很明顯

100這顆可以說沒有以上問題,尤其角落的畫質保持的明顯比85更好
不過Sonnar結構天生的紫邊就跟55、85不是同一個級別的了
雖然都標註APO,但100這顆紫邊真的明顯的多
不過這個後期修正比暗角還簡單,影響更小,就不用太過在意

實際使用上,真正值得在意的,應該是重量這個項目了
就拿比較堪用的85、100這兩顆來講好了
85本身1.2公斤、100是1.4公斤
然後轉接環也大概要150g
這種份量如果是AF,咬咬牙也就算了
可是MF的話,成功率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特別是這兩顆的MF行程都超長,記得都270度左右
真的要模特很配合擺拍才行。
拿個參照來比,萊卡的100 APO,整體對焦行程是720度,聽起來根本不適合外拍
實際上在外對焦效率穩贏Otus,因為它從1.7m到無限遠這個肖像區間總共才90度而已
比起來Otus的對焦行程長度,真的是棚拍導向明確

個人心得,供參考
這組合真的是最高殿堂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