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說,這兩顆M鏡的表現傾向於較高對比與飽和,X-PRO3的色彩演譯也讓這些鏡頭充分發揮應有的特質。談到色彩,自己手上還留有一台X-PRO1,始終無法割捨第一代的色彩,曾經短暫擁有過X-PRO2,只是當時個人的主觀感受認為色彩與通透度不如X-PRO1,所以很快就脫手。直到X-PRO3的出現,那種驚喜的感覺又回來了。就機身操控來說,自己也有一台無螢幕的Leica M-D,富士的X-PRO3似乎是想承襲萊卡的作法,只不過總感覺那種豪邁與膽識之情還是無法超越萊卡,或許其中有商業上無法割捨的折衷考量吧。如此一來,只能拉一半的機背螢幕變得反而有點卡卡的,如果既是要有螢幕又要攝影時蓋掉它,Olympus Pen-F的翻轉機背設計反而比較能全面兼顧。換句話說,如果說是想要讓攝影者回歸攝影本質,不要一直看螢幕,恐怕是錯估消費者在使用上的預期心理。既然有設計螢幕,那麼攝影者想要立即檢視拍照成果的依賴心態終究還是會有的。說到這,記得剛開始拍的前幾張,以為峰值對焦都有對好焦,還是忍不住翻開螢幕檢查照片,這時才發現幾乎沒有對到焦,還好也是因為如此,之後拍照時,會稍微抓一下這台相機的峰值對焦感覺,不是峰值最大時,就一定是對好焦。
儘管富士標榜多種內建的風格檔,直出照片即有相當不錯的成像與味道,只是考量到個人習慣拍RAW檔與進行後製,下述作品全數有進LR後製。另外,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所有照片均是以ISO 160拍攝。

這次的旅程就像是東京早晨的日常,匆忙之中帶著些許的優雅。




除了楓葉之外,日本秋冬之際的銀杏同樣讓人賞心悅目,尤其是街頭上隨處可見黃澄澄的身影。

從這家便利商店轉個彎就是賞楓勝地六義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搭到地鐵站「駒込」,出口就有很明顯的路徑標示 (六義園。25/2.8)

這張照片是為了透過樹皮的紋理,測試相機搭配蔡司鏡頭的解析表現。(六義園。25/2.8)

光圈2.8有著類似光圈2的景深效果。(六義園。25/2.8)

難得拍得一張盛開且完整的楓景。(六義園。25/2.8)

火紅的楓葉 (六義園。25/2.8)

(六義園。25/2.8)

(六義園。25/2.8)

(六義園。25/2.8)

恬靜的川越風光。(川越。25/2.8)

保存相當完整的日式老屋。(川越。25/2.8)

川越老街 (川越。25/2.8)

川越老街上歷史感十足的老屋。(川越。25/2.8)

(川越。25/2.8)

用富士拍富士。招牌是令人懷念的富士廣告語:「Fu-ji-ka-ra」

車站之日常。(50/1.2)

新宿御苑 (50/1.2)

新宿御苑 (50/1.2)

新宿御苑 (50/1.2)

難得在冬天看到櫻花。應該是品種的關係,冬季開花。(50/1.2)

新宿御苑外的銀杏落葉。(50/1.2)

新宿御苑 (50/1.2)

新宿御苑 (50/1.2)

新宿御苑 (50/1.2)

新宿御苑 (50/1.2)

同樣的銀杏角度,比較一下Zeiss與Konica的表現。(50/1.2)

很喜歡這款販賣機商品,尤其是在冷冷的冬天來一罐。

從旅館看出去的晴空塔。(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