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要環遊世界後,如何在攝影器材輕量化與照片品質間取得平衡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課。於是我逐步將舊的nikon D610與鏡頭群汰換,從N家跳到富士,圖的是富士的輕便與色彩,而目前使用起來果然沒令人失望。
這次攜帶的器材如下:
機身:XT2
鏡頭:18-55KIT(使用率90%)、samyang12(使用率7%)、富士55-200(3%)
撰寫此篇文章的當下旅程進展到第16天,雖然連一個月都不到,但基本上使用習慣已經大致確定了。
後製:LR自行調色
我偏好拍攝風景,街拍等人文類型的照片較少,18-55正如一般標準焦段一樣進可攻退可守,雖然沒有恆定光圈,但有防手震可以在較暗的環境取得最好的畫面。考量到重量與價格(如果被偷或壞掉比較不心痛),我決定以18-55作為我的主力鏡頭,1655就回台灣再說吧!
旅程開始
第一站是先飛香港然後換乘飛機到墨爾本,香港對我來說一種有種莫名的魅力,不管來幾次都很好拍。

地鐵站的光影

我很喜歡他們的叮叮車,百搭不厭,朋友沒有搭過,就跟她一起從中環搭往銅鑼灣~


香港的行程就在吃吃喝喝中很快結束了,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前往機場搭上飛往澳洲的班機。
很幸運地,墨爾本用美好的晴天迎接我們,稍微舒緩了背著重達17公斤的背包帶來的苦悶。

走往青年旅社途中的路人

跟我們比ya,還開玩笑要我們臉書的可愛工人。

到了青年旅社後放下行李鬆了一口氣,連續兩晚都沒睡好,本來想說下午要待在旅館補眠,但外面的天氣讓人無法待在室內,決定還是出去附近晃晃。
hostel樓下就是餐廳,意外發現餐廳擺設頗美,還沒出門就在這裡先玩起了外拍。


主角當然還是請朋友擔當囉XD
我們在墨爾本待了三晚,用免費電車跑透透,但每到晚上電車班次就會減少很多,往往要等很久.....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寒風中發抖等半小時電車時拍攝的,最後還是放棄這班車,改搭其他路線的電車回去。

墨爾本的夜晚精彩不輸給白天,出於治安考量,我們會去的國家大部分最好不要夜晚在外逗留,澳洲是少數可以背著相機在路上亂晃,晚上悠哉拍夜景的地方,因此格外珍惜這份時光。

前往Eureka Skydeck(尤利卡觀景台)途中路過的橋,順手拍一下黃昏。
尤利卡觀景台門票是23澳幣,很貴,但上去是值得的,在上面可以將墨爾本城市一覽無遺。只是這裡很不好拍,因為玻璃反光非常嚴重,地板與背景有許多大面積的反光,加上我腦殘忘記帶cpl上來,回去修圖花了很多時間......



墨爾本的廚房:維多利亞市場,非常井然有序且乾淨整潔的地方,特別的是市場裡居然擺了一架鋼琴給人彈奏,這位伯伯彈得一手好琴,顯然十分樂在其中。

來到雪梨,有短暫的一天在這座城市踩踩點
每座城市都會有一座教堂,教堂中的莊嚴與靜謐永遠是旅程中最好的避風港。



沒有特別去跑行程,按著事先規劃的路線大概地走著,途中臨時想去哪就去哪。
已經過了到處衝景點的年紀,現在我們更愛隨意亂晃,試著用更接近當地的方式融入一個地方。

聯邦廣場

看到水鳥居然跑來馬路邊垃圾筒覓食,心中還滿難過的......

來雪梨怎麼能不去歌劇院?不過因為那天因為腳痛,沒有花很多時間去尋找最佳拍攝位置,留待下次吧!

帶著台字旗與各國代表性景點合照是這次旅程的小小計畫之一XD
從講粵語跟中文的香港到中英文混雜的墨爾本與雪梨,我們的旅程開頭相當循序漸進,事後回想才發現XD 然而下一站就要飛往語言很不通的南美,更多挑戰,卻也看到更多從未想見的壯麗美景。
如果你對我的旅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