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地處西班牙中部的馬德里,與南部的安達魯西亞一樣熱力驚人。逼近40度的高溫,除了在hostel裡吹冷氣之外,最好的選擇就是到美術館裡走走。馬德里擁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號稱「藝術黃金三角」的普拉多博物館、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以及索非亞王后藝術中心,這些博物館每星期也都有特定的時段可以免費入場。

下午4點多到普拉多博物館外,人們為了免費入場早已大排長龍。
IMAG9134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普拉多博物館的走廊,同時也是展覽的空間,作品沐浴在自然光下效果非常好。

離開普拉多美術館,一旁的麗池公園是馬德里市區最大的綠地,她的西班牙語名稱「Buen Retiro」的意思是「理想的靜居處」。興建於16世紀,原本是皇室專屬的離宮,直到19世紀才改為公園對大眾開放。傍晚氣溫稍降之時,漫步於大片綠蔭之中,格外舒適。
DSCF6797.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788.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被精心修剪過的樹木,看起來很不真實。

DSCF6813.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公園中的人工湖,很多人在湖中滑著小船享受夏日得來不易的涼爽。

DSCF6815.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798.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這座水晶宮是以1851年在倫敦建造的水晶宮為範本所興建,當時作為倫敦萬國博覽會的展覽場地,展示英國在工業革命後頂尖技術的成就。馬德里的水晶宮則建於1887年,外型看似古典,卻由鋼鐵、玻璃等工業化的建材所構築。

DSCF6802.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內部現在做為藝術展覽的空間,玻璃雖然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卻也像溫室般完整保留的白天太陽帶來的熾熱。

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位於普拉多博物館斜對面旁,是一座擁有豐富館藏的私人美術館,
DSCF6872-2.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室內以橘色為主色調,個性十分鮮明。

IMAG9190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19世紀末,歐洲曾經有一波「哈日風潮」,就連西班牙皇室也不例外。穿著日本的傳統服飾的西班牙貴族,看起來有些違和感。

索非亞王后藝術中心,最重要的館藏莫過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畫中描繪的景象,是1937西班牙內戰中佛朗哥政權對西班亞北部小城格爾尼卡的一次無差別轟炸,造成平民死傷慘重。二戰爆發後,畢卡索藉著一次在美國巡迴展的機會,將這幅畫託付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畢卡索和館方約定,「這幅畫屬於西班牙人民,當他們重新獲得自由時,便讓這幅畫回家」1975年佛朗哥將軍去世,西班牙邁入民主化時代,這幅畫才於1981年返回西班牙。
DSCF6886.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這裡也收藏了許多另一位西班牙畫家-達利的作品,超現實的繪畫風格,將許多衝突的元素以異常的比例在畫面中混合。

馬德里的皇宮和安達魯西亞的皇宮比起來,似乎就沒有那麼特別。
DSCF6853.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859.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858.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精美的裝飾和壁畫,可以說是歐洲皇宮的典型。

阿穆德納聖母教堂就在皇宮的對面,是西班牙皇室舉辦天主教儀式的場所,其中的裝飾和雕塑細節也格外講究。
DSCF6832.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842.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6840.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教堂天花上精美的幾何圖形彩繪

DSCF6829.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屋頂上的聖像,守護著皇宮和整個城市。

最後一天,來到Atocha車站準備搭車去機場。這座車站於1851年投入營運,是馬德里最大的火車站。
DSCF6893.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DSCF7473.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1992年西班牙高鐵AVE通車,為了服務日益增加的旅客人次,西班牙建築師Rafael Moneo在原本車站的後方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增建,將所有軌道設施從原本的車站移除,成為新車站的大廳,除了有商店、餐廳、咖啡廳之外,甚至還有一座熱帶植物園。

DSCF7479.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保存老車站並賦予新功能,讓都市空間的記憶得以延續。反觀台中和高雄車站,舊站體的保存好像只能當作地標或是出入口,少了那麼一點體驗空間的樂趣。

DSCF7487.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第二階段的擴建同樣由Rafael Moneo設計,於2010年完工。此時的Atocha車站已經是1851年開幕時的四倍大,並且將高鐵、區域鐵路、地鐵和公車全部整合在一起。

IMAG9413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精心設計的天窗,讓整個月台區舒適而明亮。

DSCF7493.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馬德里機場由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明亮的黃色調讓旅客馬上感受到西班牙的熱情。

IMAG9484.jpg by Ludwig Wei, 於 Flickr
鋼材與玻璃的搭配讓整個空間呈現出高科技的感覺。

[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在check-in的時候得到一個好消息,第一次搭阿聯酋的A380就被升級到商務艙。

[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電視很大,座椅可以平躺,旁邊櫃子裡各式飲料讓你隨時可以取用。上飛機就先附上一盤堅果和香檳,如此享受,夫復何求。

[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商務艙位在飛機的二樓,在機尾甚至還有一個小吧檯,隨時可以去喝飲料吃點心。在那邊和一個南非人聊天,他說他還朋友一起搭這班飛機,只有他被升等,另外兩個朋友卻在樓下的經濟艙受苦。

[X-T1]歐洲光影速寫-16 馬德里
40天的旅程在這裡畫下完美的句點,累,卻充實。親身走訪在建築書籍上出現的大師作品,坐在嚮往已久的音樂廳裡聽歐洲頂尖樂團的演出,在大街小巷中品嘗各式各樣的食物,在hostel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談天說地,身心都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回家,是為了下一次的旅程。歐洲光影速寫,終。

歡迎來走走看看
我的部落格 https://fotoholiker.blogspot.tw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otoholiker.tw/

[歐洲光影速寫-回顧]
01. 布拉格
02. 柏林
03. 漢堡
04. 阿姆斯特丹
05. 科隆
06. 史特拉斯堡
07. 巴塞爾/Vitra Campus
08. 廊香教堂
09. 洛桑/日內瓦
10. 拉圖雷特修道院
11. 里昂/土魯斯
12. 巴塞隆那
13. 高第的巴塞隆那
14. 畢爾包
15.塞維亞/哥多華
2018-05-04 10:43 發佈
哇~~
40天耶
哪天我才有4天假阿......
是趁著大學畢業到當兵前的空擋,而且25歲之前在歐洲很多地方都有優惠!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