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慣用機是Sony A7Rii,倒不是A7系列有什麼不好,只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就想要尋找一台大小適中的隨身機,A7系列當然己經很小(相較於DSLR),只是再配上鏡頭之後(我手上有FE1635F4、FE85F18),其實也不小了。在開始用底片機拍照之後,一直使用的幾乎都是富士的底片,這也是在選擇備機的時候沒有繼續選擇E環的關係,當然,文青外型也是原因之一。



這次我搭配的組合是18–55 f2.8的KIT鏡組,未來也考慮再入手一支等效35mm的XF23mm f2。
在11月的時候,搭配雙11活動購入了X-T20,因為從來沒有用過富士的系統,於是決定一個月中都隨身帶著它來做一些生活的記錄。

「Q鍵」、「軟片模擬」是初入Fujifilm感覺最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是關於「Q鍵」這一點,X-T20把許多功能放在「Q鍵」裡,像是ISO、對焦模式、DRO等等,一開始最不習慣的還是這一點。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在使用Sony A7Rii的時候都是用手動鏡的,所以,都是M模式+峰值對焦,很久都沒有遇到需要改變對焦模式的時候。覺得不太適應倒不是這個功能不太好,而是「太久沒有需要使用這麼多功能」的時候。能在「Q鍵」找到許多常用的設定(當然也可以自己定義)這一點確實很實用。
另一個選擇使用富士的理由,就是「軟片模擬」,個人是因為開始拍底片而很喜歡這個號稱東方徠卡的顏色,甚至於在我的其它照片也是大量使用Fujifilm的調控檔設定為基底再來調整。至於,是不是所謂「不想後製就用富士」呢?個人的淺見倒不覺得一定是這樣,我並不想變成「直出、後製」的爭論。(畢竟,對於直出、後製的接受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
當我拍完照片傳到電腦當中之後,通常還會做曝光、對比的調整,當然也包括一些調整顏色的部份。用富士相機拍出來的顏色就是所謂的「富士色」了吧?大多數的時候利用相機本身的設定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色調,對我自己來說有減少後製的時間,甚至於不調整就直接轉存(我都拍RAW檔)也沒什麼問題。
小弟很喜歡做料理,雖然都是隨便亂弄。在這一個月當中,用它記錄了一些煮過的菜。基本上我覺得富士在顏色的平衡上面還滿均衡的,並沒有感覺什麼顏色特別搶戲。




作為日常生活的記錄,XF18-55 F2.8-4 O.I.S這顆KIT鏡確實CP值很高,雖然不是恆定光圈,但是,防手振確實在一些場合發揮了很實用的功能,像是在燈光較暗的室內運動場館等等。


隨拍當然也是小菜一碟!




整體來說,小弟很滿意X-T20帶來的感受,雖然好像也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重新找回操作相機的樂趣」,但是,可以明顯感覺和它牌相機的不同之處。
不過,最感到不解的一點就是「使用APP時,從來沒有成功把照片傳進手機裡」,我的手機是 iPhone 6,X-T20的韌體也更新到最新版,但每次使用APP的時候顯示己成功連線,可是在點傳圖片的圖示時就會失敗,不知道有沒有板友知道是怎麼回事?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我的網誌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