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對X-Pro2的到來喊出的一句話。
FULL DISCLOSURE:
我並不是X-Pro1的第一批用戶。我也不是Fujifilm官方的X Photographer,我只是一個愛好者。我是在很晚(大約在X-T1的4.00固件出來后)才二手買了我的第一台Fujifilm相機,當時是價格已經跌落低谷的X-Pro1。我對X-Pro1有很多的怨言和不習慣,是在之後購入了X-T1和X100T之後才陸陸續續愛上了Fujifilm的操作和體驗。我有寫過一些我對Fujifilm相機的心得文章,如果有興趣的話:
http://insigniachiaki.wordpress.com/2016/01/19/x-gene-a-love-and-hate-story-fujifilm-x-pro1-x-t1/(X-Pro1/X-T1 使用心得)
http://insigniachiaki.wordpress.com/2016/01/29/snap-shooting-capturing-moments-fujifilm-x100t/(X100T 使用心得)

X-Pro2剛發布的沒多久,我就去家裡附近的一家相機店下注了訂單。說實話這個預定也夠坑的,別人都送一些配件什麼的,Fujifilm這次才送一本沒用的小本子,令人很失望。幸好我預定的店家還送了一塊原廠電池。
在預定了之後我透過因緣際會拿到了Pre-production的X-Pro2把玩了幾天,確定了自己會用這款相機。
(我只有用短短幾天,也不知道這台的固件是不是最終版。如果有沒有說到位的地方,先和大家說聲對不起了!)
大家可以把X-Pro2看作是X-Pro1的冷炒飯升級版,也可以把它看作是Fujifilm移動到新時代的一次大翻身,但是Fujifilm對於X-Pro2的定位始終很清楚﹣ 做出一款忠於原作的、為了攝影愛好者所開發的相機。
這個心得評絕對不會是最完整的。我認為我至少得用了2個月以上才能公公正正地評價這款相機到底我使用上有沒有出現不如意的地方。我沒辦法現在就告訴大家這款相機「牛逼」還是「渣渣」,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拍攝主題和使用習慣。所以如果你決定看下去,請記得這隻是我個人使用習慣下的簡單反饋。我現在能決定性地帶給大家的,也只有網路上可能早已爛大街的X-Pro2的新功能介紹和照片。如果你想要100%放大看細節,DPreview還有一些其他網站上都有,建議你出門左轉那裡看看。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
外觀、質感
X-Pro2在外觀上如果看的不仔細的話,其實和X-Pro1十分相像。這點Fujifilm有強調過是因為用戶反饋不希望X-Pro1的外觀有太大改變才繼續沿用這個設計的。如果大家去位於六本木的Fujifilm Square看過展示櫃的話,會發現其實X-Pro2有過幾個不同的外觀設計,最後定下來的這個設計和X-Pro1其實是最相似的。相較于X-Pro1,X-Pro2更重、尺寸上稍稍大一些,但是因為手柄部分重新設計過了,平衡感更好了,讓機身握起來顯得更「小」些。
機身變得更重更大的可能性之一或許是因為weather sealing的特性吧。X-Pro2從以前的Aluminum Alloy材質升級成了Magnesium Alloy,讓它能夠扛住零下的氣溫和大雨淋淋的氣候。全天候的機身設計不止在惡劣的氣候來臨時能夠體現出來,平時以觸感都能感覺得到按鍵變得更結實、更突出,卡槽和電池槽也變得更穩固了。按鍵觸感的增強,讓常用EVF/OVF的用戶依靠觸感也能確切地知道按鍵的位置,不必因為不熟悉機型而一再摸索。相比之下,誇張點說我的X-T1和X-Pro1已經看起來比較脆弱了,但是實際上這就是X-Pro2能夠讓人感覺到的材質提升。更具體的外觀變化除了手柄設計,還有機身頂部「Fujinon」標誌的去除以及機身左側的斜狀設計變得更平滑了。我個人都覺得X-Pro1上得「Fujinon」標誌其實很好看,就是位置稍顯突兀了些,所以我認為這些新的變更都使得X-Pro2顯得設計完成度更高、更精緻了。

(官方機身內部材質示意圖)
新功能、新鍵位
Fujifilm為攝影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的一點是願意聆聽消費者們的需求和反饋。在X-Pro2上,Fujifilm給了許多職業攝影師渴求的雙SD卡槽。雙SD卡槽分別是UHS-II和UHS-I卡槽各一個,而且和X-T1一樣SD卡槽和電池槽分開,移動到了相機側面,讓拔插SD卡的操作更人性化。我自己是對於雙SD卡槽的設計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我一般只插一張SD卡 。但是現在提供了這個功能,反正不用白不用,我以後也會多加利用的。
我最最最喜歡的新功能莫過於移動對焦點的搖桿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離開Sony系統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我覺得選擇對焦點太繁瑣噁心、快速選擇時滾輪也很容易誤觸,不小心就會切換對焦模式,而Fujifilm在原本易用的基礎上加上了這個搖桿,不但讓選擇對焦點更快速方便了,還能讓方向鍵變成更多的功能鍵,我覺得是一個雙贏的設計。真是謝天謝地謝Fuji。我原本還擔心在無反上做搖桿會太小導致手感不舒服,但是幾天用下來,在我的攝影風格下,我覺得X-Pro2的這個搖桿和5D3的搖桿相比,手感毫不遜色。
X-Pro2上的快門速度轉盤現在和ISO轉盤混搭了。除了棚拍的時候我幾乎很少動我的ISO,一般都會固定在200、400、3200或者Auto ISO,所以我對這個設計並沒有太多的怨言。現在的ISO轉盤需要提起之後再旋轉,和我的膠片機Nikon F3有點像,挺有趣的。(補充,雖然我沒用過Minolta CLE,但是發現X-Pro2的ISO轉盤設計和它非常相似)
新增加的前滾輪對我來說用處不大,畢竟光圈環已經在鏡頭上了。所以不多說了,反正現在是雙滾輪設計。
沒有tilt screen,扣分。沒有觸摸功能,再扣分。X-T1和X-T10都有tilt screen了,Fujifilm居然還說如此經典的類旁軸設計不需要tilt來增加厚度,但是看看同時發售的X70,不但機身小、有tilt,甚至還有觸摸功能,我更多感覺這像是Fuji為了給未來的X-T2讓路而給X-Pro2閹割的硬體。太可惜了。畢竟就算我拍照的時候更多是viewfinder-dominant,我還是希望有更多角度可以看屏幕來拍攝一些特殊的視角。
比起前代,曝光補償的範圍更大了,支持﹣3到+3,和現在的X-T1、X100T等相機一樣。現在還多出了個C模式能夠利用功能滾輪到達﹣5到+5的曝光補償。不過那麼大的補償對我來說好像不太現實,反正有也不錯,有需要再用就行,不需要的可以直接無視。順帶一提,X-Pro2還保留著和X-Pro1、X-T10一樣可以按下后滾輪來放大檢視照片的功能,這點我在使用X-T1的時候因為沒有這個功能而非常懷念。所以,加分加分。
最後,機身鍵位全部改到右邊了。單手操作,YESSSSSSSSSSSSSS!
內部變化

(官方新機械快門示意圖)
全新的快門構造!Fujifilm終於突破了1/4000的機械快門達到了1/8000的最高快門速度。而且快門聲聽起來很清脆,比X-Pro1利落些,這點可能要大家自己去摸實體機體驗看看了。我自己很喜歡X-T1的快門聲,X-Pro2的也不錯就是了。電子快門速度一樣能夠達到1/32000,也一樣能夠機械+電子快門混合,也可以完全使用電子快門達到全域靜音快門的拍攝。閃光燈同步速度也從1/180增加到了1/250,讓用閃光燈拍攝更實用了!但是圖還在修,不好和大家分享棚拍的時候用1/250快門速度拍的照片,總而言之是個很好的提升。
很多人喜歡取笑Fujifilm一直沿用那塊1600萬像素的感測器。確實X-Trans一代和X-Trans II都是1600萬像素,但是這次X-Pro2上搭載的X-Trans III一舉達到了2400萬像素。雖然底線ISO還是200,最高ISO現在有12800了(然而相比Nikon和Sony的新機器來說這點好像落後一個時代了)。動態範圍我沒有很精準的對比方法,但是可以告訴大家比我的5D3還是好點的。TCSTV測試出來動態範圍和高感的畫質和Nikon D7200差不了多少。按照DxO Mark,D7200應該也是APS-C畫幅的巔峰了吧,不知道Sony的新機器會不會又超越這個水準。Fujifilm說這塊X-Trans III能夠out-resolve 常規3600萬像素的感測器的「real output resolution」,我不敢說Fuji是在作假,但是我個人選擇不相信這個說法。

(截圖自Fujifilm的發布會視頻)
X-Pro2的心臟除了上述的X-Trans III感測器,還有號稱處理速度比上代的EXR Processor II快上4倍的新處理器X-Processor Pro。X-Processor Pro不止比起上一代寫入、讀取圖片快速,還有更漂亮的錄像畫質。其中錄像畫質的進步也得到了TCSTV的Jordan的讚賞。還有人測試X-Pro2硬體上其實能夠支持4K錄像,但是Fujifilm刻意限制了這個功能,不知道是因為和感測器搭配上畫質不盡人意還是散熱處理的不夠完美。希望透過固件升級或者未來的X-T2能夠看到4K錄像功能的開啟。
【補充:CP+上法國媒體訪問Fujifilm市場部門的人說,目前因為」用戶沒有要求「,所以並沒有計劃讓X-Pro2擁有4K錄像的功能,但是X-T2上會有。這是我聽過今年CP+上最大的笑話 :-) 不過如果Sony的用戶們能透過不斷的狂轟亂炸讓現在的機器有無損RAW的功能的話,相信Fujifilm的用戶們如果團結起來應該也能做到讓X-Pro2有4K錄像吧。還讓我們拭目以待。哦,對,我不怎麼拍視頻,所以我不太在意,但是我覺得因為」用戶沒有要求「就不下放這種理由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了。】
X-ProcessorPro使得X-Pro2的高速連拍進步到了8 fps,但是緩存還是很小,無壓縮的RAW格式拍個20~30張就會卡彈,與在產的APS-C速度機(Canon 7D Mark II、Nikon D500)還是有差距。

(官方X-Processor Pro示意圖)
新的處理器還帶來了新的Acros黑白膠片模擬模式與顆粒感調節功能。Acros黑白膠片模擬模式是從Fujifilm當年的Neopan 100 Acros膠卷演變而來。特性是低速(低ISO)、高細節、質感厚重,並號稱有世界最細緻的顆粒感。 Fujifilm之前的B&W模式的曲線是來自於Provia的色調曲線直接轉黑白,看起來比較flat。

(借用官網上Acros模式的曲線圖)
新的Acros模式則是略微提了高光,壓低了中間調,對比度更濃烈,最後著重於陰影部份的細節重現。Fujifilm認為陰影部份是黑白照片的精髓,所以刻意在陰影調上些微地拉高了曲線而不是完全讓照片有褪色的偽質感。X Processor Pro處理器不但能夠調節顆粒感,Fujifilm還在Acros模式讓顆粒感於高光和陰影部份都有不一樣的排列組合,讓顆粒感更自然、更忠於當年的膠卷。複雜的計算和特性正是為什麼Fujifilm無法將Acros模式下放到X-T1、X100T等使用上一代處理器的幾種上。雖然有些失望,但是Fujifilm的老用戶們幾乎是可以放棄在非新處理器的機型上得到Acros模式了吧。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到X-Pro系列的標誌性硬體,Fujifilm稱為Advanced Hybrid Viewfinder的混合取景器。新的取景器在解析度上和X-T1同等,而刷新率進步到了最高85 fps(相比之下,Sony的A6300則是能夠達到更可怕的120 fps)。實際上用起來,X-Pro2和X100T的EVF其實還蠻像的,放大倍率明顯比X-T1的FULL模式下小(雖然戴眼鏡的我幾乎不看FULL模式),但是刷新率進步不少,在暗處也能夠有良好的表現。

(官方Advanced Hybrid Viewfinder示意圖)
OVF我幾乎不怎麼用,就算掃街要看取景窗以外的構圖我也不怎麼用它,但是它很明顯比X-Pro1上的更加明亮,OVF+小EVF的功能(X100T上也有)也非常適合喜歡用老鏡頭的我使用手動對焦。

我不是很吃那套「一眼看取景器、一眼和人交流」的Fujifilm軟宣傳。我是用左眼看取景器的,所以右眼很自然地就被擋在機身後面了,對我來說那所謂的優勢就不存在了。當然作為裝飾品,機身前面就能看到類似rangefinder的設計我覺得還是很酷的。取景器在我使用上發現的一個較明顯的問題應該就是diopter很容易誤觸了。大概是有點太鬆了吧,我幾天下來誤觸位移了大概有2、3次了。
機身的菜單也完全變了,這點不太好跟大家細說,總之變得更易懂了。

讓我很失望的一點是X-Pro2的續航能力。這次Fujifilm並沒有更換新的電池,沿用老款的NP-W126。往好的方面看,它能夠和我的X-T1共享。我現在加上預定時送的一顆電池總共也有6顆了,還算充裕。壞的方面就是一顆電池的續航大概不能再爛了。我沒有精確測試過,但是X-Pro2的續航能力我覺得大概在400張不到就歇菜了,冷一點的環境下大約300多張就掛了,和X-T1並沒有太大區別。我外拍的時候非常的不爽。有人說換電池就好了,但是回家要衝6顆電池讓我也覺得蠻煩的,還得逼我給電池貼上標籤讓自己知道哪顆有電、哪顆用到沒電需要充電了。讓我更失望的是X-Pro2和X-T1一樣還是不能如X100系列使用USB口充電。這點Fujifilm做的真的沒有Sony人性化。雖然A6300、A7RII等機型相較前代也沒有更換電池,但是A7R II都能夠邊沖電邊拍照了(台灣有人稱如此為「掛尿袋」),X-Pro2作為2016年的新機在這方面確實有點跟不上時代了。
對焦系統
說白,我不拍高速運動題材、不拍賽車體育、不拍亂動的兒童,但是我的拍攝風格對於對焦的要求不低。我覺得外拍人像不要死擺著pose才順眼,所以會讓人依照我的指示或者隨意動起來。平時隨拍的時候也不會用小光圈估焦拍攝,大部分還是很依賴自動對焦的速度和精確度。
雖然當年X-T1的誕生和4.00固件的發布讓很多Fujifilm愛好者們吹噓說對焦系統已經跟上了時代,但是實際上我自己覺得就算4.00固件給X-T1打了雞血,X-T1離當時業界頂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時間跳轉到現在,X-Pro2的追蹤對焦一樣很不穩定,主觀上我認為並沒有Sony的4D對焦和Nikon的3DTracking來得靠譜。好消息是,單點對焦已經很舒服了。新對焦系統配備了273點可選對焦點,其中2/3是PDAF,更快、更准、更好用。我的使用下來,搭配XF 18mm F2和XF 16-55mm F2.8對焦速度尤其迅速,但是用XF 35mm F1.4的還是不用想了,對焦速度依舊是狗屁。
我這次在X-Pro2上玩的鏡頭分別是XF14mm F2.8、XF 18mm F2、XF23mm F1.4、XF35mm F1.4、XF56mm F1.2以及XF16-55mm F2.8。不推薦各位在X-Pro2上長時間用XF16-55mm F2.8,不但放桌上明顯擺不平,手感也有點搞笑。




就算X-Pro2有273的對焦點,在一般情況下我還是會回到77點模式(有273點和77點兩種可以選)的對焦點模式拍照,不然273點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多了,多到都要移動不來了。幸好有搖桿可以移動選擇對焦點,讓一切變得容易了許多。我認為要快速拍照的話77點是實用不過了。要很精確咬住被攝體眼睛的話除了273點可以自由選擇,X-Pro2自動識別眼睛的能力和X-T1相當,我不用這個功能,但是它擺在那裡可用可不用。
暗處對焦在X-Pro2上號稱在很暗的環境下能在-1EV對上焦。花火大會的季節還沒到,所以我也還沒有機會測試極暗處的對焦,這個我也就不好和大家反饋。白天和X-T1相比可能就快上一點點吧,該拉風箱的鏡頭還是會拉風箱。老實說,最新的XF 35mmF2 WR號稱比F1.4版對焦快了很多,我用下來發現雖然快得很明顯但其實還是會拉點風箱的。希望Fujifilm能夠開發更先進的鏡頭馬達,不然像XF 40-150mm F2.8和XF 90mm F2犧牲體積往線性馬達塞好幾組magnet也不是辦法。
畫質
畫質應該是Fujifilm的重點特性之一了。自從X-Pro2的出現,我的拍攝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樣了。我在X100T的心得里寫過「我所有的照片都會回家下重手後期。我高興,我樂意。關於富士的色彩描述請參考我寫過的帖子,我不JPEG直出,但是屏幕上看起來還蠻爽的 :)」現在我變成了喜歡用Acros模式處理黑白照片,因為它的黑白調子我很是喜歡。彩色的照片我還是一樣大部分由LR+PS解決。我樂意。



雖然我還是很少拍JPEG,但是現在X-Pro2上能夠把陰影調和高光調調節擴展到了-5~+5,比起以前的-3~+3有著更高的可塑性。我如果真的拍Acros模式的話,我習慣+2陰影調配合+3的高光調,讓照片更厚重,刻意壓沉陰影部份。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習慣,如果有人有強迫症追求一定一定一定要看清楚陰影細節和高光細節的話不推薦如此調整。




Acros雖然很棒,但是除非趕著發照片,我還是寧願回家進PS用Silver Efex Pro或者Mastin Labs的Ilford B&W Pack做調整,之前去聽過森山大道的講座之後也看著他把卡片機拍的照片用Silver Efex Pro調整,這個軟體的可塑性很高。我也還在摸索。有人喜歡用VSCO Film和VSCOcam,我覺得也挺好,但是我更喜歡我上述的那兩種調色方式,感覺是最適合我的風格的。後期並不是魔術,工具都在那裡,就看大家怎麼用了。JPEG也挺好的,想拍就拍吧。





(別總來問「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是不是直出?」直你妹啊,色彩你妹啊,網路上圖這麼多,再者自己去租幾天回家看看不就知道了)
(有陣子逛論壇,發現這個的爭議好像也不小。聽朋友說X Photographer返圖給Fujifilm的時候是允許加上自己的色彩個性的,不像Nikon需要完全無修JPEG。至於要怎麼看待這點,只能由大家自己決定了。我反正沒說過這個是全JPEG的「評測」。我爽我開心 耶)
高感塗抹比以前好一點了。具體好一點是好多少?我不知道。反正我看起來是好一點。




Fujifilm在X-Pro2上第一次提供了壓縮的RAW格式,據說這個不會損傷畫質,因為只是變成要靠後期軟體解壓縮文件,但是我心裡還是會有點怪怪的,所以我還是會選擇拍攝無壓縮的RAW。壓縮的RAW大概在20~30MB左右,而無壓縮的大概在50~60MB。順帶一提,JPEG大概是10~15MB左右。
這裡我不會放100%放大檢視細節的照片的。大家都應該知道2400萬像素的新感測器比上一代1600萬像素的老感測器細節多那是很正常的吧。2400萬對我來說也是屬於還算平衡的像素了。它的細節足夠豐富可以裁剪,高感也不會很崩壞。這款新感測器搭配Fujifilm的XF鏡頭能夠榨出不錯的解析度了,不過我個人還是會習慣性降點清晰度讓照片看起來不會太刺眼。畢竟自己不是很喜歡高光壓大半掉、陰影拉一堆上來再加clarity的HDR風。(沒有貶義。HDR的感覺我喜歡Voidshatter的照片,很漂亮)
熟悉於後期處理X-Trans感測器的RAW的各位應該都明白,後期銳化這些照片其實和一般感測器不太一樣。比如在Lightroom,光拉Sharpening欄中的amount其實沒辦法很好的銳化照片,必須要多拉點detail(原始數值是25,國外有人建議直接拉到100)才能體現出後期銳化的差別。X-Trans感測器的RAW不知道為什麼很抗拉Detail這一欄,所以就算拉很高也不會像其他相機的RAW一樣出現太多的artifact。這一點X-Pro2的RAW保留了和前兩代一樣的特性。除非在Photoshop使用高反差保留銳化,我建議用Lightroom和Camera Raw的時候後期銳化除了拉amount也要拉detail。

(示意圖,菜單原始狀態)
Fujifilm說有改善Velvia模式的調性,不過這個我沒有看出太大的區別,可能是我不太熟這個模式的原因吧。這個模式好像非常火,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體驗一下X-Pro2上的Velvia是否真的比以前的耐看。我不拍。
還有個事情我也想說說,Fujifilm宣稱機身防抖會損傷畫質所以才不會在自家相機里配置IBIS。這令我感到失望。雖然我這個人手抖的情況到連Sony與Olympus的超強IBIS都快要救不了了,我還是希望一台相機能有防抖功能,讓喜歡用老鏡頭的我也能享受到防抖的待遇。不知道各位怎麼想,損失個零點幾檔的動態範圍換取機身防抖我也還算能夠接受。
總而言之,X-Pro2的這個畫質,JPEG不錯,拍RAW和前代比起來動態範圍好了點,還行。
總結與展望
我平常不喜歡寫太多參數與數據。但是作為一款新的相機,也提前拿到了,我想這次這麼寫好像也是無可避免的。使用Fujifilm相機也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參數原因。畫質上,雖然DxO Mark沒辦法公正地測試X-Trans感測器的相機,但是相信D810、A7R II之流的動態範圍應該還是比X-Pro2好不少,而功能方面,各種新的Sony也能夠輕鬆地就可以比X-Pro2更豐富多彩吧。我用Fuji更多方面歸於習慣和順手。我對X-Pro2充滿了很多的期待,畢竟從來沒有一台相機能在我手裡活超過1年的時間(我也才玩1年多 Orz)。希望這會是第一台我能用很久的玩具。
(P.S. 發售時X-Pro2單機身的價格大約在18萬~20萬日幣之間。我預定時是在18萬不到的價格買下的。因為身為留學生沒有辦法退稅,不然還可以更便宜一點。其實現在日本買相機相較香港甚至是國內已經沒有太多優勢了。衷心建議大家不要迷信「日本的東西日本買一定更便宜」這個說法,建議先查好價格,畢竟有些東西退了稅還是比國內貴。我還是蠻羡慕來這裡可以退稅的遊客和能在國內買相機的愛好者。)




我覺得,一台「好的相機」應該是要能夠最快讓自己上手達到自己目標的一台相機。至於X-Pro2是不是這樣,還待定奪。只針對我自己的話,如果我要買相機只是當個裝飾品而不考慮我會不會用的話,我大可賣掉我手邊所有單反和X系統去買一台Leica M,但是我是不會這麼做的。我曾買過一台Leica M6強迫自己習慣上它沒自動化的轉盤和對焦,但還是發現自己更願意用也是膠片機的NikonF3HP和有自動對焦的Contax T2。
我想要,但是我不一定需要畫質最精細的相機,因為就像我先前說過的,我所有的照片都會被我用自己的口味後期折騰。我需要一台用起來我有快感的相機。至於快感這種東西因人而異吧。你可能用著Sony爽、他可能用著Canon流暢,我則是更習慣於Nikon和Fujifilm。所以拜託,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買Sony A6300/Nikon D500/Leica M/Canon 5DSR/Pentax K-1 blah blah blahblah blah」這種蠢問題。1.我錢沒那麼多、2.換門后修圖時要重新熟悉相機白平衡特性和RAW處理方式很痛苦。你高興買什麼就買什麼、你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其實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沒有用過的相機就是沒有用過,有用過的相機你可以點開我CHH的主題帖,我大部分都有寫過點東西。你開心就好。你玩得不開心來跟我扯數據好像也沒什麼用。
我拍的照片大多數還是自己的女朋友,順便結識朋友拍點照片和記錄生活隨拍。富士的色彩是什麼我不知道。我不拍風景照、不打鳥、不常拍微距花卉。這次的照片有在國內拍的也有在國外的。
我在東京加入了一些攝影小圈子,偶爾會組織拍照散步的小活動。我們就算都用X-Pro2,也會拍出完全不一樣的景色和事物,這台相機將會依照拍攝者的風格、題材、想象力和創造力呈現許多不同的照片。這裡我只能給大家看我自己的世界觀。希望大家拍照也拍的開心,完畢 ^^


好像不寫點「大家喜歡看的、喜聞樂見的」就會有甚至連相機都沒摸過的人在亂講。對,我覺得它開賣價格是虛高了。(同時我也覺的PEN F的價格也虛高)X-Pro2的價格我個人認為應該在15萬日幣左右靠譜一點,說不定晚些X-T2出來的時候就會跌到這個價了吧。會買X-Pro2和PEN F的用戶看重的應該就是那「je ne sais quoi」吧。想玩遍相機的相機愛好者也可以試試看。
順便給大家推薦幾個我喜歡的X Photographer和Fujifilm用戶:
首發過X-Pro2評測的Dyhr Rask和PatrickLa Roque、Gabriele Lopez、Charlene Winfred、高橋俊充、鋤田正義、以及一群日本ins和tumblr用戶
Fujifilm其實也給了荒木経惟一台X-Pro2,之前他在個人攝影展簽名的時候還看到他帶著,但是他具體用不用我就不知道了 =_=



我的微博:@Chiaki_千秋
我的網站:http://insigniachiaki.wordpres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