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走A7R ,我帶了X-E1 回家。
選擇X-E1 主要因為它是富士無反系列中,帶有觀景器而且價格最相宜的機種。
雖然也曾有一念之差想入手X-M1,因為它有更高解釋度顯示屏及較小巧,
但最後還是認為有觀景器的X-E1 比較實用。
鏡頭方面,入手的暫時只有 FUJINON LENS XF 35mm f1.4 R ,主要是為著自動對焦的 f1.4 光圈而來。
這顆鏡頭等效50mm,回想起來,我已跟這焦段生疏了很久。
也多得Ricoh GR 這半年來的洗禮,我現在又要重新開始適應50mm。
本篇所有照片都是 FUJINON LENS XF 35mm f1.4 R 拍攝的。
這張是f1.8。散景像豆腐花。
富士x mount 大光圈定焦再上有56mm f1.2 及 23mm f1.4,但價格沒有格外親民。
相比之下,35mm f1.4 的性價比就十分高。
全開光圈是可用光圈,只要不離目標太近,解像力可接受。當光圈收一至兩級,銳利度有所提升。
散景的溶化度,雖不很有特色,但焦內外的過渡也還好吧。唯獨光差大時紫邊滿明顯的。
有不少人垢病它的對焦速度,我覺得還好,再慢也不過2 秒,平均需時1 秒,迷焦次數也不多。
以上這張是jpeg 直出的表現。
名不虛傳的富士色彩 − 清麗脫俗。
暫時使用了一陣子,一不小心就遇上照片亮部爆掉的情況。
應該是我還未習慣所致。
水墨。
迥廊。
一本書。
用尼龍繩掛著的。
城市。新舊交融。
最近都很喜歡這種 colortone。
(這張意外地登上flickr explore: 連結按我)
攝氏25度。
跨越城市的火車,在鏡頭下變得細小。我們都是這樣子的來來回回。
話說回來,富士的發色與現在的我頗合得來。
我大部份時間的機身設定為:軟片模擬 PRO Neg. Hi、色彩 −1、銳利+2、明亮 −2、暗部 0、NR −2。
當然也要配合白平衡偏移及曝光控制,這是最影響前期發色的一環。
上圖的淡色彩主要是這樣拍得。
那麼,在後製時基本上只需再調白平衡、拉光暗及拉銳利度就可以了。
我已經過了喜歡濃艷色彩的日子。濃艷色彩第一眼看是很吸引,然而卻不耐看。
這句歌詞:「發覺這杯清水更耐看」的意境,漸漸明白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複製再複製。
最近都沒有艷陽天,有的是淺淺的藍天空。
一支煙的時間 − 林一峰
「一個沒有舊區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記憶的人」− 新青年理髮廳
變型方面,有極輕微的桶狀,不說其實不易發現,只要後期用軟件輕輕一拉就可以。
粉粉的。
(這張意外地登上flickr explore: 連結按我)
其實50mm 雖沒有廣角的震撼感,但那種平淡,是沒有太大壓迫感的,很鄰家的感覺。
「撐過去,遠地會,綠油油」− 何韻詩
看雲。
色彩被我刻意刷淡的一張。
* * * * * * *
從Nex-5N、Nex-6、A7R 一路走過來,後來,卻轉身跟Sony 說再見。
由我把A7R 放在陌生人手中的一刻,我知道過去的已過去。
最近我體會到一句:「不合適的東西,就算再好也是無用。」
人在選擇相機,相機也在選擇人。鏡頭也如是。
我想,A7R 大概沒有選擇我。
在使用A7R 的時刻,我沒有找到那種很合拍的感覺。
願與富士的相遇,可以讓我一切重新開始。
第一篇富士用後感就到這裡。
我的面書專頁:
按我就對!
喜歡的話可以支持一下~
先說謝謝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