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玩到頂、用遍了頂級昂貴的攝影器材,卻又開始懷念起小相機的便利與美好,於是又走向相反的路程,尋找一台完美的隨身相機。

事實上在7年前初買進第一台 DSLR後,我就有動過這樣的念頭,矇著頭玩了幾個月的 Nikon D50,在 APSM 還搞不大清楚的狀況下,又買進了第一台"專業"隨身機 GR Digital,定焦大光圈和低調有形的造型,在當時看起來真的非常吸引人,但是1/1.8” type CCD的片幅,卻也限制了它的高 ISO 表現和畫質。
不過多虧了這台 GRD 便利的滾輪和轉盤操控,也讓我在懵懵懂懂中對於所謂單眼的操控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過去幾年間,每次出遊總要揹著 2 台 DSLR 機身(目前是兩台 5D Mark II)和一堆鏡頭,雖然回家後看到電腦中滿滿的好相片總是感動,但是年紀大了總是有些不堪負荷(其實也只是為了幫敗家行徑找個合理的藉口),於是就動了買台隨身相機的念頭。
這是目前手邊全幅機最輕便的組合:Canon 5D Mark II + EF 50mm F1.4 USM,畫質沒話說,拿起來雖然不重手,但是合體的重量還是高過了一公斤( 1,218 g)。

近年微單眼熱潮興起,各家相機大廠傾全力推廣,一下子不知如何下手,這些年玩相機的經驗告訴我,千萬不要過於相信網路的評測和鍵盤攝影家的神文,唯有自己摸過玩透才能知道哪台相機(和鏡頭)試適合自己的,於是一年間陸續買進了 GF1, Nex 5N, Nikon V1, X10, X100, X-E1, X-Pro1 各家不同的微單眼。
其實在去年底追尋隨身機的過程中,我已經找到一台近乎完美的隨身相機,在用過高 ISO欠佳的 Panasonic GF1和發色不甚滿意的 Sony Nex 5N 後(Nikon V1 因為片幅太小,發色和畫質我都不是很喜歡),Fujifilm X-E1 成為我當時的選擇。

雖然 X-E1 一開始對焦緩慢的程度還是讓我有些吃驚,但是優秀的原廠鏡頭、高質感的機身操控和合理的價錢,都讓 X-E1 成為我當時的心頭好,而在原廠韌體不斷升級下,對焦速度也逐漸變得堪用,我也用這台相機拍了不少自己滿意的小品。
然而富士相機跳水般的二手降價幅度,卻也讓我這樣斤斤計較的中年大叔不禁退步,今年初感受到 X-E1 在二手市場即將崩盤的趨勢,於是在一番天人交戰下,以還算不錯的價錢出掉手邊的 X-E1 和 18mm, 35mm 兩隻原廠鏡頭。
賣出 X-E1 後,理性和感性又開始拔河,心中還是盤算有一台堪用的隨身相機,於是以非常划算的價錢,買進兩年前 Fujifilm 推出的劃時代隨身機- X100。X100 是第一台將 DSLR 所使用的 APSC 感光元件,塞進一台具有優秀定焦鏡頭的復古隨身機身,以優秀的畫質和出色的高 ISO 表現,打破了過去隨身相機畫質不佳的限制。然而高貴的價格和不甚完美的對焦能力,卻也使得這台相機的使用者入手後陷入去留的兩難。

雖然經過原廠多次韌體更新的努力, X-100 的對焦性能已經大幅提昇,但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對我來說卻不是非常滿意(買進的這台二手 X100 品相不是很好,以及有點過時的超控功能和介面)。在使用這台相機的過程中,常常回想起 X-E1 在拍照這件事上帶給我純粹的喜悅,於是用了三個月後又悄悄在市集中尋找 X-E1 和 X-Pro1的蹤影。
剛好在拍賣中看到一台品相很好、價格極具吸引力的 X-Pro1 機身(幾乎不到當初定價的1/3),於是立刻用一個還可以的價錢出清 X-100,帶回了這台富士進軍微單眼市場的旗艦機種 X-Pro1。

選擇 Fujifilm X-Pro1 作為隨身機的主要理由有幾個: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機身、復古經典的外型(是的、隨身相機的選擇外型也佔了很大的因素)、OVF(類似傳統 RF 相機的光學觀景窗、這點比 X-E1 優異的 EVF 更讓我喜愛)、討喜的發色、優秀的原廠鏡頭群和不斷下降的二手價格。
在買進 X-Pro1 後也陸續買進了原廠3隻定焦鏡 Fujinon XF 14mm F2.8 R , XF 35mm F1.4, XF 60mm F.2.4 和2隻變焦鏡 XF 18-55mm F2.8-4 R LM OIS, XF 55-200mm F3.5-4.8 R LM OIS。

對於這幾隻鏡頭我個人其實都非常喜愛,因為考量焦段重複和使用頻率,先出清了 60mm 這隻定焦鏡。而這次新買進的 XF 18-55mm 變焦鏡倒是讓我愛不釋手,一般而言我對這種旅遊鏡(或標準焦段變焦鏡)並沒有特別喜愛,但是這隻鏡頭搭配 X-Pro1 非常便利,合宜的重量(一機一鏡加起來約788g)、便利的大光圈和 OIS 防手震功能,讓這隻鏡頭也能拍出相當出色的畫質,加以便利的焦段,打破了我很少用變焦鏡的習慣,成為隨身必備的鏡頭組合。
另外 XF 35mm F1.4 是我鍾愛的大光圈標準鏡頭(如同全幅的 50mm),加上買進價格十分優惠,所以這隻鏡頭幾乎已經註定成為防潮箱中常駐的一員。

XF 14mm F2.8 和 XF 55-200mm F3.5-4.8 這兩隻鏡頭都非常的優異,XF 14mm F2.8 出色的光學設計讓這隻小廣角定焦鏡拍出來的照片幾乎沒有一般廣角鏡變形的問題,而 XF 55-200mm F3.5-4.8 這隻鏡頭更是 Fujifilm X 系列第一支長焦鏡頭,雖然體積和重量都不小、也不是恆定光圈,但是出色的鏡頭作工、水準以上的發色和散景,又讓我陷入難以割捨的抉擇(事實上 X-Pro1 + XF55-200mm 比 5D MarkII + EF 50mm F1.4 還輕 200g,更比 5D MarkII + EF 70-200mm F4L IS 輕了 840g)。
作為隨身相機系統而言,我一方面不想把設備搞得太龐大,此外因為本身也不是以攝影為業,也不希望投資太多金錢在攝影器材上,然而這兩隻鏡頭卻同時讓我再次面臨去留的兩難。

在這個尋找完美隨身相機的過程當中,一路讀了很多國外攝影師的試用專文,許多攝影師都開始試著以 X100 或 X-Pro1 取代 DSLR 的可能(如 Zack Aris, David Hobby "Strobist" 等專業攝影師),有時候停下來想想也很有趣,明明初衷是找一台隨身輕便、高畫質的小相機,結果到最後卻好像又搞出另一套完整的單眼系統一般,在簡化生活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卻又把生活複雜化了。
我們家夫人在一旁倒是看得一清二楚,要拍照絕對拿 5D2 上場,如果只是生活隨拍小記錄,用 iPhone 4S 也就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