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玩單眼的時間沒有很久,我用的是35 1.4的鏡頭,在拍人的時候常有景深過淺的問題,我知道太淺就是要縮光圈,但是常常回來的時候才發現拍的太淺了,為了避免景深過淺,有一段時間只敢開f4~f8拍,之前有參考景深計算機和一些公式,但是還是看不太懂。
請問要如何正確的控制景深,距離多遠給多少光圈,主體清淅背景模糊呢?
桔仔茶 wrote:
小弟玩單眼的時間沒有...(恕刪)
影響景深三要素:物距、光圈、實際焦段
很多人拍攝時可能只專注在光圈大小,比較容易忽略物距....
我猜....你在用 35mm f1.4 時,是不是與被攝者太靠近?
這個景深計算器網頁裡有圖解,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桔仔茶 wrote:
請問要如何正確的控制景深,距離多遠給多少光圈,主體清淅背景模糊呢?
偉大的問題!

有這種自我要求的可多是大攝影師喔

----------------
言歸正傳:
相機架三角架上,
對著同一主體,
各種光圈各拍一張,
然後換個拍攝距離(距離紀錄下來作對照,光圈看 EXIF),
各種光圈各拍一張,
再換個拍攝距離‧‧‧‧
檢視各種距離、光圈所拍的相片之景深程度,
這才是您這支鏡頭的臨場真實表現,
景深計算器、景深預覽..etc
僅能供參考

桔仔茶 wrote:
可否再說詳細一點…
景深(最大模糊圓)公式:
CoC = 底片對角線長度/常數(6樓說的 1/1500)
先決條件(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一個重點)是:
不管底片(或感光元件)有多大,都放大成 8"X10" 的相片來觀賞比較。
所以,不同尺寸的底片(感光元件)會有不同的景深表現,
是因為:都放大成 8"X10" 的相片
則底片面積小的,放大率比較高,
底片面積大的,放大率比較低,
放大率不同,景深(最大模糊圓)表現當然不同。
同樣的道理,
同一張底片(感光元件),
洗成 4X6 相片、裁圖(放大率比較大)、螢幕 100%觀看(放大率最大),
就是「放大率不同」,景深(最大模糊圓)表現當然也不同。
這也解釋了:
FX 底片(感光元件)裁成 DX(或者 Nikon 直接在相機上切換)格式,
等於同一張底片(感光元件),
算 CoC 時卻不同(因為底片對角線長度不同)
關鍵因素在於都放大成 8"X10" 的相片來觀賞比較。
如果都是用螢幕 1:1(就是放大率相同)來比較,
則不管是 FX、DX、甚至任何裁切,
景深程度(最大模糊圓)應該完全相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