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把玩過X系列相機後,就深深陷入富士那濃而不膩的發色中,無法自拔,
即便是感光元件只有”2/3吋”的X10,也能強烈感受到FUJI對色彩獨特的詮釋。
當X-Pro1消息一出,同步發表使用全新的感光元件APS-C 16M "X-Trans CMOS感應器,
6x6 設置中像素排列的高無周期性(無序性)減少了摩爾紋的產生。同樣,每個縱列和橫列像素序列中 R、G 和 B 像素的存在最小化了雜色的產生,並提供了更高的色彩畫質再現。(節錄自官網)
簡單來說就是拿掉了一般相機會使用的低通濾鏡以及有效降低雜色的產生,
也難怪網路上會有媲美全片幅的說法

而X-pro1的定位也相當淺顯易懂,
外觀、質感、甚至連價格都是pro等級

幸好富士很佛心的在10月推出經濟版本XE1,
可讓更多人解解饞
小弟也是受惠者之一

首批XE1搭配的鏡頭只有定焦鏡35mm F1.4可選,
換算出來的焦段約為52mm

FUJINON LENS
富士相機最高階的鍍膜 Super EBC,
標榜高品質的光學鏡頭才會在鏡頭前特別標明

在台灣很多人都會把富士跟底片聯想在一起,
富士 = 沖洗店 = 底片製造商,
雖然也沒錯,但富士跨足的產業還包括了各種電視、電影專業商業用的鏡頭,
在光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自X100以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就是RF經典的外型設計


獨立的快門轉盤、仿底片機械式手動過片的曝光補償、可沿用家中機械式快門線的釋放鈕,
都是一種玩味、簡單而直覺的操作。
還記得X100上市時 來台接受訪談的河原洋先生曾經說過:
相機的設計上是回歸相機應有的「原點」,
只需要基本的快門按鈕、快門轉盤及曝光補償轉盤。
經典設計的精隨同樣在XE1上一覽無遺
操作上
X-Pro1上的廣受好評的Q鍵在XE1也被保留下來

對於調整ISO、動態範圍DR、白平衡甚至是底片模擬都相當方便,
總共可以設定7組,
我的習慣是白天戶外一組、室內高ISO一組、黑白模式一組
這樣足已應付平常隨手拍的狀況
以下列出大家較感興趣的明亮部色調(H Tone)跟陰暗部色調(S Tone)的變化
好做個比較
照片範本光圈F3.6、快門1/1900、曝光補償+0.3、DR100%
明亮部色調(H Tone) +2、陰暗部色調(S Tone) +0

明亮部色調(H Tone) +0、陰暗部色調(S Tone) +0

明亮部色調(H Tone) -2、陰暗部色調(S Tone) +0

明亮部色調(H Tone) +0、陰暗部色調(S Tone) +2

明亮部色調(H Tone) +0、陰暗部色調(S Tone) -2

明亮部色調(H Tone)的加減,對照片成像影響不大,
亮部的細節-2時,確實細節稍微明顯,牆上的紋路較為清晰,但雲朵就稍嫌沒立體感。
而陰暗部色調(S Tone) 的變化則是較為誇張,暗部細節及藍天的層次都不一樣,
這類似在Lightroom裡拉曲線的效果。
目前的使用習慣,在一般的狀況下,我兩者皆是維持0,除非反差過大才會進行調整。
談談錄影心得
XE1 內建立體聲麥克風,也支援外接麥克風插孔,
最佳影片品質為是Full HD 1920 x1080 24fps,
可惜的是錄影時無法進行曝光補償
對焦模式在AF-S 、AF-C的時候會過於靈敏,
主體一動或是在「Pan 鏡」(擺鏡)時,又會開始進行對焦動作,
所以我建議用AF-M模式,
靠AEL鍵自己選擇對焦的時間點,要注意的是錄影過程中則無法進行對焦。
這支影片以35mm F1.4拍攝,
手持難免會搖晃,期待新的變焦鏡18-55mm的防手震可以大幅提升穩定度
平常拍照也多會進Lightroom拉拉曲線、調整白平衡、加減飽和,
但這次秉持著勸敗的精神,分享一些解毒照給仍在觀望的朋友,
所以皆是機身直出JPG(有幾張是拍成RAW檔在機身內調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整體來說,XE1還有進步的空間
大家都知道微光環境下近距離對焦容易拉風箱,所以只要在稍暗的地方拍近物(約30CM),我會習慣開近拍模式,可加強對焦精準度。
而M模式下無法調整曝光補償、對焦點選擇無法單手完成的問題,其實並不影響拍攝的樂趣,期待往後韌體更新時能一一改善。
另外富士的優點也是有目共睹的
1.軟片模擬種類豐富,顏色討喜,我尤其喜愛ASTIA對人像膚色及金屬光澤的詮釋
2.在混雜的光源下,白平衡表現仍有一定水準
3.高ISO的表現令人驚艷
最重要的是
XE1在體積與畫質間的取捨,做到一個不錯的平衡,我喜歡帶著它隨手記錄的感覺,兼具玩味經典的機身,讓我在每一個當下都能享受拍照的樂趣。即便在將來,繁忙的生活隨著日子逐漸邁進,不免有些芝麻小事會遺失、會被遺忘,而這些照片將會是幫助我憶起歲月中小確幸的重要依據。
即使只是一時興起按下快門的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