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FUJIFILM &OLYMPUS


mail4willy wrote:
Pen-F真有這麼差...(恕刪)

看了大圖,已經縮了一半多了,還是很難入眼啊。那位男士的深色衣服,很多斑塊,小腿部那幾個紅色圓盤也是髒髒的。

這管應該是O家的40-150,這樣的高檔貨,只是這樣?很失望。

我本身沒用過Pro級大光圈m43鏡,手頭唯二m43鏡的其中一支是pana 14-140,原本用得好好的,大家也說這支性價比很不錯啊,但自從進了X-T20搭18-55,用14-140上EM-10來比圖之後就完全不想用了,不堪入目啊。

當然大家會說,要比也該拿P家的12-35 或 O家的12-40來比,但18-55這管人家富士是當搭鏡賣,等同於牌價砍一半多,加上當時東X購物有優惠,算下來5千多就買到了。m43那二支,大家去哪裡找這種好康?

回過頭來說,我測Pen-F時是用20mm 1.7,X-T20這邊我只有18-55,伸到FF等焦40mm光圈縮成3.2,還是明顯優於Pen-F,不僅是暗部畫質,細部銳利度也贏過20mm這支經典銳鏡,我還特意把T-20設成差不多16M左右的解析度,還把銳利度加一,除噪減二,暗部延伸加一,盡量逼出躁點。Pen-F這邊也想方設法要降低它的噪訊,但M43陣營可能認為自己解析度輸人家太多,拼了命強化銳利度,該放掉的臨界暗點也硬要逼出來,噪訊就東奔西竄難以收拾。即使改拍RAW檔PP,雖然有效降噪,但細節少掉了,色調漸層也因為色彩深度(color depth)不足而顯得不自然。

比起你這張,我的測試其實寬容得多,燈光白亮亮的小書房,拍靜物,20mm 1.7其實沒有用武之地,但不管鎖快門或鎖光圈,一些櫥櫃暗角或是書桌底下就是髒髒的。為什麼管這些旁枝細節?我也沒辦法,我看電影時就是會特別注意群戲場景裡那些臨演的表現。

話說富士變焦鏡的OIS確實很厲害,我這管55mm端可以1/5秒穩當當的。55-200、100-400聽說更厲害一些,配合我親身感受到的,Fuji高ISO時讓人驚嘆的暗部處理功力,100-400 f/4 比起M43 那二管長焦 2.8,應該還是穩贏不輸,不論場景。


sympholin wrote:
看了大圖,已經縮了...(恕刪)


原來如此, 那我就恭喜你找到理想系統!



是了, 順帶一提, 12100pro在我不太穩的手上可以於100mm以1/2秒出片.
Olympus的防手震算業界前段班的,
這點我換X100時真的要多注意快門,
不然快門太慢很容易糊糊的。

不過如果是拍小孩的話就沒差,
快門多半要快才能凝結動作。

Olympus第二優點是轉接手動鏡頭,
一樣可以支援防手震。

至於放掉Olympus,
首要原因是人像膚色不討喜,
第二點則是暗部雜色,
直接說清楚一點好了,
我在等Olympus的五軸全幅OMD,
來解放手上的OM手動鏡。

目前這階段,先考慮富士加減焦環,
也可以先止渴一下。

儘管Olympus有一堆理由不出FF,
我想是還在等Sony老大哥點頭吧。

Sony A7一直無感,造型吃不下去,
尤其機身上斗大的「SONY」,
品牌價值在心中還是不如O與F,
偏偏數位時代的核心技術~感光元件,
握在Sony手上
jenhoxen wrote:
數位機要調控的項目、拍攝中改動的頻率比底片機多非常多,硬要使用舊式的介面,徒增不便的成數其實高於視覺滿足的部分,除非把數位當底片用,拍照時除了光圈快門,其他參數都不改。

很高興有人跳出來撕掉國王的仿古新衣。

那位朋友說舊鏡頭有三個轉圜,轉來轉去,盲拍就可以,可我現在就是被18-55上面三個轉環搞得手忙腳亂的,最後還不是把光圈常設於自動,才不會常常動到光圈。至於盲拍,又不是狗仔爭搶八卦照,主管只問你有沒有拍到,管你什麼構圖。我自己拍照,用LCD螢幕構圖和用觀景窗構圖就覺得視角差很大了。

還有還有,那些仿古轉盤,我之前提到討厭X-T20的人機介面,這也是其中一點。
既然我總歸要透過電子觀景窗構圖對焦,那幾個轉盤的參數值也都顯示在畫面上,也可以靠拇指和食指用前後滾輪快速又滑順地調整,還可以立刻看到畫面的明暗變化,為什麼要抬起頭來東摸西摸找那些小圓盤費勁轉來轉去?T20還好一點,X-T20更誇張,四個轉盤疊成二疊,又緊得要命,還上鎖,中間還夾一個必須用筷子竹籤才能頂得到的快捷鈕,真是夠了!

別人家,一個轉盤就可以選到各種模式,前後雙滾輪就能搞定所有重要參數,X機種就得東一個西一個轉來轉去,你還沒轉好,人家都拍完收工了。

我之前有從購物網站進T2單機身,鏡頭還在送貨路途中,摸黑玩那些轉盤一個晚上就給它辦退貨了。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我在等Olympus的五軸全幅OMD,
來解放手上的OM手動鏡。


我倒是希望O和P能轉到APS-C就好,尤其是O家,43認敗了,M43再認敗一次也還好。全幅要有高畫質大光圈還得加上OIS機構,鏡頭就是重又大顆,機身也輕不了。

Sony的A6x00和Fuji的新一代X機都證明,APS-C是目前能兼顧畫質和體積重量的首選,問題是Sony不肯或不准給操控,Fuji不會做操控,精於操控的O、P絕對能打掛他們。

M43真的不要再搞下去了,越走越偏,相機最基本盤的畫質輸人家一截,價錢三級跳直比D500這種人氣機王,鏡頭也是更大顆更重更貴,盡失M43的初衷,畫質還是上不去,這不就像棒球選手,眼力、反應敏捷度不夠,棒子換再大支是摸不到球皮啊。
sinpi wrote:
有在考慮 xt-2 x-pro2 em1m2 跟 em5m2這四台相機
不知道可否也給如新手的我一點意見...(恕刪)



我沒有XT2, 也沒有EM5M2, 但有XP2及EM1M2, 拍一張給你參考一下


設定為ISO 3200 , 光圈f/2.8
使用各自的入門級鏡頭 (XF 23mm f/2, M.ZD 17mm f/1.8)
** 兩套組合測光相差約0.3EV
** 對焦點在澳洲國旗的白星星位置
** 機身預設值JPEG輸出無任何修改
** 上傳至Flickr可下載原圖

XP2 + XF23 (+0.3EV)
XP2 ISO 3200 +0.3ev DSCF0004 by imKawai, 於 Flickr

EM1M2 + MZD17
EM1 ISO 3200 P4220003 by imKawai, 於 Flickr

XP2 + XF23
XP2 ISO 3200 DSCF0003 by imKawai, 於 Flickr

EM1M2 + MZD17 (-0.3EV)
EM1 ISO 3200 -0.3ev P4220005 by imKawai, 於 Flickr

不談色彩(因為在這測試中兩個組合的白平衡都不準確), 從結果來看我找不到超過兩級的畫質差異在那裡.

jenhoxen wrote:
數位機要調控的項目...(恕刪)

其實也不過就拍攝習慣差異而已

我拿6D、K5拍完一張後也是拿起來看機頂LCD,調整完後再拍下一張。
因為我根本懶得記滾輪+按鍵的組合指令
就算調整曝光,也是設定雙滾輪為光圈+ISO或EV,
跟富士相機使用起來並無二致,只差在轉起來手感不同以及用哪一手去驅動光圈環
這種情況下用新舊與否根本不足造成你說的影響...

實體轉盤好不好用,看怎麼用,


用底片攝影的角度去看的話,


因為沒有LCD螢幕與選單,


調控都是做在機身轉盤上,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要不需要看螢幕。




以街拍來說,白天走在街頭上,通常一個時段光線是固定的,所以拍攝前只要確認一次光線,設定好光圈快門搭配,後面就不用再看測光了,OM1的設計,當你設定好光圈快門後,當你要改變光圈或者快門時,如果曝光值不變,同時扭動光圈與快門就好了,不用計算,也不用再看觀景窗的測光表讀數,這種優秀的設計,是與哈蘇相機相同的,哈蘇還附有鎖定裝置,當光圈快門鎖定聯動,這時一同轉動的意義,就是增減EV,OM1也是同樣的設計,把光圈快門位置緊靠在右手掌握範圍,只是要手動連動。




用過這兩套系統的話,去理解光圈快門的關係會很容易懂,等於是不用背誦下面的曝光關係表,把相對彼此關係都簡單易懂的凝縮在鏡頭上,同時快速進行手動設定。








我想看到這裡還是有人會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街拍有時需要的就是搶那一瞬間,所以實體轉盤可以不用透過螢幕確認,換作數位時代所代表的含義,就是可以關機狀態下預先設定好轉盤指數,當你需要拍攝時,相機抓起來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對焦or構圖即可。




更有甚者,可以先看鏡頭上的景深尺,預先設定好對焦範圍,好比三公尺外的目標,當你走在街上,前方三公尺距離有個想拍攝的目標,你相機抓起來就可以直接按下快門,比任何自動對焦都還要來得快又準,也不會自動對焦到其他地方去,就算你不想盲拍,也只要看構圖就可以直接拍,不用再看數據與做任何調控。


這張就是我在北京用這方法拍的一張照片,

在現代大都市的天橋上,這對祖孫與我擦身而過,

當下抓起相機,目測對方距離落在我預設的對焦距離,

直接按下快門完成拍攝。





所以使用OM1拍攝時,也可以不用常開機,其實OM1電源的唯一功能也只有測光指針的驅動,其餘都是純機械的,當處於同樣環境下散步攝影,先拿起相機看一下曝光指針調整好轉盤,接下來就可以關掉電源直接等待目標拍攝了,所以一顆水銀電池可以拍一年都還有電。




有的傳統相機甚至連曝光指針都沒有,或是連對焦輔助都沒有,只能估焦,當然在機身上的轉盤規劃,會盡可能的給予你指示,因此景深尺之類的就很重要,數位時代則是很愛先廢掉這部分,有的專門街拍的傳統相機,還會把轉盤位置都設計過,讓你低頭往下看的瞬間可以掌握所有需要的數字,好比我很欣賞的Rollei35,它是連對焦輔助機構都沒有的相機,只能靠拍攝者的目測距離感去設定對焦距離,當你低頭一看,焦距、快門速度、光圈,一覽無遺。


用它拍的照片:





以上就是類比時代的拍攝情懷,在數位的當下,實體轉盤的價值就是免開機先設定,至於有沒有必要或是會不會運用,就是看個人需求了,底片時代為了爭取鏡頭、搶拍,習慣上就是「預先設定」,而非當下期待相機能輔助多快,更不用說那個時代根本沒啥輔助。


X100縱使有我喜愛的實體轉盤,運用轉盤變化出Tv、Av、M模式外,數位上給予我的新功能就是「TAv」,光圈快門手動自訂,ISO讓它自動,ISO自動範圍拉到6400我都可以接受,這功能是傳統底片機做不到的部分,而M4/3因為高ISO不喜歡,頂多設到1600就頂了,新款X相機還多了ISO轉盤,免開機免進選單可以設定ISO,雞肋嗎?在我看來是神物了。




數位攝影可以做到很多複雜的功能沒錯,但對於喜愛化繁為簡,想複製底片操作習慣的人來說,目前業界除了萊卡,就只有富士了,好比那個光學半透觀景窗,數位時代投入成本研發這塊真的是傻了,很多人也覺得不好用,寧可用EVF,也不要有視差的OVF,但是如果你是從上個世代走過來的,或是喜歡街拍等等,這半透觀景窗,也是一項神物,且富士神經質的做出來了,而萊卡更狂,推出了連LCD都沒有的數位機身,沒螢幕就不會拍照了嗎?或許事情也沒想像中的嚴重,對某些人來說,這可以把心思更專注在拍照,而不是陷入調控的泥沼。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以上就是類比時代的拍攝情懷...(恕刪)


有一點不可忘了,隨著器材的進步,如今對於"可交差照片"的標準比過去是高很多的。

二戰時期,列強元首見面的歷史性會議或閱兵的照片,糊的也是流傳千古啊,有AF之後,不準焦的照片就不及格了;底片時代通常洗4x6看起來準焦無手震就能交差,數位機發展到300萬畫素的時候,100%檢視準焦的嚴苛度已超過底片時代洗8x10的標準;底片時代只有最重要畫面才開高速連打,因為按一張10塊錢當8fps的相機各家報社都配備時,表情/手勢/視線不到最佳位置,就連當一般新聞稿照片都被嫌棄了....1D面世那年,我最深刻印象是影劇記者連[影星排排站]都開8fps連打,因為主管不接受其中任一人表情不好的照片

所以過去的legend,還是讓它留在legend中吧
jenhoxen wrote:
有一點不可忘了,隨著...(恕刪)


這應該是富士的品牌定位問題,由X system的第一部機身 X-Pro 1推出及其後的XE, XM系列都不是主打效率的,從他們的廣告"浪攝流"來看,富士想打做的是創做與其他品牌的差異,建立富士品味。 如果X system沒有這些設計上的差異,只跟隨其他主流品牌去設計產品,那X system是否有今天的成績呢? 或許富士可以將本身已經提速的XT系列的操控方式改變,但如果全系列都放棄現時的獨立機械操控鍵,我想有很大部份的用家會出走。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