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FUJIFILM &OLYMPUS

脖子的可承受度、口袋的深度,
決定出手的力度!

我也是富士跟奧林巴斯雙修,
M43電子性能無話可說,
但女主角完全只喜歡富士,
如果拍人居多就帶富士,
如果是自己爽拍就帶奧林巴斯。

價錢嗎?其實都不便宜啦,
手機拍照直接畫質也超讚,
這個時代還有這群肯背相機出門,
非常可貴啊!
脖子的可承受度、口袋的深度,
決定出手的力度!

這句話真是經典
我還是不贊同Pen-F或EM-1 M2的畫質能夠直追X第二代。

我說了,Pen-F我有測過,真的差很多,那不是簡單的一個stop或二個stop的差距,靠O家的神級IBIS就能搶救回來,那些隱現於陰暗部位的亮躁和色躁,攀爬在輪廓的毛邊,就是會不時跑出來。

我自認沒有色彩、空間這方面的藝術細胞,拍照主要是紀錄老婆穿得辣辣的在名勝場景令人陶然欲醉的樣子,膚色漂亮,場景色彩對比看起來真實沒有數位感就夠了,花在PP的時間只放在調整對比明暗,整修那些毛毛躁躁的地方就拜託饒了我吧。

再說,多一個我認為很多餘然後又很難轉的曝光補償轉盤,比起EM-10幾乎無懈可擊的鍵鈕配置和機體尺寸,操控感反而輸了。說質感嘛,OM-D沒有哪一型機子不能站上伸展台的。

題外話。
當初拿到EM-10時就被那個機械錶般的質感迷眩掉了,iPhone,就平平扁扁的無趣玻璃燒餅,頓時看來很遜!最近看到Panasonic相機事業部門的消息,再想到數位相機年復一年節節敗退、無可挽回的頹敗之勢,真的很傷感,這麼高難度的、複雜萬端的產業,裡面有多少投入一生鑽研精進的匠人工藝,真有一天消逝了,不是人類工業文明的一大損失嗎?

至於EM-1 M2,我是看DPR比圖,覺得畫質比EM-1還不如。
倒是P家的GH5,確實有點長進,那個暗部畫質我可以勉強接受,補以P家無敵的人機介面,會讓人起邪念,好加在,重量完全擠身於DSLR,空機就比我的X-T20配18-55這大傢伙還重。

還是有在寄望EM-10 III或者GX9啦,認真想起來,M43和Fufi,有點像Mac對比於PC跑Linux。也因此,入手X-T20個把月了,畫質差異早已經了然於心,還是不想把EM-10出掉。


sympholin wrote:
我還是不贊同Pen-...(恕刪)


Pen-F真有這麼差嗎?
下面這張在複雜光源下以 iso 10000 直出,雖然說不上是干淨,但仍算可以接受吧!


這張等效300mm視角, f/2.8, 1/160s, 換富士搭XF55-200/XF100-400去拍,光圈大約f/5左右吧,差了一級有多,要保持快門1/160s的話,iso值就要去到兩萬多了,這樣還能好不止1,2 stop? XT20真的那麼強??

看來5D4的畫質也沒有XT20那麼強大。
這是搭EF135L以iso 12800拍的,暗位也沒有比Pen-F好上兩級。

M4/3拍RAW可以解出更高極限,


當然富士也是,


不過我是懶得回電腦調控的人,


比畫質還是以JPG直出為主。




至於EM10的質感,恕我直言,


我有台OM1底片機&OM老鏡,


O家OMD系列的質感,


根本不是同一個級數。




而繼承OM1那種底片機操控感的,


數位時代反而是富士比較接近一點,


O家在數位時代只仿了外觀輪廓。




OM1有個極大特色,


是快門與光圈都設計在鏡頭,


手動對焦環的設計也很適合盲拍,


光圈、快門、對焦三個環,


都設計在鏡頭前後,極具特色的設計,

右手食指與拇指前後滑移即可快速操作,


又不會彼此干涉,而轉換上面的突起,


用習慣後,可以用摸的就能知道位置,


也就是可以眼睛貼著觀景窗不用離開,


用摸的就能大概知道現在的設定,


相機盲拍時一樣很好用,


這才是原始設計師的精髓,


我之前在北京四處街拍時,


用的就是OM1,速寫相當得心應手。




OM鏡頭上也有景深尺,


盲拍與估焦也很實用,


低頭看鏡頭扭一扭,


抓起來就能對著街景或路人拍攝了。




所以當OMD介紹文,


一直在挖老歷史談經典、談米古美久,


我只能說新產品只有仿到外觀輪廓,


其他根本談不上米古美久的設計,


金屬用料與加工質感也不是同一回事,


但OMD確實是很強的數位相機,


這無庸置疑。




只是OMD完全走數位時代市場的路線,


操控上沒有老設計來的有特色,


若有摸過米古美久的設計,


我相信可以理解我說的話。




富士工程師反而在操作上、外觀上,


比較貼近老相機的操作手感、配置,


造型簡潔沒有模式轉盤,


甚至調整ISO還有拉轉輪的設計,


外加鏡頭光圈環,就是比較有老味。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M4/3拍RAW可以...(恕刪)


的確,富士的機身就是玩味比較重,比較有傳統攝影的感覺。 但質感就要看等級了,我不知道其他型號如何,但我用過的X100及XE1就有很重的塑膠感,XP2相對來說就好很多。

所以我才選了黑機,X100銀色塗裝不是很愛,
配上一個木質把手更順手,自己可以切削最佳手感,
目前懶得打磨先維持這樣,還想配條皮質背帶,
老機迷人的地方,就是金屬工藝,
銀色部分是整片金屬做霧面加工,
其他轉盤等等則是金屬切削,刻印入墨的字樣,
鏡頭也是相同的金屬加工質感,
老的黑機好像還是銅質外上珐郎漆,
用久磨損還會露銅。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所以我才選了黑機,X100...(恕刪)


X100純黑色版好很多, 我用XE1時也是入手銀黑, 但實在太膠感所以又換了做純黑版

這次XP2我選了石墨版, 那鏡身應該是金屬但看上去仍然有些塑膠味道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富士工程師反而在操作上、外觀上,

比較貼近老相機的操作手感、配置,

造型簡潔沒有模式轉盤,

甚至調整ISO還有拉轉輪的設計,

外加鏡頭光圈環,就是比較有老味。


數位機要調控的項目、拍攝中改動的頻率比底片機多非常多,硬要使用舊式的介面,徒增不便的成數其實高於視覺滿足的部分,除非把數位當底片用,拍照時除了光圈快門,其他參數都不改。

復古外型的玩味高,實用性就真的不如現代造型,畢竟主流外型的形成是有一定脈絡原因的。
jenhoxen wrote:



數位機要調控的...(恕刪)

這點我覺得富士做的不錯,有兼顧新舊兩代習慣,
覺得實體轉盤麻煩,也可以切換到轉輪操作,
電子性能我想還是Olympus較先進,
富士則是別有一番情懷。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