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了,Pen-F我有測過,真的差很多,那不是簡單的一個stop或二個stop的差距,靠O家的神級IBIS就能搶救回來,那些隱現於陰暗部位的亮躁和色躁,攀爬在輪廓的毛邊,就是會不時跑出來。
我自認沒有色彩、空間這方面的藝術細胞,拍照主要是紀錄老婆穿得辣辣的在名勝場景令人陶然欲醉的樣子,膚色漂亮,場景色彩對比看起來真實沒有數位感就夠了,花在PP的時間只放在調整對比明暗,整修那些毛毛躁躁的地方就拜託饒了我吧。
再說,多一個我認為很多餘然後又很難轉的曝光補償轉盤,比起EM-10幾乎無懈可擊的鍵鈕配置和機體尺寸,操控感反而輸了。說質感嘛,OM-D沒有哪一型機子不能站上伸展台的。
題外話。
當初拿到EM-10時就被那個機械錶般的質感迷眩掉了,iPhone,就平平扁扁的無趣玻璃燒餅,頓時看來很遜!最近看到Panasonic相機事業部門的消息,再想到數位相機年復一年節節敗退、無可挽回的頹敗之勢,真的很傷感,這麼高難度的、複雜萬端的產業,裡面有多少投入一生鑽研精進的匠人工藝,真有一天消逝了,不是人類工業文明的一大損失嗎?
至於EM-1 M2,我是看DPR比圖,覺得畫質比EM-1還不如。
倒是P家的GH5,確實有點長進,那個暗部畫質我可以勉強接受,補以P家無敵的人機介面,會讓人起邪念,好加在,重量完全擠身於DSLR,空機就比我的X-T20配18-55這大傢伙還重。
還是有在寄望EM-10 III或者GX9啦,認真想起來,M43和Fufi,有點像Mac對比於PC跑Linux。也因此,入手X-T20個把月了,畫質差異早已經了然於心,還是不想把EM-10出掉。
sympholin wrote:
我還是不贊同Pen-...(恕刪)
Pen-F真有這麼差嗎?
下面這張在複雜光源下以 iso 10000 直出,雖然說不上是干淨,但仍算可以接受吧!

這張等效300mm視角, f/2.8, 1/160s, 換富士搭XF55-200/XF100-400去拍,光圈大約f/5左右吧,差了一級有多,要保持快門1/160s的話,iso值就要去到兩萬多了,這樣還能好不止1,2 stop? XT20真的那麼強??
看來5D4的畫質也沒有XT20那麼強大。
這是搭EF135L以iso 12800拍的,暗位也沒有比Pen-F好上兩級。

M4/3拍RAW可以解出更高極限,
當然富士也是,
不過我是懶得回電腦調控的人,
比畫質還是以JPG直出為主。
至於EM10的質感,恕我直言,
我有台OM1底片機&OM老鏡,
O家OMD系列的質感,
根本不是同一個級數。
而繼承OM1那種底片機操控感的,
數位時代反而是富士比較接近一點,
O家在數位時代只仿了外觀輪廓。
OM1有個極大特色,
是快門與光圈都設計在鏡頭,
手動對焦環的設計也很適合盲拍,
光圈、快門、對焦三個環,
都設計在鏡頭前後,極具特色的設計,
右手食指與拇指前後滑移即可快速操作,
又不會彼此干涉,而轉換上面的突起,
用習慣後,可以用摸的就能知道位置,
也就是可以眼睛貼著觀景窗不用離開,
用摸的就能大概知道現在的設定,
相機盲拍時一樣很好用,
這才是原始設計師的精髓,
我之前在北京四處街拍時,
用的就是OM1,速寫相當得心應手。
OM鏡頭上也有景深尺,
盲拍與估焦也很實用,
低頭看鏡頭扭一扭,
抓起來就能對著街景或路人拍攝了。
所以當OMD介紹文,
一直在挖老歷史談經典、談米古美久,
我只能說新產品只有仿到外觀輪廓,
其他根本談不上米古美久的設計,
金屬用料與加工質感也不是同一回事,
但OMD確實是很強的數位相機,
這無庸置疑。
只是OMD完全走數位時代市場的路線,
操控上沒有老設計來的有特色,
若有摸過米古美久的設計,
我相信可以理解我說的話。
富士工程師反而在操作上、外觀上,
比較貼近老相機的操作手感、配置,
造型簡潔沒有模式轉盤,
甚至調整ISO還有拉轉輪的設計,
外加鏡頭光圈環,就是比較有老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