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basa~翼 wrote:
現在的產品區分早就不...(恕刪)
這個說法很值得參考。
我過去全幅用了NIKON、CANON、SONY,
後來轉M43、富士後,
我更在意有限的經費下,投資OLYMPUS和FUJI的「旗艦」機。
我的攝影主題來說,可靠的機身、鏡頭,不同場景、白平衡、光線條件能減少必需LM的時間,
最後用了XH1。
但我想,樓主可能沒有顧慮這麼多,若是享受「照相」而已,
一個外型亮麗、人人認識的CANON全幅,品牌附加價值和CANON一般來說親民的使用介面,
也是蠻值得投資EOS R。
但我更希望的是,這種以「片幅」來問,
是否未來,更多愛攝影的人是問:
我拍攝主題、需要,我目前系統或搭配,要透過什麼方式來改善?
這樣的討論就會更有深度資訊交流。
話說,無反全幅更成熟的系統是SONY,鏡頭也多,樓主似乎從未考慮?
如果真的愛EOS R,可能大家說再多也沒用,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CANON很容易脫手,用不慣,再考慮別的。
網友在畫質的大體討論方向無非就這3大類:
高ISO噪點控制
像素、細節
寬容度
首先高ISO可以利用看直方圖向右曝光與Photoshop的多張平均降噪完成。向右曝光的好處我就不多說了,網上都有實例,噪點可以減少1/3 - 2/3擋。 我重點想講的是Photoshop的多張平均降噪。
首先我放張X-T2 ISO6400的東京夜景圖片。

100% 大小的截圖,點擊可以看FLICKR上原圖

利用Photoshop來處理4-5張ISO6400的效果。個人覺得可以和全幅ISO3200甚至以下一拼,畫質最起碼好了整整一級ISO
多張平均降噪的缺點也很明顯,沒法拍動態的物體。不過單張向右曝光加上一定的後期處理也能抹去不少噪點了。
Nikon D500 ISO5600, 點擊打開100%檢視:

---------------------------------------------------
像素
Photoshop有強大的接片功能。
X-T2 東京夜景 - 2億像素, ISO6400, 7-8張接片,手持拍攝。像素大到我 Surface Book Pro 4 i7CPU 都帶不動。輸出的JPEG都超過了100MB。
因為夜晚手持拍攝。沒有三腳架的輔助,我選擇了70-200鏡頭的70端。想想這要是200端接個25-35張,不知道像素是要多少億了。

東京鐵塔右下角的高架橋, 點擊打開100%檢視:

當然缺點也是不能拍動的東西,但現在強勁的對焦性能,高連拍數,加上36MP以上的高像素,滿足這3點要求的相機我覺得就只有Sony A7 RIII 和 D850 這2個性能怪獸。
---------------------------------------------------
寬容度
包圍曝光可以幫你拍到比Sony A7 RIII 和 D850寬容度更加高的照片。
X-E1的作品,CMOS估計是4個時代之前的產物了。拍個包圍曝光逆光照還是綽綽有餘,想想更何況是現在的X-T2或者3。


總體而言,我覺得APSC機種合理運用前期與後期的技巧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甚至超越高像素機種。不過APSC與全幅的畫質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利用一台全幅機來完成上述的的技巧完全可以拍出比APSC畫質更加厲害的照片。
重點還是看你想在攝影上投資入的資源是多少。
exa81916 wrote:
歪樓一下,樓上大師...(恕刪)
有實力,器材差異可以被減到最小。
但通常問這類問題的只是一般愛攝者,
基本上也不會進LM或PS,或者用後製只是拉曲線,調白平衡。
總之我個人用過N(全)C(全)S(全)P(m43)O(m43)最後到FUJI,我覺得底片模式+動態範圍Ai讓我整個「懶」到幾乎不後製。
對我而言,FUJI、XT2、XH-1 直接在底片模式選擇到要的,或者包圍底片模式,
不滿意,就在機身上再調參數轉JPEG。基本上XT3是更好的機身性能無疑。
當然,數年前還有接報導和紀實的Case,拿錢不後製是不負責任,因此都會仔細挑片後製。
但這幾年,我工作重心轉變,攝影對我而言,是記錄家庭,上傳自爽。
FUJI的直出,和已經投資的系統,我根本不考慮全幅。
當然,也有人覺得FUJI直出顏色,他不喜歡。那就見仁見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