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符合個人平日工作面向的科學訓練及實證導向的討論, 先替您按三個讚
這也是我所謂
"色度, 彩度, 色階連續性, 三原色平衡度等等基本要素,
其實都有些認知科學及色彩心理學的基礎,
嚴格說也不是只有喜不喜歡而已的問題"
EP-5也跳了下來比較,
和GX-7比較下, 更可看出很接近的硬體背景
色彩"演譯"扮演了多少角色
只是硬梆梆的科學, 一般不是mobile01上大家的菜,
一般人更容易在不耐的同時, 容易忽視其中有潛藏的"偽科學"成份
也就是任何檢測方法, 都有其限制性,
指的就是方法本身無法檢測其差別的部份,
在這裡檢測機器清楚地回答了各台相機對色度/彩度以標準化校正後的檢測器(應該是另一個CCD/CMOS)的重現性
但在這些檢測中檢測機器很難評定的是色彩在大腦認知層面的感受
目前大概只有人類專家才能"適當"(而非正確(precisely))地反應這個層面
因為顏色視覺正是大腦在一連串的演化壓力後為取得生存優勢而對影像詮譯的創意發明,
ZephyrWu兄在前面的討論中的表述
"每個人透過眼睛看到所謂的真實都不盡相同....每個人自己覺得的真 ,也是經過大腦加料後的結果"
最接近認知科學近年的研究指出的事實
而絕非只有色度/彩度/明度(加上黑白影像的亮暗成份)這些單一光學面向要素呈現的光學呈像
口說無憑, 借用去年國家地理頻道一個給一般人看的節目"腦力大挑戰"一個有趣的影像
先去掉色度/彩度,
就讓單一一個光學要素:明度(或說輝度/灰度/亮度都可以)
說明即使只有這個光學要素,
大腦會怎樣妥善運用它去理解世界
如果我說:上下兩個方塊是的灰是一樣的, 您相信嗎?
覺得我在耍您?!先別那麼確定
請用手指或任何東東擋住兩個方塊中間的交界區域, 再看一眼
上下兩個方塊是的灰是不一樣的嗎?
沒手...我幫忙
如果您看起來真的不一樣, 過年後杵在我同學診間門口死賴不走您也要求他幫您檢查
再看這個影像, (來自 Alla Prima: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Painting, 1999 Nov, ISBN-13: 978-0966211719 'Lightness and brightness':colour section;http://www.amazon.com/Alla-Prima-Eve.../dp/0966211715)
您相信頂面中央的"棕色"方塊與前面"橋色"方塊其實是同樣一個顏色嗎?
這無關色溫, 純粹是大腦判斷顏色是什麼顏色是用週圍的顏色決定的
最後用這個圖說明在背景影響下,看上去的顏色可能發生什麼不同
在第一組對比圖中,左側和右側魔方頂面的紅色塊看來是同樣的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但如果去除週圍其他色塊並用白色取代,左側魔術方塊的紅色塊實際上是橙色,右側魔術方塊的紅色塊其實是紫色
因為我們的聰明大腦會用在視網膜形成的這個平面影像上色彩亮度等等光學要素
去形成對3D世界如輪廓高度、甚至4D世界如材質/移動速度的判斷
這些判斷讓我們的祖先在東非稀樹草原找出藏身葉叢中的成熟果實、避開有毒的食物及用木棍刺中水下的魚
現在也在繼承了這些珍貴遺產的您我身上
所以投射在視網膜上的訊號從來就不同於大腦最後形成的"視覺",
中間有光年級的量與質的差異,
這也就是很多對影像討論爭議的來源
因為所謂的"真實"是要從相對比較的是什麼來談,
是相對於外界影像投影在視網膜上的光學"呈像"而言的"真"
是相對於大腦視覺皮質形成的"影像"上的光學呈像而言的"真"
還是相對於幾乎大半大腦融合的過去記憶共同形塑成對這個影像的判斷"心像"而言的"真"
您我口中真, 可能都是真, 也可能都不真, 至少在說明了判斷的基準前別驟下結論
換個描述性說法
就是上述的檢測是呈現"視"(光學)的層面, 也就是記錄工具信達雅三層次中的"信"的層面
而真正大腦視覺皮質形成的"影像"呈現了視覺的"覺"的第一部份(神經解剖生理學), 那是記錄工具信達雅三層次中的"達"的層面
而最後在大腦額葉顳葉皮質/海馬回/杏仁核融合的過去記憶共同形塑成對這個影像的判斷"心像"(認知神經生理學/也可能是精神病學,如果產生"錯誤"認知及反應的話),
則呈現了視覺的"覺"的第二部份, 那是記錄工具信達雅三層次中的"雅"的層面
在除夕假期的慵賴午後陽光裡, 五分鐘把我向研究所學員上課的第一小時課程丟上mobile01真是有些瘋狂
一直說不想整天掛著我的專業來"壓"大家, 但是某個層面而言, 在臺灣或許真的也缺乏這類的討論
或許過年就該是試試一些張狂嘗試的最好時機
至少請您相信很多事情可以有諸多討論的層面,
世界可以是你好、我也好, 你對、我也對的多贏世界,
井底可以有一葉如來的精緻, 頭頂星空裡也能有浩瀚無際的壯麗
分享交流延伸我們的視野視角
一定比只從自己窗口眺望的世界更加豐富遼闊
大家新年快樂
真正在我們心中的影像是我們大腦融合了過去的記憶及現在認知才形成的東西
只是什麼在我們的記憶裡...
前文是感慨看到很多人身處美景中,
卻只忙著拍照,
沒花一些時間用自己的眼睛及感官去看去體驗,
將那樣的感覺留在心中,
只透過鏡頭及LCD看東西看風景,
以後很難把感覺送回去
即使是為了捕捉未來的回憶, 很多東西也不是照片捕捉得下來的,
像微風吹過耳邊, 極目四望沒有邊際的感受,
和親人朋友一起漫步不知為何的閒適
那些都是記憶的根本
突然想起大學時開始學攝影的時候,
跟老師一起出外拍照,
照著照著, 老師突然轉過來對我說
"為什麼用單眼相機兩眼要都開著不要閉著一隻眼"
我立刻回答教科書式的回答:"要避免眼球肌肉的疲乏"
學長立刻頭也不回的插話"是要看有誰忘了那隻鏡頭沒放進包包 趕快撿"
老師笑著說"都對! 但是更重要的要看看有沒有人拿著球棒面露凶光對你走過來叫你別拍了"
大家笑完了
老師又說了"照片的真正功用, 是為了要讓看照片的人透過這張照片看見你沒放進相框的其他東西,
"你常太忙著按快門了, 按下前要確定看清了照片外的東西,急著接下的快門只是催生,會來不及灌注進照片的靈魂"
之後每當我出現想急著想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的念頭,
超過廿年前那個下午老師的聲音彷彿再度在耳邊響起
"先用眼睛, 再用鏡頭看這個世界"
這篇文章有說到GX7拍藍天似乎有些問題 參考看看
assault91 wrote:
而富士在色彩和白平衡"夠穩",O&P家可能換個昏暗環境,就要有蠟黃等等的心理準備
個人同場比較過Olympus E-M5與Fuji X100, 兩者發色在不同場景下各有千秋
(也有過Fuji在室內光環境下比較蠟黃的情形)
X100曾在新光三越聖誕樹下的禮物屋內拍攝時, 突然整個偏藍, 原因不明
另外DPReview測試中, Fuji的自動白平衡偏綠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8689700997/fujifilm-x-trans-matrix-and-raw-converters/print
("ISO 200 sample"組圖中, 右上角那張圖是用X-E1相機預設設定,
並以機身AWB轉RAW出JPG. 在我這邊看起來是有些偏綠了
(跟左上角那張比, 左上角那張是自訂灰卡, 手動白平衡 R -3 B 0))
我不會說富士白平衡比OP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