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心裡話,真心為富士的鐵粉不值,富士機身比其他家中端單反貴不說,鏡頭更是貴了兩倍多

如果用長焦鏡怕手震
那機身直接調整快門不也可以?
或是大大的習慣是ISO一定要自己掌控?
基本上
最新的XE-1韌體將可自定安全快門下限
應該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問題
至於ISO值,在800以下純淨度都是一等一
1600-2500的級距也相當好
基本上自動ISO就好了不是嗎?
unique0515 wrote:
如果用長焦鏡怕手震
那機身直接調整快門不也可以?
或是大大的習慣是ISO一定要自己掌控?
基本上
最新的XE-1韌體將可自定安全快門下限
應該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問題
至於ISO值,在800以下純淨度都是一等一
1600-2500的級距也相當好
基本上自動ISO就好了不是嗎?

坦白講,我都習慣自己控制ISO,
因為自動ISO往往無法掌控我要的亮度,畢竟自動ISO的刻度不夠精確會很難控制的。
使用過的心得是ISO350左右應該是比較接近我的CANON600D,樹葉色調深到一個無法掌控的地步,導致往往樹葉的輪廓在拍大景時,只能看到一片的漆黑,看不到樹葉的細節。有時想想,Fuji怎麼不在一開始就把基準ISO設在350或300算了,這樣也許比較不會被劈ISO灌水。FUJI X的ISO800好像剛好等於600D的ISO400吧,所以只能說其實玩家真的沒有賺到喔。平常小弟比較沒有開高ISO的習慣,除了拍動態,鮮少開高ISO,因為不管是哪一台相機ISO開到800之後,顏色就算能保留,但物體表面的光澤感卻很難保留,感光元件這東西的電子能耐就是如此,好像還沒看過例外的,最多就是是像6D那樣擁有可以抹很大的強大電子性能而已,光澤感就別想了。所以小弟只能自認對於Fuji的ISO,適應不良吧。

Contax T* 28-85/f3.3-4手動鏡拍攝,
為了保留天空的藍色,只好犧牲了地面的細節,特別是樹葉,看起來會覺得曝光不足。

Vivitar 24/2.8 手動鏡,試拍了好幾張,終於找到中間勉強能接受的天空藍,但仍跟現場看到的藍色有出入,且仍有些許曝光不足的感覺,樹葉的色彩,仍舊太深了點。雖然有人覺得有底片味沒錯,但如果暗部色彩太深,不放大看,還真不容易看到細節,會變成有點像是糊糊的感覺。

600D + Canon 17-55/F2.8 天上跟地面應該看不出有過曝或曝光不足的問題吧?當天天空稍藍一些,但其實跟第一張的天空藍差不多。


底下是用同鏡頭Vivitar 24/2.8手動鏡拍的,光圈好像都是用2.8拍的(時間太久,忘了,但一定是同一個光圈拍的,因為為了測試,所以不會特意去動光圈)
X-E1拍攝 ISO100 快門:1/30秒 花瓣細節仍在,不過顯然一眼應可看出曝光不足

600D拍攝 ISO100 快門:1/30秒 看起來明亮,花瓣細節仍在

X-E1拍攝 ISO200 快門:1/30秒 亮度似乎仍舊略低於600D的ISO100,但花瓣細節已經有過曝的跡象。

這也是為什麼在下喜歡用低ISO,不愛用高ISO的原因,高ISO只是電子障眼法,低ISO才能完全表現物體材質的細節,拍妹的話,影響也許比較小一些,反正妹看起來好像有磨過皮,亮亮的就很美了。但拍人之外,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看到更多的細節。
富士的 JPG 直出多半暗部 (陰影) 偏暗, 尤其是 Velvia 模式.

看了 leon-ex 貼的照片, 我認為富士沒有甚麼明顯偷 ISO 的跡象,
只是在轉 JPG 時暗部曲線預設可能較低, 造成曝光不足的假象.
或許富士工程師比較偏好這樣的詮釋風格吧.

如果玩 RAW 處理應該不會碰到這問題.
leon-ex wrote:
坦白講,我使用過的心得是ISO350左右應該是比較接近我的CANON600D,樹葉色調深到一個無法掌控的地..(恕刪)

原來如此...我也同意高ISO會失去物體原本的光澤感
不過Fuji已經是處理得相當好的

但小弟認為你提到的調性
"X-E1拍攝 亮度似乎仍舊略低於600D的ISO100,但花瓣細節已經有過曝的跡象"
我同意slaveliu的看法
應該是"曲線"的影響較大
你可以嘗試....

拍RAW
然後用機身轉RAW>JPG 調整"陰暗部色調" 減越多 暗部亮度越高
當然 預設底片模式也有所影響 其中
對比大小是 V>S>P
slaveliu wrote:
富士的 JPG 直出多半暗部 (陰影) 偏暗, 尤其是 Velvia 模式.

看了 leon-ex 貼的照片, 我認為富士沒有甚麼明顯偷 ISO 的跡象,
只是在轉 JPG 時暗部曲線預設可能較低, 造成曝光不足的假象.
或許富士工程師比較偏好這樣的詮釋風格吧.

如果玩 RAW 處理應該不會碰到這問題.

是的,Velvia模式下暗部偏暗的情況會較嚴重,
之前嚐試用RAW檔處理,但不知為何,怎麼調都無法調回直出的顏色(Canon的DPP就不用擔心這問題),而且轉檔後,檔案變大,但畫質卻變滿差的,可能是我沒弄清楚怎麼壓縮會比較好也說不定。其實,使用JPG會比RAW還好處理,我試過了,但是如果大景都要這樣處理,那不是挺累人的?此外,我個人覺得還是有曝光不足的問題喔,光看照片左下方紅色線框起來的地方,X-E1拍的已經暗到看不見東西了。但600D仍舊看得到地上的葉子喔。當然,其他比較不滿意的原因在這裡就不贄述了,畢竟我不是來踢館的,而且當初富士X系列的色彩也確實是吸引過我,我才會去買X-E1的,我個人不會全盤否定它的價值。題外話,相較之下,感覺上S5pro曝光好像挺正常的,為什麼不是這樣就好了呢?
X-E1

EOS 600D


unique0515 wrote:
拍RAW
然後用機身轉RAW>JPG 調整"陰暗部色調" 減越多 暗部亮度越高
當然 預設底片模式也有所影響 其中
對比大小是 V>S>P

感謝您的告知,其實在下在剛開始入手X-E1時,已經跟其他人討論過了,見底下的連結,13樓是在下簡化後的結論。
X-E1(X-PRO 1) 使用心得設定分享大樓
其實,前面52樓第2張照片已經是"亮部細節-2,暗部細節-2"過了(請參考連結第16樓,特別是第4張照片的參數調整值),也就是為了讓天空跟地面的曝光能平衡,已經調到極限了,相較52樓第3張600D所拍攝的,是不是仍舊會覺得曝光不足呢?

leon-ex wrote:
是的,Velvia模...(恕刪)


不曉得跟Canon的亮度自動優化有無關係,有沒有關閉自動亮度優化的照片可以參考?
其實我也覺得那張 600D 照片有亮度優化過, 整個景很平坦對比很低.
Nikon 也有類似的功能 (D-Lighting).

我覺得富士在曲線的設定很沒彈性, 參數不夠細, 一跳就跳很多.
從 Dpreview 的 X-Pro1/X-E1 測試可發現 Velvia 模式動態縮減很多,
很多暗部細節都打到死黑去了.
唯一保留較多動態的只有 Provia, 但 Provia 畫面非常的欠缺立體感.

rabbit43344 wrote:
不曉得跟Canon的...(恕刪)

slaveliu wrote:
其實我也覺得那張 6...(恕刪)


確實600d那張很平沒錯..
rabbit43344 wrote:
不曉得跟Canon的亮度自動優化有無關係,有沒有關閉自動亮度優化的照片可以參考?

有亮度優化
600D + EF-s 17-55/F2.8,焦段17mm,快門1/200,光圈9,ISO:100,對比無調整,亮部優化最強(第3格)

同上,亮部優化OFF

樓上兩張左邊的樹葉應該可以看出亮度有差對吧?

600D + EF 70-200/F4 IS,焦段150mm,快1/250,光圈5.6,ISO:100,對比-2,亮部優化最強(第3格)

同上,亮部優化OFF。

很明顯可以看出圖中右邊的樹葉第一張較亮第二張較暗對吧?

我前面那篇我記得是沒開亮部優化的,因為平常好像不太會去用到它,或者說,根本就忘了它的存在。基本上,Fuji的X-Trans圖像表現比較立體是無庸置疑的,跟色彩調控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倒是跟它的感光元件的構造有關吧,請參考底下的連結。若說FF是一張完整的畫布,那APS-C就是剪它中間那一塊小塊來用。但X-Trans號稱媲美FF,我使用過的感覺是接近把FF縮小成APS-C大小的尺寸。同樣的焦段X-Trans的成像立體感會略贏其它COMS的成像表現。記得之前在Fuji版已經有人拿它跟NEX-5(記得是5吧)相機比過了,得爬一下舊文,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X-E1的迷人心臟:獨特的X-Trans感光元件
X-Pro1推出的時候畫質上也號稱要跨級挑戰135mm片幅的數位單眼相機,那麼Fujifilm打算怎麼做到呢?Fujifilm改變感光元件的排列方式,它們稱之為X-Trans,而這個技術也同樣用在X-E1上。X-Trans主要的方式是將一般的感光元件,從2x2馬賽克排列方式改成6x6,根據原廠的資料顯示,這樣的方式可以增進幾種特色,包含:更好的動態範圍、更精緻的細節,也擁有更好的高ISO處理。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幾組照片來驗證看看


leon-ex wrote:
有亮度優化600D ...(恕刪)


有開跟沒開亮度自動優化差距不是非常大,這兩組我比較愛沒開亮度優化的,看起來比較舒服。
也許可能只是感光元件與各家廠牌對自家影像呈現不一樣的詮釋。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