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見解
這是沒有必要的規格比較
富士堅持底片調色不是沒有技術含量
縱使有些人相當看不起相機直出就使用色調帶來的感受
(結果用RAW調出一個

沒有色彩天份或設計專科的人
根本無法分析照片的色溫跟色彩曲線
LR在手給你一天也調不出來
富士最近對焦也進步多了
GR那個才爛csking811116 wrote:...建議去了解一下DXO Filmpack...








近幾年手機大廠"也"跟傳統鏡頭品牌搞合作拿"認證",雖難免有些削錢&噱頭的成分,但現代人很容易胃口被養大,也是存在的現況;

別太"信任"相機直出,手機照片越來越受歡迎,並非全然毫無道理地無腦;
Your Phone is More Powerful Than You Think
13TH ANNUAL MPA WINNERS & HONORABLE MENTIONS
https://mobilephotoawards.com/13th-annual-mpa-winners-honorable-mentions/
當年(2013)入富士無反...主要還不是為了什麼底片模擬,而是實體操作;當時富士可算是最像相機的相機(平價首選),有別於其他品牌戰鬥機種所講究的信賴感與效率,所以性能爛就爛吧,操作慢就慢啦,不會在乎的;
只是"玩味"這回事可能賞味期有限,各家無反也越做越多越做越好,若再把各項週邊與副廠支援度算進來...這差距當然是越拉越大;尤其當年在觀望手上的X100F與X-pro2下一代,看了新產品發表後卻大失所望;除了價錢不輸以外,其餘實質規格提昇乏善可陳;不滿之餘當然就幾乎出清了富士器材,只剩下賣不了幾個錢的XE2+1855+35 1.4;
並非無法"欣賞"富士後來力推的其他系列,而是覺得競爭力&特色不足;最初會被富士吸引就是旁軸系,有光學的當然更好,但這部分若只搞裝B+炒冷飯,其他家(仿)旁軸構型又不是沒得選;實質規格還更好(比如說IBIS與人體工學);
目前各大咖FF無反都已上得了抬面,若講究光學與畫質隨便買都有,而且價錢還不見得更貴,若二手也算進來那門檻就更低了,甚至不用一支旗艦手機的錢;若想要相對輕小便宜又多樣,M43在這方面更可拉出差距,有些其他系統生不出來的鏡頭光圈焦段,M43有,所以新機身或許缺乏吸引力,但鏡頭還是照樣繼續撿來用;
相對於其他系統...APS-C比上應該不足,比下也不保證"有餘";純個人偏見,但感覺就是這麼尷尬;所以後續添購的一些非主要的新器材,除非CP值特別高到不買可惜,不會有APS-C的位置;
至於直出神話這回事...真的不是沒認真研究過;至少原廠閃皇也買來測試過,對於各式各樣的拍攝環境應對,應該還算有一套合理的系統評估;結果就是人事時地物的各項變數實在太多,沒哪個品牌相機的風格檔設定,是可一套解千愁的;拿挑過的幾張照片出來講,貌似是有那麼回事;但每個人自己必須面對的是卡裡的一堆照片,一看之下"滿意"的有多少!?




當然,不敢講說各品牌的色彩科學都該"一視同仁",但是否有信徒吹捧的那麼神...深表懷疑;真有意搞出讓絕大多數人分不出相機品牌的照片(更何況在意的有多少?),不難,只是沒必要,我自己的照片在乎什麼XX品牌色,幹嘛!?每張照片的可能性都是無限的,所以要把自己綁在任何品牌,或任何極其受限的風格設定上...不可能;那多沒意思又缺乏個性;
在這版上所問的大多數問題,背後常有沒寫出的三個字:怕麻煩;想找的是"easy way out",好像換個品牌就可以節省到一些"成長"的時間似的,是嘛?我看無論拿什麼品牌&等級的器材,都有人能拍到一些好照片,其中差別恐怕是人家器材已經熟悉很久,積累的也多,所以熟能生巧經驗豐富,能被看到的照片大多就這些,能作數嘛?恐怕產生的是"誤會"更多;若常想著器材"有問題"才導致自己照片很爛,不思學習研究檢討改進,那"自己"這個最大的問題就被忽略掉了,如此再去浪費更多時間金錢盲目追逐器材,真是個合理的捷徑?
在此,對事不對人,我很不欣賞富士的經營.定價&供貨策略,但無關用戶;照片是人去拍的,我覺得人的因素一向遠高於器材;所以樓主被"燒到"這回事...很主觀;但人沒主觀上的決策,說要下手去買根本是X;有人推,有人反,實屬正常;現代能存活下來的攝影器材,性能規格對一般人而言,應該都夠,即使批評也多吹毛求疵,下手哪家其實都沒"錯",只是稍稍提點"別人怎麼拍怎麼用"都是別人的東西,不等於你,學費該繳的還是繳吧,否則東西沒用過哪能有心得拍到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