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各位大大 二十年Nikon老鏡頭可接到新買的X-e2上嗎?

chris0202 wrote:
從對比鏡頭銳度的這個目的出發,當然是會選擇相同的視角來進行拍攝,用apsc的時候就會後退。

使用同一個鏡頭,並不存在"對比鏡頭銳利度"這件事
同一顆鏡頭的解像力(銳利度)不會因為Sensor 片幅而改變

但會因為被攝物的距離而改變

成像在Sensor上的表現,跟距離有絕對關係
當鏡頭越靠近被攝物,細節越沒有被壓縮,解像結果當然是高
所以在"相同視角"來拍攝的時候,FF比較好
這是因為被攝物的距離不同造成放大率的差異,並不是因為FF比APS-C好

測試鏡頭,應該是要在相同的距離測試,再將大片幅的照片裁切成等效小片幅的大小
比較的是誰的像素密度比較接近鏡頭的解像力


chris0202 wrote:
畫素的問題。我個人不傾向於將高畫素密度簡單認同為優勢。

這個部份很抱歉,我先前回覆說得太簡略
在相同距離拍攝時,FF勢必要剪裁成等效APS-C
如果原始畫素相同,FF剪裁完的畫素將少於APS-C
因此此時APS-C因為畫素較多,有更大機會保有細節
( 當然如果鏡頭解像力低於APS-C的畫素密度,那就不一定 )
我並不是說畫素越高越好
抱歉造成誤會

victsai5211 wrote:
對轉接環不是很懂
x-e2是我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
請問舊鏡頭可再利用嗎?


當然可以,配中一減焦環還可以還你原本視角...


stddg wrote:
使用同一個鏡頭,並...(恕刪)



這個問題沒有你們想的那麼複雜~~~
光學投影同一顆鏡頭,解像力一定是一樣的
暫時不要考慮那物距、像距、視角、邊緣畫質等啥問題
先拉到同一個基準點,使光學投影成像是一樣的基準點上
那APSC只是因為外面沒有晶片,沒有辦法記錄下來而已
並不代表鏡頭沒有成像,當然視角就不一樣
至於光學投影這個部分請不要在管那麼多了
反正排除一堆奇怪的變數,同一顆鏡頭光學解像力就是一樣,這其實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至於感光元件的部分,大家可能也不懂,我也可以解釋一下
像素高~跟能記錄到的細節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那像素,只是代表在這個面積下,總共有多少個"記錄晶圓"而已

FF~2400萬畫數,跟APS-C,2400萬畫數~~一起比好了
FF剪裁到同樣的晶片大小的面積~感光元件數量變成只有1600萬畫數
看起來APSC得畫素更高,應該記錄的細節更多,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因為這是FF跟APS-C的晶圓等級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假設數據,不過數位時代就是這樣,每次進步都是2的次方數,
這樣的解說就比較方便,也很合理,相信這樣的解說應該大部份的人會能理解


FF晶片如果是每一個晶圓能處理的數據量是256個位元
APS-C使用的等級其實是比較差的,每一個晶圓只能記錄128位元的資訊
這樣FF每一單位能記錄的位元數整整是APS-C的兩倍
雖然同樣的面積大小換算起來只有1600萬畫數(除以1.5的轉換率阿),但它能處理的資訊是40億9600萬位元
但APCS雖然有2400萬畫數,但它真正能記錄的資訊只有30億7200萬位元而已
這才是FF細節會比APS-C還要多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M43、一吋、2/3晶片
像素2400萬,但是看起來畫質細節還是爆爛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晶片等級更差
每個晶圓能處理的資訊可能只有64或是更低的32位元,所以畫質就更差了,那高像素只是好看而已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除非哪天APS-C用的晶片位元數是跟FF一樣的,不然細節永遠是輸的
至於為什麼各家廠商沒打算把高級的晶片放到APS-C上,當然是為了區分市場跟成本考量囉
畢竟想買APS-C的用戶,除了體積重量的考量,大部分的用戶還有預算的考量
今天如果一台APS-C光機身就賣個7~8萬~,說真的還不如買5D3了還比較實在。

stddg wrote:
使用同一個鏡頭,並...(恕刪)

evenli wrote:
這個問題沒有你們想的...(恕刪)


我不清楚你的理論是否正確,暫時不評論。但是至少按照DxO的意思,他們計算出來的動態範圍等指標,是可以通過畫素多少或者傳感器面積來進行標準化處理的。
chris0202 wrote:
我不清楚你的理論是...(恕刪)


理論正不正確,我只能說大方向是這樣的~
FF每個晶圓的能記錄的資訊是更多了~
這個數據量,包含每個顏色的色階
至於你說的動態範圍,其實也包含在色階處理上
因為明暗度,其實只是白色跟黑色的色階處理的問題

晶片大部分最主要的是紀錄
黑、白、以及三原色,這五個顏色的色階~~~~
FF晶片比較高級,能夠分辨更細部的差異,當然細節就會比較多

以亮度來說
其實就是最亮的白色到最暗的黑色階層分布而已
只是晶圓能把這漸層色分辨到多少等份而以
例如電腦螢幕的256色(8位元),16位元(中彩)、32位元(高彩)這樣
假設FF分辨率是高彩等級,APS-C通常晶片等級是會降一階,用到中彩而已
evenli wrote:
像素高~跟能記錄到的細節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單位面積內像素密度越高,細節紀錄越詳細
Bit數越多,紀錄的色階越精准
這兩個是各自獨立
但又互相影響(在色階遇到進位問題的地帶)

--------------------------------------------

單位面積內像素多寡絕對影響細節

同一張照片
在720p的螢幕清楚,還是1080p的螢幕清楚?

--------------------------------------------

晶圓,指的是原始的wafer,上面還沒有任何的積體電路
晶圓本身沒有位元的概念

即使是PD也沒有位元的概念
一直到ADC才開始將電壓轉成數位訊號

Bit數越多,代表從黑到白可以分得越細
譬如通用的10bit,表示從黑到白分成1024階
11bit則是分成2048階
Bit數越高,色階分得越細

影響bit的多寡,是看ADC的設計
不是晶圓等級

--------------------------------------------

Sensor只有紀錄明度
沒有顏色的概念,顏色是軟體給的
evenli wrote:
理論正不正確,我只能...(恕刪)
\

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似乎有問題。CMOS不是CCD,cmos的adc都是on-chip的,並非外置,對FF機也是一樣。另外,cmos的原理同gamma輻射計是差不多的,顏色是配合色彩濾鏡來測量特定分區下的光強度來確定。所以,只需要測量紅藍綠即可後期計算出明暗度。實際上相機直接測量的也只是紅藍綠三色的強度。

過往大家認為apsc差,主要是因為FF機種的像素點尺寸更大,你可以記錄更多光線,來提高統計結果的質量(提高信噪比)。這個才是高動態範圍、色彩過渡更加自然的主因。但是A7R出廠之後,也證明了目前的高密度cmos其實並不差。
stddg wrote:
單位面積內像素密度...(恕刪)


chris0202 wrote:
\你對這個問題的認...(恕刪)


兩位大大說的是正確的~~畢竟電子訊號不是我的專長
我只是以訊號接受===>影像轉換的方向來思考這個問題而已

對於光線的部分~確實現在也是三原色就夠了,光亮強度從三原色去接收就OK了
因為白色其實是三原色都到達最亮,黑色就是全部都是三原色都是沒有強度的狀態
(好吧這個部份是我想太多了~我都忘了黑白其實也包含在三原色的組合色階裡面)
確實提高像素對細節是會有幫助,但每單位的記錄量也是會有影響的


chris0202 wrote:
單位面積內像素密度越高,細節紀錄越詳細
Bit數越多,紀錄的色階越精准
這兩個是各自獨立
但又互相影響(在色階遇到進位問題的地帶)


這跟經濟學是一樣的,最後的收入,等於~價格X數量

其實FF跟APS-C的細節問題也是這樣
像素X位元 等於 最後的總位元量
當然啦~這東西不是這麼簡單的乘法,有可能是二次函數、三次函數,或是其它的組合

以目前來說,大部分的FF跟APS-C計算後的單位面積能記錄的量 基本上FF還是>APS-C
不過現在的技術越來越進步,APS-C 也會有少數的頂級機種,能記錄的細節量會超過FF的

感謝兩位大大的解說

不過這裡真的是各界的人才都有阿~真是臥虎藏龍~~
總位元的部分。之前提及的提高信噪比,方法除了用更高性能的cmos,也可以通過提高採樣時間來達成。如前所述,DxO的評價分數(你可以理解為效率*面積),分數可以利用根號(畫素或面積比)(兩者是有關聯的,可以認為是一回事)作為係數(大致上是1.4-1.5)來轉換。換言之,同代cmos之間並不存在你提及的這種重大差異。

我貼出來的DPR的測試,因為光圈快門都被控制為一樣,所以FF比較容易體現出優勢(同樣條件下只反映效率高低)。DxO追求的則是可以標準化的結果(評價最大化的整體性能)。

你提及的二倍差異,應該只是面積比。但是你說的卻是效率也差兩倍。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chris0202 wrote:
總位元的部分。之前...(恕刪)


這個牽涉到商業化的問題,你說效率比不會到兩倍~
確實相近世代的應該不可能差到兩倍,只是這個問題要廠商才會知道細節

但是目前這個問題確實是存在的,廠商站在成本以及消耗庫存的考量上
把前一代的產品裝在較低價的產品上是常有的事情,畢竟各家廠商的處理系統都不一樣
對於我們這種非這方面專長的人,那圖跟數據也是有看沒有懂比較多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