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到"The Fujifilm X-E2: Beyond the Manual"裡面提到:
一般同時拍RAW+Jpeg的設定
TIP 49 JPEG settings for RAW shooters
…
1. FILM SIMULATION mode PRO NEG. STD
2. HIGHLIGHT TONE (–2) SOFT
3. SHADOW TONE (–2) SOFT
理由是,"The above JPEG settings give you a live view and live histogram with maximum dynamic range. "在預覽時有最大的動態範圍。而後續的改變都可在機身或是後製中達成。
另外,關於ISO的設定
TIP 42 ISO settings—what’s the deal?
…
"The sensor in your X-E2 is calibrated to its native ISO 200, and this remains the same no matter what ISO you set in the camera."
意思是說,感應元件的原始值就是ISO 200,調高或調低只是訊號的放大。
…
"Your X-E2 makes use of this flexibility: up to ISO settings of 1600, the camera uses a combination of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amplification, and the result of this process is burned into the RAW file. Higher ISO settings beyond 1600 are realized by digitally pushing the ISO 1600 RAW file during RAW processing."
這裡是說,從200到1600,是類比跟數位混合放大的,訊號放大是在寫入RAW檔前。而高於1600 (3200,6400,12800,25600)都是數位放大,是在寫入RAW檔後,因此也可以在軟體後製中達成。
我猜這大概解釋了,為何很多ISO裁切比對的測試中,說到X-E2的可接受ISO大約在3200或6400。這是機身的類比放大的極限再加一、二級數位放大的結果。
作者提出一個"Manual mode in concert with Auto-ISO turns into another autoMATIC exposure mode: the so-called misomatic.”就是以M模式手動決定光圈和快門,由機身自動決定ISO值。
作者的建議是最低ISO設定在200,最高設在6400,採用Auto ISO的設定來拍攝。因為後續在機身或是後製軟體中,都可重新改變輸出的亮度。
實務上,我會採光圈先決模式,儘量以降低一到兩級EV值的方式,來換取較高的快門速度,同時也保留了亮部的細節,而在後續後製中可以提高暗部的亮度。當然,拍攝時,景深、目標或背景的移動情況等,會需要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來配合。X System 我最欣賞的就是光圈、快門速度的調整與傳統單眼一樣直覺。而ISO設定就採機身自動決定,只要不超過6400。若是很在乎不要數位放大訊號,就把ISO 上限設在1600。
像這張(是用iPhone拍的),就是對著亮部正常測光,後製中再拉高暗部亮度的結果。要是採平均測光或是對暗部正常測光,後製時亮部細節就完全不見了。

georgxyz1970 wrote:
最近剛加入Fuji...(恕刪)
感謝分享詳盡心得與資訊,這方面的資料很有幫助;)
確實先拍到所有的動態範圍,再藉由機身轉檔或後製來調整(重新分佈灰階)出自己想要的成品
這方面前製或後製的空間都蠻大的...
暗部-1/-2個人也超常用,不過要注意暗部設定-2時,ISO略高(800或以上)會稍微讓畫面略顯粗糙一些喔
至於像是半逆光會損失亮部細節的場景,個人還是都用DR400/DR200來拯救亮部,同時也保持暗部細節明顯的直出設定:

ISO400, DR200, 暗部-2, Velvia JPG直出, 用DR200將天空細節控制不過曝,地上細節用暗部-2保留所拍的直出JPG, 若要做進一步後製修飾,亮暗部細節都在可供使用:)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首先非常感谢您分享富士相机的使用心得!分享精神超棒的!
小弟和楼主一样也是C/F两家双修,哈哈。
小弟的F家机器是X-T1,镜头18-55mm Kit镜,平时也是拍RAW转JPEG,或者进LR后制。
看见您推荐X-T1使用PROVIA会比较好,想请问其实如果拍RAW的话,
使用不同的软片模拟会有影响到照片细节吗?因为机身转JPEG也可以更换软件模拟,
如果以旅行+人像+拍RAW为主,楼主会建议把软片模拟常驻在PROVIA还是ASTIA会比较好呢?
最后不免俗的问问楼主,您的color space设定是使用AdobeRGB还是sRGB呢?
问很多摄影师都会建议拍AdobeRGB,因为可以记录更多的颜色,有最好的当然拿最好嘛,哈哈,
不过X-T1拍AdobeRGB,在相机LCD看会显得非常平淡,颜色会变得无法判断,直到转sRGB才会看见靓丽的色彩,
楼主可以分享下您的看法吗?
08560 wrote:
個人覺得手動裂像對焦...(恕刪)
若是轉接老鏡,用裂像對焦有懷舊慢拍的風情,不過我同意不是很好用(有時裂像的反差過低)
因爲對焦的部位需要有線條來參考判準
個人都使用放大對焦而已...
georgxyz1970 wrote:
根據我所提到的那本...(恕刪)
感謝回覆,Adobe RGB 對於jpg檔案而言用處確時有限,螢幕觀看網路分享用sRGB即可
需要印刷用途時拍raw後製流程可再轉成Adobe RGB
用Q1-Q7方便切換,不過很難明確記得每個各別細項設定與對應場景(或許需多練習或帶筆記本)
用個常用的基礎設定再搭配機身轉檔可以節省點腦力 XD
khee wrote:
楼主你好~~~
首先...(恕刪)
機身上各種風格設定都不會影響Raw(除了DR設定之外),因此機身轉檔可自由切換各項設定
會提到Provia做爲較均衡的設定,是個人實拍的觀察心得
拍人像時也試過用大家愛用的Astia, 但發現拍 白皙膚色時會有點帶綠調,綠色也會稍帶暖(風景的綠較不搶眼)
相較之下Provia膚色彩度更高,也不像Velvia那樣高反差,有著適中的表現力
但Astra 較低膚色飽和度的特色在拍亞洲系膚色時更順眼應該也是大家愛用的原因
您習慣拍RAW用於後製流程那麽機身軟片模擬就用來參考就好,LR上也有相對應的軟片模擬可切換喔:)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sammifang0221 wrote:
-------------------------X-T1 Firmware 4.0 更新簡單心得---------------------------
Firmware 4.0 應該每位玩家都升級了吧,確實操控上六種對焦模式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不過說到對焦速度/準度差異倒也不算太多,舊韌體上將對焦點開到最大,用中央九點對焦,也是很快/追焦方便
請教 sammifang0221
X-T1 的準焦度好嗎?
小弟剛買 X-T10 + XC 16-50 ii (有設定成對焦優先)
同樣一個拍攝點不動,AF-S單拍也好,AF-C連拍也好,點對焦也好,區域對焦也拍
10張照片總是有2-3張的機率跑焦(往前或往後跑都有)
實在有點頭痛
用過老機 X10 X-E1 都沒這麼慘
還是說富士改用相位混合對焦後,對焦穩定度本來就不太好?
請問 X-T1(目前最高級的機身) 也會有這個狀況嗎?
nichic wrote:
請教 sammifang0221X...(恕刪)
nichic wrote:
報告:
因不解為何 X...(恕刪)
您好
這問題個人剛用相位混合對焦系統的X-E2 + XF大光圈定焦時也遇過,總覺得“畫面邊緣對焦”點需小心多對幾次確保準焦
用X-T1+XF18-55時也習慣多對幾次避免迷焦(FW4.0之前),倒是之前用 X-E1的相對慢速AF比較確實準焦
也稍微在18-55大樓提過這個問題,不過覺得太枝微末節所以沒放上自己做的相關對焦準度測試....
-----------------------------------------------------------------------------------------------

X-T1+XF18-55(FW4.0之前)周邊對焦點準度測試之簡單截圖 (點入可在flickr內看全部照片)
在腳架上拍攝,使用右上方畫面邊緣對焦點拍攝,可以發現連續拍幾張的對焦點都有些微不同,真正準焦的照片(與手動對焦相比)只有1/5
-------------------------------------------------------------------------------------------------
這方面對焦系統不能夠判斷出明確的對焦點,可能是鏡頭長焦段的最大光圈F4的景深不夠淺(些微離焦與合焦影像的差異不夠大)
若您覺得16-50II準焦度不足,可能也是此因素....
不過覺得更新FW4.0的X-T1單點對焦“畫面周邊”的對焦點準度進步很多,實拍讓人放心 (X-T10應該相同)
只是群組對焦若對焦區有涵蓋高反差背景,要小心會對到背景去...
若覺得"低反差"情形下辨識能力不夠理想,建議多使用畫面中央部位的“相位對焦點”,對焦速度/準度都很優
希望下一代相對對焦區涵蓋更大範圍囉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