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星期剛買X-T20, 這節骨眼買有點傻我知道, X-T30這個月就會開賣了. 但是現在X-T20加Kit只要24000左右了, 新的差不多要多一萬. (加上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延續下去拍照或是習慣富士)網路上已經很多評論, 可以去看看一萬是否有你需要的新功能.我是從C家跳F家. 前機身7D加上一堆L鏡, 但因為工作家庭小孩, 體積, 後製時間, 讓我過去已經慢慢不在攝影, 只用手機記錄了. 現在想重拾攝影的樂趣.用了短短幾天, 機身操作真的需要習慣, 但是蠻有趣的. 體積有點小, 操作有點綁手綁腳, 但是想要輕便, 這是自己選擇的.最後只有一個結論... 富士jpeg直出真的可行!!!
Kingsmandudu wrote:大大X-T2就有2400萬囉 X-T3是2620 其實差異不大,差最多的是對焦性能預算先決的話就X-T2吧,絕對夠用了 哪呢????看來我真的LAG很久...一直以為XT3/XE3/XPRO2才有兩千多萬畫素...
ouvox wrote:O家進入F家,後來又回到O家當時入F家也是看各方面都跟O很近似,但是是APS-C以為各方面都會優於O家,而且機身價格也不錯實際用起來...機身(XT-20)處理速度不夠流暢鏡頭表現也沒想的佳類似體積重量焦段的鏡頭還是M43的好,而且較輕便、便宜總之入了一段時間,覺得沒那麼好用 這段話跟我的經歷一樣...我也是從O家>F家>O家最後發現還是O家適合我而且M43現在很多機身、鏡頭的價格都降價不少但是如果再問我一次,當初會不會跳F家我想還是會的一般人都喜歡嘗試用過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我是O家跳F家。給實質建議,換XH1。習慣O家的防震,只有XH1雙重防震會比較接得上。要不然還是要常常考慮安全快門。我過去也是底片無防手震一直拍照到O家神奇防手震,跟入F家,整個被O家養壞習慣,「從未考慮安全快門」。所以入手XT2後又入手XH1。實際用過F、O、P、N(非ML時代)、C(非ML時代),各家防震,防震能力絕非「帳面上」幾級可以道盡,基本上EM1MK2 + 12-100PRO的定格狀態,真的只有用過的才能說奇蹟。而且F家邏輯和O家有點不一樣,F家很多好鏡頭都沒有鏡頭防震。定焦好鏡不用可惜,但沒有防震。要的發色,這兩代差異不大,XT3這代是對焦、錄影革新比較大。有人認為差異不大,但我可以平衡一點說,各代都不一樣,但都OK,主要是底片模擬怎麼使用,和RAW後來調控的情況。因此,由衷推薦XH1。特別是O家轉過來的。
直出方便度,寬容度,動態範圍,XH1, XT2這代表現得很優秀,帳面上和EM1MK2差不多,但我實際跳家的感覺,直出F還是「方便」很多。O家還是經常要進LR。但這是見仁見智。O家我也是一直念念不忘,但不是他的機身感光能力,而是鏡頭和防塵防滴牢靠性。我認為O家12-100 PRO永遠是我心中奇蹟般的一顆鏡頭,但EM1MK2傑出的表現,卻還是讓我跳家到了F。O家感光被SONY掐住,F家有設計感光能力,只是生產還是請SONY代工,但這一來一回差異頗大。O家感光元件已經開始成為一個軟肋,無法把其他優勢發揮到極限。很可惜。
其實感光元件這個東西一直都是相對的當年E-P1發表時,據說O家高層沒置入內閃就是覺得說E-P1高感夠用但的確在那個時候,我從 1/1.7"的GR1 升級E-P1時,各方面都讓我相當驚艷在這麼小的相機中塞入單眼等級的感光元件,高感也三級跳定焦鏡頭(20神餅)對焦又快又準,散景也相當漂亮然後不得不說O家把這塊Panasonic的LiveMOS調校得很好高ISO得敢敢催上去,ISO1600~2500的底片顆粒感很迷人(3200就有點嚇人了)第二次讓我驚豔的是E-M10,這台改進了E-M5體質上的問題畫質與操控一舉往上提升,觀景窗、實用的三軸防手震都有了,重點是還很便宜!改採用SONY的CMOS高ISO一下追平了當代的APS-C DSLR,但可惜的是底片的顆粒感沒有了但各項性能的提升讓拍照片成功率大大地提升但可惜的是O家在那之後就不再有躍進式的提升除了在專業機種更強勁地特化,以及在復古機種更經典地復刻對於一般用家來說,E-M10乃至於MarkIII、E-M5MarkII沒有太過顯著的區別沒有差異到讓人很想換機身的動力,對於一般用家而言我本身也是多系統玩家Canon 全片幅、Nikon 全片幅、Fujifilm、Sony、Olympus都用過一輪了各家造機造鏡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及優缺點,很難說誰好誰壞只能整個系統玩一遍,都試過了才好評斷適不適合自己只入手該系統一機一兩鏡就評斷好壞 實在有失公允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投入成本在一件興趣之上因此也只能在網路上看看文章,找找評測來決定,我也是一樣在這些系統中,只能說Canon、Nikon、Fujifilm的優點是帳面上的數據就可以看到 比較得出來的Sony 帳面上的數據很強,但實際使用不若理想Olympus(M43)帳面上的數據可能不如人,但優點是實際上用過才感受得出來的就如同Apple產品一樣,規格各方面都不是當代最先進的,但是整體的使用感受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