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b+w是會讓一些400nm之前(400到365)的不可見光UV(紫外線波段)進到部份廠家的相機中,再被相機中的影像處理器的演算法還原成可見光,也就多了一些不可見光但硬被轉成可見光的數字訊號,多的不可見光訊號(或資料)若補的好就好,補不好就是雜色。
但這種情況如果你是用nikon早期的相機,反到是對拍攝天文等不可見光的攝影有幫助,所以還是要看自己的搭配。
濾鏡我是用台灣的牌子STC 他們不是代理商,公司只作光學濾鏡,且最少他們公司的業務不會在世貿參展時被我問倒,然後胡亂扯一通。
icemen285 wrote:
感覺看不出來耶~我用...(恕刪)
目前UV鏡兩大項用途:
1.減低摔撞的衝擊: 鏡框的金屬,據稱可以緩衝鏡頭那面摔落時的衝擊,將鏡頭損傷降低
2.保護鏡頭大眼睛: 保護鏡髒了,可以大膽清潔,刮花大不了再換一片;前玉髒了,清潔得戰戰兢兢,值好幾萬塊的鏡頭如果不小心刮傷了怎麼辦?買個保險囉
關於你說的影響品質,我認為是會影響的(變差),所以大家才找大廠,降低對畫質的影響,甚至有些人拍風景或夜景是會把保護鏡拿下來的。其他請自行功課
半年後發現,我的鏡片變成雪花狀嚴重刮痕,而且已經影響拍攝與成像
還好當時有上保護鏡,換了一片
保護鏡,就真的只是保護鏡頭前玉
尤其是所處的環境灰塵顆粒較粗、或者高灰塵越是明顯
但是增加畫質?
很多都被神化了
最基本的,不出白霧、藍霧、耀光、光斑就很偷笑了
有拍過廟會的朋友都知道,一場拍攝回家,鏡頭、機身滿是砲灰,
更別說像北港那種鞭炮高如山的近距離拍攝
如果天公不作美中途再下點小雨,那真的有得清潔了
相對保護鏡,小弟更強烈建議遮光罩一定要準備
不單只有遮光,還有保護效果
以剛剛舉的廟會例子
被鞭炮、小石頭近距離往鏡頭飛過來打到一下
絕對會讓您畢生難忘
保護鏡、遮光罩換了不心疼,前玉傷了絕對很痛
至於狀況相對穩定的環境,如室內,小弟就不上保護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