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戀戀富士色---重光---橫琴長隆海洋王國(2)(2018年8月18日更新)



蓮色

一般來說,習慣以佳記作紀錄,但某些富色彩的主題,仍會以富記

描寫一番,以滿足〝好色〞的心態。因此,某天帶著X-T1再到盧園

拍蓮花。拍這輯的鏡頭是XC-50-230mm,由於個人習慣,全程都是

手持拍攝。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發展下的犧牲品

要往香港辦點事,所以順道又跑了趟公園。這次選的是港島半山的

香港動植物公園,都是用主武器拍的籠鳥。不過,由於這公園距離

不太遠,便用步行方式代替交通工具。因此,沿途就令我認識到

香港較為陌生的一面。




01.這次試著用有輪的小行李箱載著主武器,剛好途經很多約有45度的窄小

斜坡。偶爾停下來拍些有趣的建築,這是舊中環區警署。




02.拐個彎是前中央裁判司署,兩建築都正在維修中。




03.終於抵達目的地,香港動植物公園曾是港督的官邸,所以俗稱兵頭花園。

入口附近有這個雕像,人物是英皇喬治五世。




04.離開時遇上這隻蝴蝶,可惜只能用14mm拍攝。




05.公園一個出入口附近即香港禮賓府。




06.下山時不再走小販擺賣的小窄坡,這是聖保羅堂。




07.這一帶有不少上百年的老建築,而且非常有特色。




08.現在的藝穗會,前身曾是倉庫、冷房等等。上一張見到建築物的一邊

有個大門上寫FCC,多年前被租為駐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




09.新老建築就在這斜坡上交匯。




10.以行為藝術表達訴求。




11.看生果電腦在這大商場的旗艦店可猜想它的營業額。




12.名店林立,拍照好場所。




13.匆匆辦妥事情,回程時見到這棵大葉紫薇。




14.告別紫薇,順便拍拍九龍那邊的海景。




15.這邊是港島港澳碼頭旁的某個渡海小輪碼頭。




16.拍完這舊西環街市(市場),立刻躲進碼頭內,因為當天氣超熱,

身上的衣服早已濕透。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旅程中的機動助手

由於南德浪慢遊計劃重啟,所以這篇得以復生。

學生時代超羨慕那些背包客式旅行,但試過散團後自由行葡國,拉著

那個29吋蠔式行李箱找酒店後,自知瀟灑走一會並不適合自己。

為了應付18天的旅程,有需要重新裝備一下。




01.每次買行李箱都只是為了更方便,所以家中就存了這些。從大到小,

來次行李箱檢閱。




02.當年幾次較長旅程都是跟旅行團的,所以也不覺這個大傢伙沉重,不過

只有兩個輪子,真要有黃金右臂方能拉動。




03.愈來愈怕長途飛行,所以近年都選東北亞為目的地,這個軟式箱剛好。




04.本來這箱配備4輪是非常棒的,可惜輪圈已損蝕大半,而且這箱在設計上

有個致命傷,從照片中看到4個輪子成內八字,所以根本無法實行4輪移動。




05.這次旅程暫時是最長的,為了更節省體力,決定找些機動性更強的

助手。




06.這個是軟式箱,所以本身重量非常輕,留意它的手把,這種設計

完全不會因碰撞而損壞。




07.箱內應有設備齊全,而且還另送一個分離的小袋子。




08.這次入手全因要增強機動機性,所以輪子就是重中之重,而且這箱底板

既硬又輕,肯定不會再出現內八字腳。




09.另一個是硬式箱,也是同廠的產品。




10.相隔了30多年,這個INOVA跟同廠的老前輩蠔式截然不同,鉸鍊、

手把設計及所用物料更求堅實輕巧。至於箱子靠一條反裝的防水拉鍊

閉合,防塵及防水更勝一籌。




11.內裡設備則不及剛才那個軟式的齊備。




12.拉桿是單枝式的,而且推回箱內是不會夾到手指,是個貼心的設計。




13.好箱當然設好輪子,而且是雙重設計,共有8個輪子,提供了更穩固及

更流暢的機動能力。聽店長解釋,INOVA的拉桿與輪子與德國R牌貴族箱

的是同等物料。




14.店長還送了兩個防塵袋。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消近中的集體回憶

自覺我這一代是幸福的,雖然成長期時的經濟尚處於雛形,而且資訊

不甚流通,但起碼不及父輩那般經歷飢餓及戰亂。自己沒有電玩,卻有

足球機等玩具;沒有MP3,卻有幸聽過真空管及黑膠唱片...

一直都為能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中成長而自豪,可惜在官商鼓其如簧

之舌推行〝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切在其盡量盤剝之途上的人或物,通通

都被推倒。

註:年幼時,掛曆稱為月份牌。




01.最近為重拾一些回憶,特意跑到藝術博物館,參觀一個名為商業美人

的月份牌畫展。




02.坦白說,自己對繪畫雖一竅不通,但對畫中的所謂美則...




03.兩次大戰前後,中國人要溫飽也不容易,更談不上對個人護理的追求。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香港等,儘管也有些名嬡有消費能力,但當時物資

流通困難,有時要買香水等泊來品也難如登天。因此,一些在地產品就

應運而生。當中一個品牌開始在香港站穩腳跟,以兩名時髦(當時潮語,

即今日的〝潮〞)女士為商標的雙妹嘜。以花露水及雪花膏(大概相當於

今天的淡香水和護膚霜)。

這幾張應是宣傳海報,因為並未印有月曆;大概於距今百年的上世紀初

製作的。




04.接著的都是些海報,這些都是一家名為南洋兄弟煙草有限公司印製的。

澳門水坑尾區有條叫〝天神巷〞的小巷,學生時代常在這附近活動,記得

那巷有間殘破的大宅,門前牆上有紅色大字,就是上述公司字樣。




05.今天當然再找不到相關實物,然而在網上搜尋,竟然連G大神也無

丁點資料,反觀香港仍有人在談雙妹嘜的已絕跡產品。




06.在百年前,不要說電視機,當時就是收音機體積也有生果箱大小,

可說是大富之家才能負擔。因此,資訊要流通談何容易,不過,羊毛

出在羊身上,廣告仍是要做的。要將錢花在刀口上,商人想到送印有

自家產品的掛曆。這在當時可說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家庭裝飾,留意

掛曆中並無阿拉伯數字,相關年份是民國21年,核查過1932年的萬年曆,

基本無誤。




07.這張是某藥廠的掛曆,採用直式排列,除了可擠出更多空間,或許也

更合當時的書寫及閱讀習慣。




08.這張是澳門某爆竹廠的海報,主題是八仙等神仙,製作相對簡陋。

註:爆竹業是當時本澳的支柱產業。




09.記得百年前的電力公司應是英資的,名稱也完全不同。這海報

製作相當不錯,主角手中的已是電燙斗。從海報所印的電話號碼

只有3位數,至約一甲子後我家幾經〝艱苦〞方申請得電話看來,

訊息是如何〝流通〞的。




10.兒時患感冒吃過一種超難下咽的藥水,就是這家的濟眾水(大概是種

〝萬用〞內服成藥)。這張的主題是風塵三俠。




11.左側的是本地生產的爆竹,右下的就是雙妹嘜的雪花膏,其他就

不得而知了。




12.以前常聽父母稱汽水為〝荷蘭水〞(是否即泊來品之意?),這個

玻璃瓶是當時的汽水瓶。瓶右側有雙妹(口墨)/嘜字樣,G大神說當時

雙妹嘜有生產多種果味的〝菓子露〞。




13.畫展海報上印有雙妹嘜的多種產品,最為人所識的是那瓶斜放綠色的

花露水。

或許主辦機構純以介紹繪畫為出發點來搞這活動,但個人認為這批展品

的歷史背景在集體回憶上更有價值。然而,對這方面,展覽卻隻字不提。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美食乎?

究竟何謂美食?賣相美觀吸引,或應是色香味俱全?




01.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時代可算是該國國力的巔峰,而當時的建築也

突出與航海有關的事物如纜索及船錨等。這種風格稱為文路連奴式。

當中最富盛名在其首都里斯本附近杜馬地方有所修道院有扇窗戶,造工

非常精美。澳門外港碼頭附近有間酒店,其大堂也有這窗的仿製品。




02.某天,與家人來這裡晚餐。




03.這邊裝修非常有情調。




04.多款飲品任君選擇。




05.這些麵包造型優美,不過不知是否僅作裝飾之用?




06.對,這晚吃的是自助餐。




07.五花八門,外觀賣相很有吸引力。




08.色這關是值得讚的,但...就連最普通的西瓜及鳳梨也淡然無味,失敗。




09.現在本地的自助餐排得上號的都以有蝦、蟹及蠔等海鮮為號召。




10.可惜這些蠔就瘦得可憐,也可能因為不新鮮之故,大部分都乾巴巴的。




11.自己早已過了那種有能力大吃大喝的年齡,主要是家人喜愛自助餐

食物多樣化。然而,個人總懷著能尋到意外的驚喜。




12.可惜事與願違,全場較好的食物就只得這碟印度咖哩蟹。




13.每逢節日,中區的行人區定會張燈結綵。




14.每年民政部門都會豪花公帑掛彩燈,今年卻一反常態,只有少量

裝飾,而且這座城樓確有點...唉!




15.雖然裝飾較少,不過也不知是真節省或是...




16.公帑運用毫無監管,剛好庫房又水浸,官民互信程度日下,這就是

澳門的現象。




17.火樹銀花,閃爍熣燦,這是澳門美好的一面。




18.回到主題,試過在東京吃自助餐,費用與本地好一點的酒店收費

相若。然而,不是說外國月亮必定較圓。那邊吃的長腳蟹仍是可接受

的,但試過澳門的,簡直味同嚼蠟。估計原因是,同是冷藏食物,但

冰了一個月的跟冰了半個月的總有差別,更何況有可能冰了n個月!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同?不同!

近年來多以東北亞為旅遊目的地,見證著國人出國旅遊比率日增,一則瞭解到國人經濟已達一定水平,一則亦明白國家旅遊局所說的〝旅遊文明〞是甚麼一回事。這次花了接近12小時,飛了約8077公里,到地球的另一邊,目的地是南德的巴伐利亞邦。
因為旅程大多以步行方式進行,所以不能帶平常的主武器。因此,全程均以富記的兩台機負責拍攝,分別接上14mm定焦鏡及50-230mm變焦鏡。
或許文化不同,那邊人與鳥的關係與我這邊的完全不同,所以那邊的任何雀鳥都比較不怕人。因此,能以對焦不快的機器拍攝。



01.澳門的一種常見普鳥---麻雀,左側的為成鳥,右側的則是未成鳥。留意兩者的面頰均有黑色斑塊。



02.南德多個城市的舊城區都是遊客眾多的,依當地的習慣,這些地方的餐廳門前都擺放了枱椅,而且顧客很是喜歡坐在戶外進餐的。這時,一些喜親近人類的雀鳥就會來檢拾食物碎屑,當中包括了麻雀。



03.麻雀?不過德國麻雀的叫聲與澳門的是不同的,而且細看之下,總覺得有些不同。對了,牠們的面頰並沒有黑色斑塊。此外,部分如這張中的兩隻都有眉紋。原來這是家麻雀,左側的是雌鳥,右側的為未成鳥,兩者均有眉紋。



04.這隻是雄鳥。



05.雌鳥。



06.雌鳥羽色較淡。



07.雄鳥羽色則較深。



08.這邊不乏食物碎屑,所以這些食客數量也不少。



09.有看到餐廳顧客將麵包屑扔給麻雀。



10.雖無智慧,但家麻雀也知道這裡的人不會傷害牠們,所以就放心接近。



11.返國前數天氣溫驟降,平均只有3、4攝氏度,家麻雀也抖開羽毛御寒。據資料顯示,德國秋冬季對雀鳥來說算是艱苦時期,所以這時死亡率頗高。希望牠們能安然渡過。
家麻雀House Sparrow,學名Passer domesticus,分類為: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慢遊南德---美食之一

自己出差公幹的不算,在記憶中,歐遊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幾年前,從書上得知德國有幾條非常可觀的旅遊路線,當中以又〝浪漫之路〞最吸引我。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直只是紙上的計劃。年中終於決定參加旅行團,雖然清楚這種旅行形式不合自己要求,但為免一切麻煩也只好安然接受。怎知陰差陽錯,旅行社弄了低級錯誤,臨出發前三數個星期才發現弄錯了團號(部分目的地不同)。這事激發我要自力更生,上網搜集有關資料,接著訂飛機和火車票、部分景點的入場券,以及接近10個城市的酒店。
萬事俱備,浪漫之路,我來了...
這次旅程集中在德國的巴伐利亞邦,現在就以人的四大需求去說說這次經歷。



01.啤酒是德國人的至愛,自己不是酒徒,但入鄉隨俗,所以計下來也喝了差不多10次不同的啤酒。當中有黑啤、wheat beer(啤酒不是麥釀的嗎?)及帶果味的。照片中所有酒杯都有杯墊墊著,唯獨其中一塊杯墊卻是蓋著杯口的,其實那邊很多餐廳都分室外及室內部分,而室外又常種有植物,這時杯墊就起著防止落葉的功用。



02.跑了約20天,大概知道德人菜式不多,但香腸卻是五花八門的。一般來說,這種姆指粗的最常見。德國有多家號稱有百年歷史的食店,這家位於紐倫堡老市政廳對面的正是其中之一,店內燒烤手還是位東方女性。



03.說到有歷史的香腸店又怎能不提這家,12世紀初,雷根斯堡要建一條跨(約百米寬)多瑙河的石橋。當時有頭腦的人就在一邊的橋頭開了一家食店,為工人提供簡單的飲食---啤酒及烤香腸。今天,這間小綠屋已成為德國就古老的香腸店,賣的仍只是啤酒及烤香腸。由於這間小屋就是個大燒烤房,而旁邊建築物內似是餐廳的擴建部分,但絡繹不絕來光顧的食客亦不介意仿效幾百年前的建橋工人,在小綠屋前坐或站著來品嚐這裡的美食。



04.上碟的香腸雖都是皮脆肉嫰,但又以木炭明火燒烤的最好吃。雖然同是老店,但雷根斯堡這家的香腸就比上面紐倫堡那家的好,無論賣相或食味都大勝,特別伴以這種其貌不揚味道有點似芥末的醬料就更...
我得坦白說,這裡的烤香腸是20多天來吃過最好吃的德國香腸。



05.到達羅滕堡酒店時已過了午餐時間,所以就在酒店附設的餐廳午飯。這種用煎的香腸總不及炭火燒烤的好吃,德菜多以這種不知名的腌菜伴碟。



06.資料有推介這湯,剛好遇上,所以點了嚐嚐。湯中有個網球大小的肉球,材料是攪碎的豬肝。



07.經常聽到〝鹹豬手〞,漸漸就與德國豬肘子混在一起。其實德國的豬肘子,不論燒或煮的都不鹹。留意豬肘旁黃色的球狀物,英文菜牌說是薯球,但...(另文再說)



08.左側的是德國的另一款菜式,很類似中菜的餃子。右側的就是上述的腌菜,有點似高麗菜,味道不太酸,佐肉類最配。



09.兩種豬肘子都不鹹,所以要為德國豬肘這菜式辯護,它其實與〝鹹豬手〞是毫無關連的。左上角深紅色的是吃農家烤鴨的伴碟菜,煮得爛爛的,味道有點甜,估計材料是一種形如草莓紅色像蘿蔔的植物。
不是不想談談衣這方面,一來自己一個大男人,二來對此又毫無認識。不過,在南德逛了一圈後,覺得日耳曼人真是得天獨厚,金髮碧眼(其實有點淺灰),可說滿街都是帥哥美女。或許,這就是德國人衣著打扮頗為樸素的本錢。儘管在慕尼黑這種大城市,幾乎難以見到穿高跟鞋化大濃妝拿名牌包的女士。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慢遊南德---美食之二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對於主要依賴人肉運輸---雙腿的自悠行旅人,早餐更為重要。



01.在網上訂酒店非常方便,很多相關細節都一目瞭然,如房價是否包括早餐。紐倫堡這家酒店地點適中,早餐〝券〞卻與別不同地用了膠角子,顏色及上面的文字上德下英代表可用餐的是哪天。用餐時客人自行投幣入一個闊口瓶,但又無工作人員監督。這裡要讚讚德人的自律,因為除了乘火車時有3次被查票外,我們乘搭所有公交都是沒有稽查員的,不過德人仍是自覺地用車站的自助售票機買票的。



02.雷根斯堡的漢沙酒店離車站稍遠,約要走15分鐘,但多方面都能令遠來的住客滿意,當中最令我們難忘的是那裡的早餐。早說過那邊的粗肉腸款式超多,而且芝士也有不少選擇。



03.其他酒店的早餐食物都是大同小異,只是對比上面那家的,品種就少了。特別是羅滕堡的酒店根本就是兩三間既古老又傳統的屋子,主要的服務員看似是一個家庭的成員。按他們自己的說法〝我們是間小酒店〞,為客人提供住宿之外,也努力供應早午晚三餐。



04.上文提過德國人的食物款式簡單,他們早午餐都喜歡吃這種叫Brezel的麵包。這種食物有多種大小,一般味道帶鹹。



05.這次乘搭的航班是漢莎的,所以機上的小食也是角子大小的Brezel(有譯做德國結)。當然,除了這種〝蝴蝶〞形的麵包之外,德人還會吃夾一些肉類的〝三文治〞當午餐。



05.經歷近年高物價的調教,最近幾次的旅行已不像從前般,覺得在地物價的高昂。除了覺得個別物品,像在市集見到比拳頭還大的石榴,所以便特意花了4歐元喝了杯石榴汁之外,一般物品都不是超貴的。
德國的生果真是新鮮,而且品種繁多。不過小心那邊規定是〝眼看手勿動〞的,只可隔空將目標指給果販看。有見到果攤上擺著用中文書寫的〝規定〞,不知是否...



06.個人喜歡在旅程中感受一下在地的生活實況,最容易的就是物價。那只要走進那邊普通人都光顧的超市逛逛,看看一些自己城市也有售賣物品的售價。再折算一下,總能得出一點看法。澳門超市一罐可口可樂約售3.6港元,而德國的罐裝汽水較澳門的高且直徑較幼,大概容量是相若的,那邊的售價一罐為0.49歐元。一瓶習慣買的酸小黃瓜,澳門賣23.7港元,德國則為1.69歐元。此外,德國很多公眾場所都有很貼心的免費服務,就是在入口處設有儲物櫃。使用辦法就跟這超市門外的手推車一樣,將一個1歐元硬幣放入凹槽推入,即可鬆開(關門及取鎖匙)。當使用完畢〝泊車〞時,只需將那根小鍊插回,硬幣就會自動吐出。儲物櫃的話,只需用鑰匙開鎖,門後亦會吐出硬幣。



07.維以茨堡剛好在巴伐利亞邦的法蘭根酒區,火車一到站就見站的一邊山坡全是葡萄田。雖然我們不是酒徒,但也買了一小瓶香檳,佐以在市集買來的家製芝士蛋糕,好享受。喝咖啡也是瞭解物價的一個方法,坐在維以茨堡舊城區廣場邊咖啡店的室外枱椅,面對紅白相間的聖母禮拜堂,喝一杯拿鐵要1.95歐。在澳門世遺景點數百米外(根本看不到甚麼)的咖啡屋,喝同樣的咖啡要22港元。由於造塑膠瓶及鋁罐是高污染行業,德國為更能達到環保目的,所以購買膠瓶裝及罐裝飲品要多付0.25歐(按瓶費)。稍後另文介紹取回接瓶費。



08.慕尼黑中央火車站旁有家餐廳,店主是維族人。因為鄰近酒店,在嚐多了德式食物後,也吃了頓〝中餐〞吧。



09.相對下,香港機場及港澳碼頭食店的食物就既貴且乏味了。要特別一提,德國的消費稅是超高的19%,所以若以上述的汽水來說,去掉稅金外(因為澳門並無消費稅規定),一罐汽水其實是0.44歐,一杯拿鐵為1.58歐。亦因此,一些懂計算的人會到德國慕尼黑等地買德製的R字頭貴族行李箱。粗略計算過,慕尼黑的售價比香港機場所謂的免稅店便宜了約1/3,而且在離境時還可返還19%稅金。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慢遊南德---途中鳥攝之巧遇骨頂雞

鳥攝多年的體驗,令我瞭解到國人對雀鳥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在地雀鳥的數量及種類。特別在澳門這個蚊型城市,很多雀鳥都只能活在資料上,就連目睹的機會也未有,更遑論拍得照片。因此,計劃這次慢遊時,已憧憬著在那邊能一新耳目,結果是不負所望的。尤其見到那邊雀鳥更能放心地覓食,這令我清楚到人對鳥的態度確是關鍵所在。雖然想有所收獲,但人在旅途又怎能帶著3、4K重的主武器?幸好那邊的雀鳥都較澳門的安定,才得以用富記的X-M1接50-230mm來慢拍。



01.慕尼黑市郊的寧芬堡是座漂亮的宮殿,宮前有個頗大的湖。剛下電車,即見有人在一條橋上掉麵包,原來連接湖的引水道上有不少水鳥。經驗告訴我盡快取出一直收在包中接了〝長鏡〞的X-M1,呵呵,甚麼綠頭鴨也不理了,因為見到了久聞其名而不見其影的...
相不到淺淺的引水道中的魚全都長達一米,而且均不慌不忙地在游戈,若放在內地就...



02.本地鳥友俗稱骨頂雞為白骨頂,因為牠頭頂那塊額甲像頂白色的帽子。資料說牠以水草為食,但德國的草地超好,所以牠就像割草機似的在吃草。



03.由於現場是個著名景點,所以旅客絡繹不絕,當中又不乏有帶〝禮物〞來,而骨頂雞就隨著疣鼻天鵝、幾種雁及紅嘴鷗上到岸來迎賓。估計骨頂雞可能是雜食的。



04.驟看骨頂雞跟澳門常見的黑水雞相若,除了白色的額甲外,前者也沒有無翼緣至尾部的白色邊紋。此外,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在腳部。



05.黑水雞的趾間無蹼,而骨頂雞的則長著瓣蹼。



06.德國有水的地方,包括溪河或水池湖等地,都會可能有鷗鳥的蹤影。



07.自覺難以識別鷗鳥,所以還是請資深鳥友代勞,原來是些不同成長階段的紅嘴鷗。



08.近年在澳門頗難見到鷗鳥,加上牠們在不同成長階段外觀特徵有很大差異,所以若不求救的話,要識別真是難難難。



09.骨頂雞Eurasian Coot,學名Fulica atra,分類為:鶴形目>秧雞科>骨頂雞屬;紅嘴鷗Black-headed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分類為:鷸鴴目>鷗科>鷗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慢遊南德---美食之三

很多旅遊資料都說,到德國一定要嚐嚐街頭的小吃,所以一直都非常期待,不過實際與想像都是有差距的。



01.羅滕堡很有人氣的甜點---雪球。



02.這店的師傅很大方地讓我們拍攝他在製作雪球,所以最後就光顧了這家。



03.做法是將麵糊壓成一塊,用刀具割成並排的長條,放入特製的模具再用油炸,之後撒些糖霜即成。雪球有多種味道,並會裝入精緻的禮物盒內,不過個人覺得還是粵式的〝沙翁〞好吃。右下的是在市集買來的家庭製的芝士蛋糕,雖然一小塊要價5歐元,但軟滑程度是我從未吃過的,好!



03.海德堡舊城區找到這位印籍人士賣的很像可麗餅的食物,我們點的是內有芝士粒的,鹹鹹香香,適時解決了肚皮的問題。



04.走了7、8個大小城市,發覺這種應是中東的食物在德國很受歡迎,工作人員從這種圓形肉柱削下肉塊加入蔬菜,再用大塊薄餅包著。若無記錯,名字叫做Doner。逛維以茨堡的一個中午過了飯點,幸好找到一家(不是照片中的),還喝了遊德國唯一的瓶裝啤酒。



05.說過德國菜式無甚變化,而且味道...個人還是喜歡吃香腸麵包。一般來說,香腸有深淺兩種顏色,原來餡料可分豬牛雞的,大概有粗幼兩種大小。



06.首次歐遊已是十多廿年前的事,記憶中曾在新天鵝堡山路上嚐了第一條德國香腸。這次故地重遊,再次令味蕾回憶那種味道。其實無他,逛了整個上午,吃點甚麼都能精神一振。不過那邊部分食店會用一個褐色其貌不揚味道有點像芥末的醬料,配香腸真是超搭的。



07.每到週六日,舊城區的廣場除了固定的攤檔外,很多商販都會加入做生意,賣的大都是食物。有的還頗專業的開著特製的車子,簡直就是家流動的小商店。



08.像這樣的車子多是賣芝士、腌肉及香腸。



09.在那邊見(包括聽)到山雀的機會比麻雀多,那邊的叫藍山雀。說到藍山雀,其實並非如想像的,以為德國藍山雀應超多。德國秋冬季非常寒苦,原來可生長到一週歲的藍山雀數量不多,所以超市都會售賣餵食器及鳥糧,看來德國人頗習慣餵養藍山雀。然而,也有人說這樣藍山雀會愈來愈失去自立能力,究竟孰是孰非?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