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自從富士經典底片模擬推出之後
一直很想做個比對 看看真實負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差異會是如何
以下是比對的說明

真實負片:
使用富士Superia X-Tra400 與 C200 這兩款底片
底片機Minolta SRT101 鏡頭Minolta MD Rokkor-X 50mm F1.4
底片掃描機Noritsu HS-1800

經典負片模擬:
富士X-T30 鏡頭XF35mm F2.0 (等效焦段與底片機50mm差不多)
機身使用Provia模擬拍RAW檔 匯入Capture One Express套用經典負片模擬 (之後只更動曝光度調到跟底片曝光度差不多)

裝片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比對圖開始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以上是擷取部分的比對圖 還有不少比對圖就自己留著了
稍微調整一下白平衡 可以讓相似度提升一點
如果要非常像可能就要細調了...不過 那就直接拿底片出來拍就好啦!!!

以下是加上調整白平衡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這張除了調白平衡 也加上顆粒
實拍”真實底片“與”經典負片模擬“的比對圖

不知道有沒有版友也很好奇做了交叉比對呢?
一起來分享吧!

p.s. 經版友提醒 底片成像的環節各有影響
因此我貼的比對照是基於我送沖掃的店家出品顏色去做比較
每家店的設備設定會因為差異而出品有所不同
本篇比對圖僅供參考而已喔!
2020-05-30 21:4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底片 比對圖
QBsmite wrote:
自從富士經典底片模擬(恕刪)


數位完勝
底片必敗
呵呵!要比對之前,請問有沒有對傳統底片的沖片來進行了解呢?這會導致結果差很大喔!
就像傳統底片的正片與負片在同一條件同一相機拍攝同一個物件得到的答案視覺度不一樣喔!
正片的色彩一定會較濃厚,所以都沖成照片時,照片的顏色比會比較不自然的艷. 因為他的用途是給投影機用,所以真正投影出來時色彩就會變淡.
同樣的問題, 數位攝影影經很成熟了,也就是說整個流程的變數相對是較少的,但不同家的產品拍出來也不一樣,同一個檔案用不同家的列印機印出來的顏色也有所差異
而傳統底片由一開始到最後全是化學處理過程(鹵化銀底片感光 > 底片沖洗 >照片的沖洗) 都還要人工去處理調教,藥水沖洗時間控制, 像只在感光時光圈大小,曝光時間控制,顯影時間...連藥水品牌都會有影響

因此說數位和傳統底片相比...我個人覺得似乎沒有可比性,或是說可玩性.
procomm1722 wrote:
呵呵!要比對之前,請(恕刪)


感謝P大經驗提供!
一語點破

哈 數位跟類比真的沒辦法在相同平台比
每個環節條件都會影響成像
之前也是好奇心 同一捲底片給A家用富士掃跟B家諾瑞士掃的顏色就明顯差距 何況同品牌掃描機也有設定上差異的問題
(除了相機 我還蠻愛看國外評測影片比較真空管音箱與現在數位模擬老年代音箱的盲測 也挺有趣的)

出自好奇富士模擬自家底片的感覺會是如何因此做粗淺的對比
雖然底片沖掃過程中很多變因都會影響 但.. 至少是可以知道富士模擬與我現在沖掃的店家相片差異是如何



順便問一下P大
負片用手工放相跟底掃後洗成相片的感覺是否也會有明顯差距呢?
目前居住地不知道還有沒有手工放相的店 也是挺好奇的
想請問像1990年代那時候的照片都是用放大機放相的嗎? 底掃大概是什麼年代開始的
總覺得現在底掃再洗出來的照片跟小時候父母幫我們童年照相的味道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
剛好有用富士翻拍過傳統放相的照片
其實負片機沖出來也是機洗,變數不大
我是用mennon灰卡白平衡測光直出jpg
唯一明顯不同就是以前底片拍照都失焦
QBsmite wrote:
感謝P大經驗提供!一(恕刪)


底掃的調整過程其實就是種數位暗房,和Lightroom、Capture one等常見之數位暗房軟體相差不大,所以若是用底掃的檔案去輸出,會不會和傳統放相的結果有差異呢?

答案是肯定有差異,當然可以透過各種調整讓兩者結果近似,但需要精確去控制才有可能達成,這必須先對數位輸出和傳統放相的過程有了解。
內容太多我不贅述,簡略地說:
(一)傳統放相是先透過放大機在相紙上曝光底片,這步驟的變因有底片本身沖洗成果、放大機色彩參數、曝光秒數、相紙紙質等。
(二)曝光完成後要浸泡藥水,這步驟的變因有藥水的種類、濃度、浸泡時間等。

光是以上粗略地說明就有一堆變因,這樣會和底掃檔案的輸出完全一樣嗎?
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就不討論底掃的變因和數位輸出的變因啦~

至於現在還有沒有傳統放相,答案是有的,有些工作室專門提供,彩色或黑白都有。
我個人則是自己在暗房泡藥水、裁相紙慢慢放啦(笑)
15公分,是呼吸的空間。 保持著與人、與世界的距離,從照片裡找到自己的痕跡,找到與世界共生的證明。
你可能再把那捲底片拿給不同掃描機試試可能結果又會更多
我實驗到後來拍正片來對比最實際,至少差異會很小,負片真的要比,需要管控的環節太多了XDD

延伸閱讀:
胶片扫描仪怎么选择?富士SP3000比哈苏X5差很多吗?

不過樓主的對比,較意外的是-4的偏洋紅看起來在套用風格檔時也會影響
我以為會像LR套VSCO那樣偏綠
手工放相..每一個師傅店家出來都不一樣..最大就只能顏色很相近..
機器放有可以到20*30..同一家機器藥水都設定原始設定值才能大概相似..
但是現在底片沖的時候就偏離原廠設定了..所以面也沒意義了..
其他就全部都不用比了...
數位的每一個人調出來也不一樣..
何況是底片放相...
超過50歲的人..有從事過攝影放相的應該都會知道..
這些很難這樣去比較..其實只是好玩的討論而已...好奇..也是一種復古玩味..
光一個白平衡就有得細細玩味了...
感謝C大文章提供!

B大 感謝啊 我是沒有背後相關處理經驗 只能從網路上資訊或是店家詢問一些以前他們的做法來補充傳統知識

A大 有誒! 之前好奇富士跟諾瑞士的差異 雖然網路上也不少比對照片 我也是拿一捲實際給兩家不同系統掃 結果大不同 到是還沒有拍正片的經驗 實在很好奇傳說中用燈箱看正片那種飽滿立體感是什麼感覺

K大 嘿啊 就真的是好奇店家沖掃的底片檔跟數位相機模擬的差異性會是如何 年紀太輕 沒深刻體會到手工放相的年代啊 只能從些許的網路資訊或店家詢問得知
QBsmite wrote:
自從富士經典底片模擬(恕刪)

銀鹽是底片感光層的化學成分統稱,
那種沖洗出來略顯粗糙、邊緣模糊的影像,
即使是現今科技還無法完全模仿!

許多老派攝影人就是喜歡底片那種原始的溫度跟真實感...
不過底片也不是什麼神話,
底片的變數很大,同一捲底片交給不同的掃描器或軟體
所謂的"底片風格"已經是那台掃描器+執行掃描的人在決定!
如果遇到不用心的或那種"稀釋沖洗液"來低價攬客的店家
掃出來的東西簡直就是慘不忍睹,連十年前數位拍的都不如,
我就試過那種沖一卷50元的店家,我的媽啊,沒法看的!
層次盡失,色彩失真,顆粒粗大,簡直浪費我幸苦拍攝的捲...

猜猜看那張是底片,那張是香水機拍的?




香水機(中間)
生死只是件閒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