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01版上發文,介面和排版都還不是很熟悉,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大家好,我是Zack,一位在台南讀書的大學生、興趣是攝影XD
想要把春假時在香港所見識的點滴與大家分享,因而催生了這篇很長很長的文章
那麼,我們開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次:
1. 前言
2. 行前準備與目標
3. 交通
4. 尖沙嘴
5. 九龍市區各處
6. 香港島北部
7. 南丫島
9. 結論
10. 後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前言
一股衝動、一種憧憬。
在衝動決定行程後,常常被問到為甚麼會選擇香港、而不是其他熱點比如日本韓國等,而選擇其實距離並不遠的香港。
確實,以春假旅遊而言,香港不是最優秀的選擇。高度都市化、壅塞的交通、其實也沒有便宜到哪去的旅費、同樣偏高的物價、較為稀少的景點。
但若要我回頭再選一次,我可能仍然會選擇香港。這趟旅程帶給我的遠不只是一張張的照片。它讓我看到了華人都市高度發展的極端例子、見識到作為一個彈丸之地,這座城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景致。
更重要的是,這次旅程的其中一名夥伴LU,是屬於完全不同領域的山岳風景+空拍愛好者。在相同的旅途、相同的景色下,有著各自的詮釋方式、以及截然不同的視野。(文中如果沒有標註拍攝者的話就是我拍的)
跟隨著我和LU的視野,一窺這四天三夜的香港。

▲維多利亞港
2. 行前準備與目標
作為一場以拍攝為主軸的旅程,自然將拍攝器材作為行李攜帶的主軸。我的器材為富士的X-T20搭配35.50,以及GR一代;而威聿使用的則為A7R加上24-70 f/2.8變焦以及135定焦、空拍機。兩人的裝備截然不同,這讓每一次的取景都變得相當有趣,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對方會以什麼樣的角度詮釋同一片風景,而威聿所使用的空拍機更是讓視野無限的延伸。


而這趟旅程,我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則是:添購鏡頭!! 藉由price.hk 網站的查詢,下定決心要在香港買較便宜的超廣角鏡頭,原本的如意算盤是在到香港的第一天晚上入手,在之後的拍攝行程中直接投入實戰,但意外地在最後一天才找到真正滿意的價格,因此鏡頭就變成像伴手禮一樣帶回了台灣…不過缺乏了廣角,沒辦法將風景完整地納入景框中,有時候反而是更有趣的一件事,也是給自己的一大挑戰。
3. 交通
香港一般的交通大多不離港鐵(地鐵)、公車、叮叮車、渡船與計程車(沒搭)等,其中有種境外旅客專用的八達通可以無限次搭乘地鐵站,因此絕大部分的旅程都仰賴大眾運輸工具與雙腳實現、行程也圍繞著地鐵站向外擴張。

▲地鐵站 by LU

▲機場快捷 by Zack

▲紅色計程車(的士) by Zack
4. 尖沙嘴
這次行程的下榻地為尖沙嘴站,其實當初只是因為這裡的旅館價格最低、離地鐵站又很近才選擇的。作為九龍與香港島的交界處,尖沙嘴站意外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好起點,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可靠的棲身之所。
初次抵達尖沙嘴那時也是個令人驚豔的一刻,可能比台北西門町還要壅擠的人潮、催油門沒有極限的公車,以及格局氣派的各種高樓大廈。佇立於馬路旁往四周環視,是個非常新奇的體驗,招牌同樣是中文字,但翻譯邏輯相當特殊,字的下方都有著英文註解,有時反而看英文比較能理解地名到底是什麼意思。與在北京或台灣時又是不一樣的體驗,見識到了同樣使用中文的三種群體,各自迥異的發展模式。

而第一天晚上的重頭戲,即是號稱香港三大夜景的維多利亞港-幻彩詠香江音樂燈光秀。在那邊也發現在香港,拿腳架卡位的情況似乎比較少見,在我們左右數公尺間,全部的人都是拿著手機在拍的,也讓我們架起腳架稍顯尷尬,不過該架起來的還是得架,維港的拍攝行程在幻彩詠香江的音樂,以及似乎沒有想像中這麼氣派、但仍舊美麗的燈光秀下落幕。

▲by LU

▲by Zack
5. 九龍市區各處
除了尖沙嘴外,在旅程四天中,幾乎每一天都會去光顧旺角站,除了是美食、紀念品的集散地外,也是許多知名攝影器材店的大本營,同時夜景也是相當精彩。
再往北搭乘地鐵分別會到達深水邨、黃大仙廟以及彩虹邨。
到深水邨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尋求記憶中的一般香港市井,深水邨並沒有特別精彩的美景、或是熱門的打卡景點或店家,但我覺得這裡忠實的呈現出尋常百姓的香港應該有的樣態,那裏的巷弄與店家都還滿喜歡的。

▲by LU

▲by Zack
黃大仙廟則是聽說當地很靈驗的一間道教宮廟,置身於高樓大廈間相當具衝突感,但可惜並無深入探訪。

彩虹邨是這幾年在社群平台上火熱的打卡聖地,由於其規則且色彩多元的集合式住宅作為背景,以及顏色鮮艷、置身於水泥叢林中央的籃球場,讓這邊變為了怎麼拍怎麼好看的拍照打卡熱點。不過我自己反而不太拍這種的…在尋求各種迥異的角度上遲疑良久,最後還是妥協,自己穿上學士服拍起了網美照XD。

▲by LU

▲by LU
雖然不及香港島繁華,九龍地區也是相當的好逛好玩,並且更加接近我對於香港舊城應該有的印象。
6. 香港島北部
以中環為中心,香港市區沿著地鐵往東西向擴散。這裡是香港的金融中心,無數高聳華美的建築矗立著、各處皆有設立大型購物商場,商品琳瑯滿目,來往的人潮也是形形色色,大概是觀光客及上層階級的最愛吧。
第一次感受到身處於都市叢林中的壓迫感,大概是兩年前在台中美術館前,環顧四面皆為美輪美奐的大樓群,但當時總覺得這些建築群有點太過突兀,不像是逐漸發展的感覺,而試圖站的矗立在眼前的不協調感;而香港的都市叢林是天生的、彈丸之地要容下稠密人口的妥協解,就是不停地拔高居住的環境,貪婪的想將每一塊天空據為己有。

▲by LU

▲by Zack
「香港不像台灣,這裡沒有地震,很少颱風,人口不可思議的稠密,土地又是這麼的有限,唯一的活路大概就是與天空爭地吧。」
彷彿能感受到這個強烈的意志般,這個都市本身就在狹窄的寸土間呼喊著、生存著、繁榮著。站在太平山的觀景台上,這種感覺愈加強烈。

▲by LU

▲by Zack
而這種強烈的意念也體現在人身上。除了觀光客以外,行人都以比台北更高的腳速趕路著,地鐵的時速也快上了不少,倘若不斷不斷地奔跑著追求什麼;市區的每一個紅綠燈都裝上刺耳的蜂鳴聲,無時無刻催促著人們往前鄒;叮叮車在這裡看似突兀的設置,其較慢的行駛速度完全比不上狂飆的公車、的士與地鐵。但對於還不能適應這種生活規律的觀光客來說反而是種救贖。甚至可以說,叮叮車是我認為最適合遊覽香港島的交通工具。無需自行開車,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緩緩行走,看到感興趣的點就可以下站遊覽,相對於其他只能點對點遊覽的模式,叮叮車真的緩慢許多,但也真實了許多。

7. 南丫島
到了香港就離不開人擠人跟都市喧囂嗎? 我們第三天安排的南丫島行程讓我顛覆了這個印象。
就像從台灣搭船到小琉球之類的離島旅行,往南丫島的渡船由中環啟航,而不誇張,這艘船就像是畫上都市化的休止線般,將我們帶往了一個完全不「香港」的地方,比台灣小琉球的差異感還要大。

▲by LU

▲by Zack
缺少了繁忙的行人、島上最高聳的建築是火力發電廠的煙囪、真正的叢林,除了食物以及我們仍然可以使用的港幣外,完全無法想像這是同一個國度。日光浴、戲水、烤肉、散步、享受美食。這個倘若與世隔絕的小島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而我想,他的節奏正是為了享受休閒時光而訂立的。

8. 結論
最近偶然讀到色彩心理學,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片風景,每個人所感受到的色覺可能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同樣稱一個物體為正紅色,色弱者仍然可以將其描述為紅色,但所看到的就不是相同的畫面,對他們來說的正紅色可能帶著些微暗紅)。加上每個人看同一片風景時的視覺焦點不同,可以說從「看到」的過程,映入每個人眼簾的就已經是不同的畫面。
而從感覺進入知覺的過程中,又牽涉到了每個人的經驗、情緒、以及觀點等;接著,我們拿起相機,透過我們腦內的濾鏡擷取我們想要的畫面、並操縱畫面將我們所欲求的那個畫面拍下來。

然而這尚未結束,當下拍出的照片在經過或多或少的後期處理後,能夠有更好的呈現效果。依據自己的想法將其修改到心目中最適切的畫面。
因此,相同的一趟旅程,在我們相機內的畫面會彼此重疊嗎? 我相信必然為否定的,而這正是跟一群攝影愛好者出遊的樂趣。

▲桃園國際機場
9. 後記
當然,我們畢竟只是觀光客,僅能從有限的時間「窺視」這座美麗繁忙的城市,有太多我們來不及去欣賞的風景,有太多我們忽略的故事。太少的時間、太多的遺憾。
但我相信這個遺憾也是非常美妙的,每一次的取捨,讓我們釐清自己真正想追尋的事物;每一次的後悔,都烙印在我們腦海中,讓我們了解能夠擁有是如此的美好。

▲太平山夕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如果想要更了解我跟LU,或是批評交流或指教,也歡迎加我們的Instagram~
Zack:@zeal.lot (主要是人像)
LU:@billlushana (山岳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