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老掉牙問題!拿來炒炒!Canon和Nikon誰會忍不住的將機身防手震上身!!

最近看到O記連續推新機!!E30-E620
其某些功能性也逐漸達到我想要的(我原本第一台單眼是要購入O家)
S家3C支持者眾身邊朋友不少玩雙系統的也都入手
這兩家都是提供機身防手震

上網也爬了文-踢西斯大大
Q & A: 為何沒有機身防手振?canon的官方答案~~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4&t=202233&p=1

小弟才摸單眼2年
總是覺得防手震對我們這手殘的人又不想帶腳架(因為有些狀況根本不可能架腳架)
有防手震就是非常的方便!!
近年單眼銷售成績不惡~發現很多朋友都入手單眼相機
為的就是追求更清晰更完美更漂亮更寫實更美麗更藝術更詩意....等等的畫面來加以留存!
當然便利性的設計也越來越臻消費需求

今日真的是渴望CANON來個防手震機身
雖然CANON出了一些iS鏡頭
但就是沒有F1.8 或是 F1.4(雖然光圈大我還是會手震阿)
一隻17-55F2.8IS就快3萬!真的是不太親民(我錢賺的少最近又要增加奶粉的消費)

各廠商都有商業考量!
想想防手震鏡頭+防手震機身+較好的高iSO=CANON多好阿

2009-02-26 8:57 發佈
156alfa156 wrote:
最近看到O記連續推新...(恕刪)

機身防手震加鏡頭防手震這種組合在o家就可以實現了,香港那方面的測試,用o社的機身裝上徠卡的防手震鏡頭,連原本不因該發生手震的快門速度也會變的糊掉了,

另外nc兩社他們不是做不出來機身防手震,而是可以賺你十次錢,他們不會只賺你一次,等他們掉到老三老四時才有可能吧,
專門路過 [img]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08/2267155222_fb9c3bbc84_m.jpghttp:
小弟認為~~這幾乎是沒啥可能的事~
我不是想當CEO~只是單純覺得~以這兩家的鏡頭群來看~多了IS/VR最少都可以多貴一萬以上~
這麼好康的事情~~換成是小弟我也不會放棄的
唯一的變因應該不在OM~而在SONY~
如果SONY突飛猛進~市佔可以直接對打CN兩家~那就有可能了~
只是目前來看~仍需努力啊
PS:小弟沒說SONY不好~只是在市場上CN是主流這是事實
iamina wrote:
機身防手震加鏡頭防手...(恕刪)


是阿
我想也是很難
N C都是坐一望二坐二望一的位階!!這技術要下放的機率實在是太低

但我沒記錯的話
防手震 有分防 上下震 和 左右震
當然未來真的有這樣的防震機制存在
N,C可以將參數放入機身中去控制有防震的鏡頭嚕
例如機身防左右 鏡頭防上下!!或是接一但接上防震鏡頭機身就無法開啟防震裝置----諸如此類的啦!!

要C N賣的比O S 差太難了!!
超高ISO低雜訊,比機身防手振有用...


CN出的新鏡也不少是有IS/VR,甚至把長鏡頭改版成防手振

如果CN推出機身防手振...那小白就要從深不見底的冷宮變成大熱門了


與其選擇機身防手振,我倒比較希望出台便宜/較低畫素/超高ISO純淨的便宜135數位機

對於機身防手振有喜好的還是去挑選O/S家的機器,CN要出應該還早...
20D, 1VHS, 3, 5D, 17-55, 16-35II, 85L, 35L, 小白IS, V125/2.5Macro, 550, 580
一天到晚聽人在那邊說手殘@@

你是不會算安全快門嗎??

F1.4 F1.8 基本上應該是定焦鏡

這種焦段都算短了(200 1.8那隻和少數幾隻長焦不算的話..)

一般都是等效24~50左右的~在室內用

再高ISO下去~~沒到安全快門也沒辦法了

你要裝防手震還會多一塊鏡片~多少會影響畫質

光學技術是有極限的..

N C如果出防手震機身~那些有IS VR的鏡頭也不用賣了~~~


單純直覺...

應該不會吧,光要把VR/IS的鏡頭去配機身上CCD的防手震,兩者之間的配合橋接我覺得就可以搞一段時間了(單純用猜測的)

只是真的震成那樣,我不認為防手震機身+防手震鏡頭就能因為降個4~6級會有所用處~不行還是像腳架吧,或打閃拉ISO,還比較實際
機車宅~阿豪 wrote:
一天到晚聽人在那邊說...(恕刪)

唉悠
麥生氣
只是直覺的認為!!單眼機越來越消費型態化
就會覺得說某些可以用的東西會上身
轉盤上也是有手動模式 自動模式 光圈先決 快門先決 程式 室內 運動....
錄影都可上了!!為何?就是一種方便性
小弟很單純的想

數位化單眼越來越熱銷就是挾著一種方便性的產品

底片不用一直花錢
看片不用一直花錢
修片不用一直花錢
出照片要花錢外
其餘的電腦和記憶卡搞定
很方便

以前單眼摸一下就冰很久 快10年
數位化後我就很喜歡帶著出門
因為方便

當然商業考量很多
理論上N與C若是放入這功能那不就市場通吃
當然不是
各場有各場的特性
只是我想說方便啦




個人倒是相當期待SONY的研發能力
自A900起已逐漸證明Minolta的技術融合已逐漸進行
加上Zeiss鏡頭的加持 (ZE給Canon用不能AF)

小弟30年前用Minolta SLR
因此一種奇怪的感情促使我在心中始終留一塊空間等她

http://www.flickr.com/photos/30804995@N06/
機身防手振技術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Sony A900 當初要讓那塊FF感光元件搖也是費了很大心力
我覺得NIKON Canon要做機身防手振的機率不高
頂多就是鏡頭防手振的價格在繼續降低
之前高價鏡頭才有IS VR系統
但是現在連18-55 Kit都有VR IS了
表示鏡頭防手振並不是高貴的系統
一切只是在於廠商的策略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