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on EOS R5 在 2020 當年絕對稱得上是劃世代的攝影產品,畢竟掛上「5」才稱得上是 EOS 5 系列也就是 EOS 5D Mark IV 單反的正宗接班人,而這系列在過去也一直是職業用戶及資深玩家的首選,兼顧高畫素、連拍、操控與可靠性,稱得上是機皇以外的不二人選。吉姆自己也是從 5D Mark III 升級到 R5 的職業用戶,這幾年下來 R5 帶給我的信賴感是無價的,即便我經常搭配使用的都是 EF 時代老鏡頭,但還是足以勝任我的拍攝內容,且這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近期有在考慮要不要再把 EF 50mm f/1.2L USM 給收回來。
Canon EOS R5 所帶來的巨大成功,更讓大家對 R5 Mark II 充滿期待,但我必須強調光看帳面資料並不容易瞭解 R5 Mark II 的強大,畢竟光是 45MP 這數字就可能會被誤會,但其實 R5 Mark II 的影像核心是徹頭徹尾的大升級,不僅搭載的是全新開發背照式堆疊 CMOS,更配備全新開發的 Accelerated Capture 來加速捕捉系統及深度學習技術,連拍性能不僅提升到 30fps,目標追蹤能力更有突破性的提升,儼然就是一台小 R3,這也是吉姆實測後最直觀的心得。

Canon EOS R5 可錄製 8K 60p RAW、8K 30p DCI、4K 120p DCI 影片,其實這些規格都算在意料之中,就連 8K 30p DCI 都支援預錄影(最長 5 秒),但讓我訝異的是它所具備的邊拍邊錄功能,在錄製 1080p 30fps 的條件下還能同步拍攝 3320 萬畫素的靜態影像,最高 7.5fps。緊接著我們就從 R5 Mark II 與 R5 的外觀開始看起!
⏭ 外觀概論|R5M2 vs. R5
- 左R5M2|右R5

- 機頂

- 機背

- 左側

- 傳輸埠

- 右側

- 傳輸埠

- 機底

- R5M2手持

- R5手持

⏭ R5M2 外觀及特色介紹

R5 Mark II 身為 EOS 5 系列的正宗接班人,機身質感、握感與操控性自然有相對應的水準,以鎂合金機身材質打造兼顧強度與散熱性,這次在三腳架螺絲孔採用高剛性的鋅壓鑄件,藉此強化三腳架螺絲孔都為區域的強度。
R5 Mark II 採用防塵防滴結構,其耐候能力對身為 R5 / 5D3 資深用戶的我來說絕對值得信賴,但還是要記得搭配對應的鏡頭;其體積為 138.5 x 101.2 x 93.5(mm),淨重 656 公克加上電池與 CFexpress 記憶卡的重量為 746 公克。

R5 Mark II 搭載全新開發的全片幅背照式堆疊 CMOS 感光元件,有效畫素來到 4500 萬與前代持平,當然我跟你都一樣希望畫素越高越好,但高畫素勢必會拖累機身性能,想想當年的 5DsR(50MP)與目前 Sony A7R5(61MP)就知道了;R5 Mark II 可是支援 30fps(RAW+JPG)全畫素的機種,而且在高速電子快門下的果凍效應抑制能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稍後看實測你就能明白。
配備全新開發的 Accelerated Capture 來加速捕捉系統及深度學習技術,所帶來的相機內放大和神經網路降噪能力也相當實用,能將影像畫素透過「機身」直接從 45MP 直接躍升至 179MP。官方這次也有特別強調 R5 Mark II 對於膚色、天空、綠色植物的白平衡精準度有所提升,但我並沒有特別體會到就是了。
- 機頂螢幕

- 快門/轉盤

- 動靜拍攝轉盤/多功能熱靴

- 錄影指示燈

多功能熱靴座讓 R5 Mark II 能夠搭配其它智慧配件,再來看到機頂左肩 R5 Mark II 終於有靜態/錄影的獨立切換鍵,過去 R5 得要先按機頂的 MODE 再按機背的 INFO 鍵才能進入完整錄影模式,這反智的操作說真的困擾了我好幾年,現在總算是解套了。最後可以留意機身正面在銘牌的上方設有「錄影指示燈」,可以說是首次出現在 EOS R System 機種上。
- 機背

- 觀景窗

- 翻轉螢幕

機背採用側翻式螢幕,解析度為 3.2 吋 210 萬點,觸控靈敏度維持 Canon 一貫的高水準,但讓我覺得可惜的是 Canon 目前沒有任何一款 MILC 採用四軸翻轉螢幕(ex:A7R5、X-T5),側翻螢幕雖然有利於錄影作業,但對於以平面拍照為主的用戶來說,上下翻看還是比較直覺且視角在同一光軸上,希望未來新機有機會跟進。
機背轉盤、指令轉盤都是前代 R5 既有的規格,對於職業用戶的操控需求一應俱全,對焦搖桿的位置看似一樣,但實際在用 R5 Mark II 操控對焦搖桿時,我覺得比較順手一些,搖桿頭改成蘑菇狀,對拇指的壓力也比較小,前代 R5 觀景窗接目器比較短,所以操作時比較容易碰到眼皮周遭,但這新一代 R5 Mark II 則沒有同樣的問題;另外分享一個我常用的自訂項目,就是將中央的 SET 鍵自訂為「PLAY/播放」,這樣單手拍攝時要馬上看照片會比較順手。
- 機身左側

- 傳輸埠


R5 Mark II 支援雙插卡設計,分別對應 CFexpress Type B 與 SDXC(UHS-II),當你用 CFexpress 錄製 8K 60p RAW 影片時記憶卡及機身溫度會同步升高,這時取出記憶卡得要小心別被燙傷了,而 8K RAW 與 8K 影片僅支援 CFexpress 寫入,用 SDXC 的高速卡是不行的,現階段如果有添購 CFexpress Type B 需求的話,建議直接入手 CFexpress 4.0 規範的,讀寫速度上都能滿足職業用戶的需求,吉姆這次就是搭配前陣子測試的 Essential Pro CFexpress 4.0 Type B 1TB,讓我在長時間 RAW+JPG 連拍時,幾乎不用煩惱容量與寫入速度。
- 機底

- LP-E6P

。R5 Mark II 這次又換上新電池型號為 LP-E6P,以機背螢幕取景的續航力來到 540 張,R5 若搭配 LP-E6NH 在同樣條件下僅能拍 320 張;如果你是 R5 的老用戶想提升續航力的話,那簡單~買顆 LP-E6P 就搞搞定了,因為這顆電池有向下相容,但如果 R5 Mark II 想搭配 LP-E6NH 的話,正常使用沒啥限制,但 30fps 連拍速度及部分條件會有受限,這點要請各位留意。
- 搭配把手

- 側視

- 機背一覽

- 垂直握直

- 機背特寫

- 操控區

- BG-R20

- LP-E6P

⏭ 全電子快門的變形測試|1/32000s + 高速連拍
R5 Mark II 的快門機制分為「機械快門、電子前簾、電子快門」這三種,前兩者的最高快門速度受限 1/8000s,但面對高速移動的目標時不會產生變形,且支援高速同步能觸發閃燈;切換成「電子快門」時,最高快門可來到 1/32000s,這時影像訊號的寫入是從感光元件的上到下,但如果目標移動速度太快時,就會導致寫入速度不夠即時,進而產生變形現象。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完全抑制這類變形的只有 Sony A9M3,因為它選擇用全域快門,但相對也犧牲了畫質與高感度,這也是為什麼 R5 Mark II 選擇維持背照式堆疊 CMOS 感光元件,搭配 DIGIC X 與全新開發的 Accelerated Capture,等於有兩顆晶片在加速處理照片與影片資訊。
上面的範例是一百多張連拍的其中 10 張原圖,拍攝參數為 f/4、1/32000s、ISO 1600,全電子快門模式拍攝,各位可留意畫面中飛機的螺旋槳,幾乎感覺不到變形的存在,或許光靠這組範例不足以說服各位,接著就來看看 R5 Mark II 與 R5 的比較。
- R5M2/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電子快門變形測試|R5M2 1/32000s vs. R5 1/8000s
R5 Mark II 的電子快門最高可達 1/32000s,不過 R5 的電子快門只有 1/8000s,但為了凸顯 R5 Mark II 電子快門下的抗變形能力,我就用 1/32000s 對決 1/8000s,以下結果我想各位應該看得很清楚,建議先看完 R5 Mark II(1/32000s)再來看 R5(1/8000s)的表現,相較之下 R5 Mark II 的變形幾乎可以被忽略,我覺得跟 R3 幾乎是相同水平了。- R5M2/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R5/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動態範圍|±3 EV
Lightroom CC 已提供 R5 Mark II 的 Camera Raw,所以吉姆才有機會測試它的動態範圍表現,拍攝感光度均固定在 ISO 100,然後以內建的曝光補償功能來增減 EV,Under 時將曝光不足拉回對數位影像比較容易,但 Over 時就特別考驗相機的寬容度了,至於 -3 EV 將亮度拉回時多少會出現輕微的雜訊,這也是後製時需留意的部分。- R5M2/-3

- -2

- -1

- 0

- +1

- +2

- +3

- R5M/-3

- -2

- -1

- 0

- +1

- +2

- +3

⏭ 感光度測試|ISO 800~102400
R5 Mark II 與 R5 的有效畫素同為 45MP,而雙機的標準感光度都在 ISO 100~51200,可擴展至 ISO 50~102400,雙機測試時的曝光條件與設定均相同,受限於版位因此我只比較 IS0 800~102400,同樣搭配 Canon RF 24-70mm f/2.8L IS USM 這顆大三元進行拍攝,目測我認為 R5 Mark II 的雜訊抑制表現比 R5 要高出一級,R5 Mark II 的工作感光度可達 ISO 6400,堪用值大概落在 ISO 12800,ISO 25600 開始細節就沒了。- R5M2/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51.2K

- 102.4K

- R5M/800

- 1.6K

- 3.2K

- 6.4K

- 12.8K

- 25.6K

- 51.2K

- 102.4K

⏭ 關於「連拍」與「可連拍張數」

R5 Mark II 的連拍性能最高 30fps(電子快門),機械快門最高則是 12fps,裝上閃燈也支援 20fps 的電子快門連拍。關於相機的連拍我對在乎的就是 RAW+JPG 這組合下的可拍攝張數,數量越高就代表相機本身的緩衝區越大,R5 Mark II 在「RAW+JPG」的可連拍張數為 87 張(如果拍 cRAW+JPG 數字會再漂亮一點),前代 R5 則是 64 張,如果單拍最大 JPG 的話,R5 Mark II 可連拍 760 張不間斷,但前代就只有 190 張的水準,有這樣的差距還是不小,更代表 R5 Mark II 進步是有感的!
⏭ 滑板|AI SERVO + 30fps

▲1/4000s、f/2.8、ISO 250
面對人物追蹤在畫面中沒有其它物體的干擾下,只要快門速度夠高幾乎是百發百中,範例中動態滑板即便有左右蛇行但還是可以牢牢被對焦框給鎖定,但這對 R5 Mark II 來說真的是易如反掌,所以這裡就不提供原圖了。
⏭ 動作優先次序:「足球、籃球、排球」+ 「註冊人物優先」


R5 Mark II 這次直接下猛藥,帶來「動作優先次序」功能,啟用後有「足球、籃球、排球」三種選擇,高速分析海量資訊,使用深度學習分析球的位置、球員的關節、多人的存在,自動將自動對焦框切換到執行動作的主體。
註冊人物優先最多可註冊 10 人,當然不僅可應用在運動題材上,但如果以動作優先次序搭配註冊人物優先,可以更精準的捕捉你理想中的目標人物,吉姆提供的影片範例中可以看到註冊人物追蹤的過程,以及球員跳起準備殺球時對焦框會馬上移到該位球員上,如果換另一位球員準備殺球,對焦框又會馬上移過去。
⏭ 排球 A|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吉姆拿到 R5 Mark II 當天就立馬衝到臺北體育館拍登峰造極青年排球邀請賽,因為手上當時只有 RF 70-200mm f/2.8L IS USM 拍攝距離有點尷尬,如果有 RF 100-300mm F2.8 L IS USM 就完美了;吉姆拍排球賽的經驗並不多,但稍微觀察一下就能掌握到比較好的角度跟快門時機。

▲ 1/2000s、f/2.8、ISO 6400
當下的拍攝組合為「AI SERVO + 30fps」同時啟用預連拍(最多前 15 張),排球比賽過程中頻繁的假動作絕對是干擾拍攝的一環,這時考驗的就是攝影師與器材的強度,由於同畫面中少說會有 4 人以上的球員存在,要如何透過目標辨識抓取正確人物呢?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就是用中央單點去鎖定目標,但面對運動主題時這樣的成功率偏低、構圖受限且又沒效率。
紅衣 3 號球員跳起時,透過「動作優先」就能馬上該位球員,因為系統偵測到他準備殺球,R5 Mark II 的優勢就是誰「控球」、「對焦框」就在誰身上,雖然有這樣的能力但也不是萬無一失,畢竟球員的動作都是突發性且一瞬即逝,不過這對運動攝影師來說有已相當有幫助,以下有 30 張原圖可參考。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排球 B|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1/1600s、f/2.8、ISO 2500
各位可以留意一開始是白衣 5 號球員托球,所以對焦框落在她身上,接著由白衣 6 號球員殺球,對焦框又瞬間落在她身上,當球殺到對手球員手上時,對焦框又落在黑衣 3 號的臉上,若不是光圈 f/2.8 或許還不是那麼容易判別出 R5 Mark II 的「動作優先」能力,以下 30 張原圖皆可放大檢視。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足球 A|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1/1600s、f/5、ISO 640
後來借到 Canon 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 才有機會拍攝足球與橄欖球這類的題材,這天假日特別來到桃園拍甲級足球賽,那陣子常常遇到午後暴雨,出發前氣象預報的狀況也不理想,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老天爺賞飯吃,最終順利讓我拍完比賽。
▲請留意影片中,誰持球「對焦框」就會自動轉移到對方身上,反應相當快!
這畫面是我捕捉到最精彩的連續過人動作,沒有之一!從晃人到閃身過去對焦框全程都鎖在白衣 29 號球員身上,就算紅衣 5 號球員擋住白衣 29 號球員時,對焦一樣抓牢牢的,這也是動作優先的強項,等於是系統正確的判斷出誰才是持球球員,以下提供 40 張原圖皆可放大檢視。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足球 B|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1/2000s、f/7.1、ISO 800
這範例主要也是跟大家說明 R5 Mark II 啟用動作優先的追焦能力,首先由白衣 10 號球員 持球,在照片檔案 09 開始白衣 10 號球員開始與紅衣 16 號球員身體有重疊,但這時腳下的球距離兩人都比較遠,所以系統也比較難判別當下是誰持球,所以 09~19 的對焦點自然落在紅衣 16 號球員身上,照片檔案 20 開始對焦框又重回白衣 10 號球員,直到照片檔案 3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橄欖球 A|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1/2500s、f/7.1、ISO 1600
這範例也是我當天拍到最精彩的連續動作,知道新北市議長盃橄欖球錦標賽時只剩下三天賽程,那幾天的午後暴雨真的心驚驚,每天都要緊盯氣象預報才有辦法調配測試行程,雖然橄欖球並未列在 R5 Mark II 的動作優先內,但我還是選擇用「足球」來拍攝。

實際連續對焦時的辨識與追蹤能力其實沒啥影響,上面這組共拍了 155 張,其中只有在「傳球」也就是球飛在空中時,對焦受到干擾之外(因為當下沒人持球),當另一位球員接到球時,對焦框便立馬鎖定在他身上直到達陣。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橄欖球 B|AI SERVO + 30fps + 動作優先

▲1/2000s、f/8、ISO 1250
黑衣球員自始至終都是持球球員,因此衝刺過程中就算有紅衣球員干擾或阻擋,也不影響對焦系統的判決,這範例對 R5 Mark II 來說也算是小兒科了,以下提供 40 張連拍原圖給各位放大檢視。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栗喉蜂虎|預連拍 + AI SERVO + 30fps

以 R6 Mark II 的預連拍模式來說,僅支援「RAW 連拍模式」而且事後要轉檔只能一張一張慢慢轉,無法批次處理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或許匯出到電腦應該比較有效率;這次 R5 Mark II 的預連拍功能基本上就沒啥限制了,半按快門時可預先拍攝「全按快門」前的 15 張照片,檔案格式可設定 RAW+JPG,但沒有數量或時間的細項可選擇,適合用來捕捉運動及動物題材。
但我必須要提醒各位,在執行「預連拍」的同時,對機身的負擔相當大,因為你半按快門的同時內部持續在處理大量資料,畢竟我人品比較差,有好幾次都是像定杆一樣整整等了 5 分鐘以上,栗喉蜂虎才起飛...長時間如此頻繁的操作下來,對電力或運算的負擔都不小,所以也出現過幾次高溫的提示。

好幾次等到栗喉蜂虎起飛,但飛的方向不是很刁鑽,要麻就是反方向,我待了一個上午勉強才有一組「預連拍」的畫面可以用,目的只是要展示預連拍這項功能,有什麼比徒勞無功更浪費生命的嗎 XD?!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神經網路機內降噪測試
R5 Mark II 特別強調機身的「神經網路降噪」功能,無需電腦或雲端服務,應用深度學習來減少相機內 RAW 轉換過程中的噪點,吉姆分別找了 ISO 6400 與 ISO 12800 兩組範例來檢視,裁切中央 780 x 520 的區域來比較降噪前後的差異,降噪的效果真的不錯,但無法批次處理且 LR CC 的智慧降噪功能已相當成熟,如果不是有直接交檔給客戶的急迫性,拍 RAW 再丟到電腦處理還是比較有效率。- ISO6400_Crop(降噪)

- ISO6400_Crop(原始)

- ISO12800_Crop(降噪)

- ISO12800_Crop(原始)

- ISO6400(降噪大圖)

- ISO6400(原圖)

- ISO12800(降噪大圖)

- ISO12800(原圖)

⏭ 相機內放大功能
機內放大功能在發表時我一直很納悶要如何辦到?是不是 R5 Mark II 這片 CMOS 本來就能拍 179MP,只不過為了滿足連拍與整體性能的平衡,刻意降頻來提供事後處理,但跟原廠聊過後它們表示非也非也。使用深度學習的相機內升級可將像素數垂直和水平增加 2 倍,拍攝後從 45MP 增加到約 179MP(4 倍),但實際上無法取得這個數字,因為拍完 JPG 再啟用「裁切影像」這功能,進入後就強制會有 5% 左右的預設裁切量,也因為如此無法獲得理論的 179MP,但下面我還是用 45MP 與 179MP 來稱呼這樣各位比較好理解。我習慣拍 cRAW + JPG,我原本以為有 cRAW 就能執行機內放大功能,但單獨丟 cRAW 進相機卻無法執行,後來改拍 RAW+JPG 之後以為要 RAW 才支援,但最後我才發現只要拍「JPG」就能做機內放大,這點讓我挺訝異的,且放大後的畫質也幾乎不受影響,可透過選取進行大量批次處理,實用性相當高。
- A_45MP_CROP

- A_45MP_原圖

- A_179MP_CROP

- A_179MP_原圖

- B_45MP_CROP

- B_45MP_原圖

- B_179MP_CROP

- B_179MP_原圖

- C_45MP_CROP

- C_45MP_原圖

- C_179MP_CROP

- C_179MP_原圖

⏭ 關於雙重拍攝這件事|1080p 30fps + 7.5fps
「邊拍邊錄」這功能雖然不是首次出現,但過去這類功能大多是中看不中用,不過 R5 Mark II 卻將這功能給「實用化」,提供 1080p 30fps 錄影的同時,在支援連續對焦的情況下,還能拍攝 33.2MP 的靜態照片(16:9),重點是還支援最高 7.5fps 的連拍,這樣的組合真的夠給力,面對重要的活動或表演且沒有重來機會的話,雙重拍攝的確是買保險的妙招,以下就是 1080p 30fps 錄影時同步以 7.5fps 連拍的照片樣本!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支援 8K 60p RAW 與 8K 30p / 4K 120p 機身內錄


其實前代 R5 就稱得上是攝錄雙棲的機種,畢竟當年它即具備 8K 30p RAW 內錄能力,當後繼機 R5 Mark II 的出現時,主要也是隨著規格上去精進,例如多了 8K 60p RAW 的選項,而且支援 Proxy 代理影片同步錄製,例如 A 卡槽錄製 8K 60p RAW,同時 B 卡槽也正寫入 2K 60p MP4 影片,方便透過剪輯軟體進行代理剪輯,如此一來對硬體的負擔也可以減少許多。
過去也支援 4K 120p 高格拍攝,這次則同步提供了 2K 240p 與 FHD 240p 的選項,拍攝過程中均支援自動對焦,在一般錄影模式下支援收音,如果開高格的話可直接輸出慢動作影片,但這時就不支援收音囉。
R5 Mark II 可是加入了 Cinema EOS 系列中的 NDA 在內的,包括「Custom Picture」顏色預設,同時還下放 Canon Log 2 藉此帶來超過 16 級的寬廣動態範圍。不過受限於吉姆的作業時間,若要完整測試 R5 Mark II 的錄影功能可能還要再花個一週左右,而且光是播放 8K 影片對我的 PC 就夠吃力了,在家用 NB 光是挑檔更是卡卡幾乎跑不動,這裡請容我用幾部 8K 30fps 實拍來帶過。
⏭ Canon EOS R5 Mark II 使用心得與結語

吉姆這次體驗 R5 Mark II 可以說是比照旗艦機的評測方式來進行,所以有 8 成以上的時間都都在外面趴趴走找素材,畢竟它具備「高畫素、高速連拍、強悍追焦」的特性,除了可連續拍攝張數無法與旗艦機相提並論之外,其它規格已經是準旗艦旗艦機的水準了,光是幾場賽事所累積下來的照片就 2 萬多張,挑圖真的是一項大工程,45MP 每張都要 100% 檢視過關才能列入初選,事後決選再挑出確定要上架文章的素材,這時就會羨慕 YTber 能用幾秒鐘的影片口述帶過就好 XD。

首先還是從 R5 Mark II 的外型及操控看起,R5 Mark II 的軍艦部造型向 R3 看齊,這點我個人覺得是加分的,握感則是大同小異,新增的拍照/錄影切換鍵,總算是簡化了攝錄切換流程;機背搖桿造型的優化讓手感更溫和, EVF 的接目器加長後操控搖桿也不再會碰到眼皮的周遭,這些小細節的變化對長時間持有 R5 的我來說相當有感。側翻螢幕我還是用不習慣,多希望有朝一日「四軸螢幕」能導入 Canon 的無反相機行列,特別是這類強調攝錄雙棲的機型。
「45MP x 30fps x 8K 60p RAW」可說是 R5 Mark II 的絕對優勢,而且這次 R5 Mark II 的目標辨識與追焦性能可說是有著越級打怪的實力,根本是衝著 R3 而來,R5 Mark II 不僅有「動作優先」的先天優勢,搭配「預連拍」可以更容易捕捉你理想的畫面,不需要為了太晚按快門而發愁,雖然僅限全快門之前的 0.5 秒最多 15 張,但對於職業用戶來說應該也是夠了,畢竟這些用戶本就該有敏銳的觀察力,預連拍只是提高成功率的手段之一。

實際用 R5 Mark II 來挑戰各項運動,能深刻體會到其強大的追焦實力,過程中我也有試著搭配 Eye Control AF 作業,但我發現我的眼睛反應比不上「動作優先」的偵測速度,有時反而會影響相機的判斷,Eye Control AF 我覺得會更適合用在「單一目標」題材上。如果你用不慣方塊機,又有高畫素的需求,R5 Mark II 絕對是現階段 Canon 無反行列中最合適的選擇,高 ISO 表現優於前代一階,同時又具備比肩 R3 的抗變形電子快門,只能說早買早享受啊!
R5 Mark II 支援 8K 60p RAW 機身內錄,這規格在市場上本來就少見,最接近的對手應該就屬 Nikon Z8 吧?!除了 8K 60p RAW 之外一般影片的錄製也是 R5 Mark II 的強項,包括 8K 30p / 4K 120p / 2K 240p,更加入不少 Cinema EOS 的 NDA 在內,如果你本身就靠 Cinema EOS 機種吃飯的話,那麼更顯輕巧的 R5 Mark II 絕對有作為 B Cam、C Cam 的實力。
最後「機內放大」是讓我最訝異的功能,等於是 R5 Mark II 光靠一張「JPG」就能將影像從 45MP 擴增至 179MP,重點是畫質幾乎不受影響,也就是說我某張照片事後突然有裁切需求時,只要把 JPG 再次丟回 R5 Mark II 就能執行「機內放大」,而且還支援大量批次處理,換句話說我整張記憶卡拍 45MP,但事後我可以將檔案全選批次輸出成 179MP 的照片,放著讓機身處理就好。
這對喜歡打鳥的攝友來說應該是夢幻功能吧?!據說 R5 Mark II 供不應求的情況挺嚴重的,畢竟要汰舊換新搶升級的職業用戶與業餘玩家都不少,畢竟全世界都在搶貨~而 Canon Taiwan 這次的價格真夠香,比美金報價便宜了近 20K,你還等什麼?快下單啦!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鎂合金機身且支援防塵防滴
◎ 內建三具指令轉盤且對焦搖桿改為香菇頭手感更好
◎ 內建 5 軸 防手震,搭配 IS 鏡頭最高可達 8.5 級(中央)
◎ 電子快門速度 1/32000s 的條件下,抗變形表現非常優異,與 R3 幾乎平起平坐
◎ ISO 6400 還可視為工作感光度,整體表現比前代要好上一級
◎ 暗部對焦能力從 -6.0 EV 提升至 -6.5 EV(需搭配 RF 50mm f/1.2L)
◎ 支援預連拍 0.5 秒,最多全快門前 15 張照片
◎ 電子連拍 30 fps / 機械連拍 12fps(JPG 連拍最多 760 張 / RAW + JPG 連拍 87 張)
◎ 搭配閃燈作業支援 20fps 電子快門,一般閃燈同步支援到 1/320s
◎ 目標辨識支援動作優先(籃球、足球、排球),更容易捕捉持球球員的畫面
◎ 可直接於機內錄製 8K 60fps(RAW)/ 8K 30p / 4K 120p / 2K 240p 的影片
◎ 可預錄「開始錄影」前 3 秒或 5 秒前的片段,亦能保留 Action 打板前的動作
◎ 加入創新眼球控制自動對焦功能,更準確且偵測幀率是 R3 的 2 倍。
◎ 採用 CFexpress Type B 與 SDXC(UHS-II) 雙卡槽結構
◎「相機內放大」功能真的很有感,畫素從 45MP 擴增至 179MP 卻不會犧牲影像品質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側翻螢幕在轉動時會跟機身左側的 HDMI 或 Type-C 打架
◎ 期待「神經網路機內降噪」功能未來能提供批次處理的選項
◎ 希望有朝一日 Canon 能大刀闊斧的為 Picture Style 改款
|
|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23mm ISO1000 f/5.6 1/2000s

Canon EOS R5m2 119mm ISO100 f/2.8 1/20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00 f/2.8 1/125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5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00 f/2.8 1/400s

Canon EOS R5m2 254mm ISO400 f/5.6 1/2000s

Canon EOS R5m2 89mm ISO25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186mm ISO500 f/5.0 1/250s

Canon EOS R5m2 400mm ISO800 f/6.3 1/200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5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00 f/2.8 1/800s

Canon EOS R5m2 50mm ISO100 f/2.8 1/1000s

Canon EOS R5m2 238mm ISO800 f/5.6 1/20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5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32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00 f/2.8 1/2000s

Canon EOS R5m2 104mm ISO1000 f/2.8 1/125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0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24mm ISO1250 f/2.8 1/6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200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64mm ISO5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80s

Canon EOS R5m2 451mm ISO800 f/7.1 1/1250s

Canon EOS R5m2 324mm ISO800 f/5.6 1/20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64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163mm ISO100 f/2.8 1/250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0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25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23mm ISO640 f/5.6 1/2000s

Canon EOS R5m2 111mm ISO1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400 f/8.0 1/250s

Canon EOS R5m2 84mm ISO25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153mm ISO100 f/2.8 1/4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4000 f/3.2 1/1600s

Canon EOS R5m2 89mm ISO25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89mm ISO100 f/5.0 1/320s

Canon EOS R5m2 172mm ISO32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800s

Canon EOS R5m2 89mm ISO25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125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64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84mm ISO250 f/2.8 1/160s

Canon EOS R5m2 45mm ISO2500 f/8.0 1/8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5.6 1/500s

Canon EOS R5m2 100mm ISO250 f/2.8 1/160s

Canon EOS R5m2 172mm ISO32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0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100mm ISO250 f/2.8 1/16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0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800s

Canon EOS R5m2 172mm ISO100 f/2.8 1/1250s

Canon EOS R5m2 163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153mm ISO100 f/2.8 1/8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8.0 1/25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50 f/9.0 1/8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35mm ISO200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451mm ISO100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64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428mm ISO8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300mm ISO3200 f/5.6 1/2500s

Canon EOS R5m2 142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167mm ISO100 f/7.1 1/16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25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54mm ISO100 f/8.0 1/250s

Canon EOS R5m2 11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25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40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25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35mm ISO100 f/10.0 1/160s

Canon EOS R5m2 104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64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100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64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2000 f/5.0 1/2000s

Canon EOS R5m2 62mm ISO1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32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31mm ISO100 f/5.6 1/8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100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24mm ISO100 f/8.0 1/25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100 f/2.8 1/2500s

Canon EOS R5m2 182mm ISO3200 f/2.8 1/20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64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343mm ISO1000 f/7.1 1/2000s

Canon EOS R5m2 200mm ISO100 f/2.8 1/1600s

Canon EOS R5m2 104mm ISO1600 f/2.8 1/16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25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300mm ISO5000 f/5.6 1/3200s

Canon EOS R5m2 70mm ISO3200 f/4.5 1/250s

Canon EOS R5m2 104mm ISO1600 f/2.8 1/160s

Canon EOS R5m2 500mm ISO1250 f/7.1 1/2500s

Canon EOS R5m2 163mm ISO100 f/2.8 1/1000s

Canon EOS R5m2 168mm ISO250 f/2.8 1/250s

Canon EOS R5m2 135mm ISO400 f/2.8 1/200s
⏭ 小惡魔回文抽獎活動

- 活動辦法:回覆文章留下你對本篇「Canon EOS R5 Mark II 評測報告」的觀點或評價,就符合抽獎資格喔!若複製他人的回覆內容或無意義回文,將不具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
- 活動獎項:Canon 24-105mm f/4 L的鏡頭馬克杯 x 3 (3 個名額)
感謝分享&介紹,r5 mark ii 真的是一時之選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