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配的鏡頭比較大隻造成的錯覺嗎--這台好像沒比R3大多少記憶卡蓋沒有蒙皮(止滑紋路設計),這麼重型的機身對握感有一定影響。1/1250閃光同步真是威,相比之下Z9那個諱莫如深的1/200還是1/250(講不清楚到底差在哪)實在汗顏。A1還有1/400不是?
从1D 开始到今天的R1,机顶的WB 与 Exp +/- 按键的布局还是一样不ergonomic。相信与1DX系列一个样,当用食指按下那两颗按键时,手掌心需要修饰持握角度来进行操作。拨轮位置还是没有打算符合食指拨动的角度动作作修饰。直握那里已把后转轮植入了,却也没有考虑把WB 与 EXP+/- 按键同时植入在前拨轮/快门键那里。。。。不然就真的完美。。。。
多多魔 wrote:记忆卡那里米有蒙皮也不担心溜手,以1号机一直来的设计, 关键就在拇指支撑卡槽那里。。。 但這回你說的那裡只剩一小片貼皮,以前是整片的(整個蓋是連續一片);如果主要靠拇指出力,不曉得會不會很容易脫落。多多魔 wrote:从1D 开始到今天的R1,机顶的WB 与 Exp +/- 按键的布局还是一样不ergonomic。相信与1DX系列一个样,当用食指按下那两颗按键时,手掌心需要修饰持握角度来进行操作。拨轮位置还是没有打算符合食指拨动的角度动作作修饰。 這個是[文化]或[傳統]的堅持叻...當年EOS1披挂這幾個特徵打敗F4、建立起Canon-style-ergonomic,自然是緊抓不放的,好像Nikon稍後建立起來的前後水平撥輪、任天堂鍵及四葉草按鍵集成,也是不管怎樣都有粉絲期待其實我覺得Canon垂直方向的鍵鈕移植已經好過Nikon多多,你看從D5到Z9正面就那三顆,好不容易從兩顆多給一個、就再也不像Canon那樣進化成兩兩一對橫直各有專用了,背後垂直方向給的更少
jenhoxen wrote:但這回你說的那裡只剩...(恕刪) Hmm。。。。 该怎么说呢? 以本人以及几位都使用1V-1D朋友的握姿都很接近,多年使用后,我们手掌汗迹都残留在蒙皮边。 R1 的小蒙皮会不会容易脱落就不晓得,不过,1DXII 的拇指槽蒙皮觉得更一小块。。。。由于小弟爱惜器材,没什么汗迹。。。说回持握,手上有的1DXII 与R6II 虽然体积不一样,但是Canon 机身握姿设计有着同样的DNA。 请看照片。由于Canon 快门位置设计,持握时一般用户的食指都会stand by在快门键或拨动轮盘,掌心是完全没有贴着蒙皮的。 所以,那些留下的汗迹,会在手把边呈现一个V 字型。 在使用R6II 工作后,记忆卡槽米有没有蒙皮对防滑以及增加持握摩擦力没多大帮助与影响。R1 那记忆卡槽的安全开关键,那片小蒙皮不晓得会不会给掌心搔痒瘙痒呢。。。。。
jenhoxen wrote:但這回你說的那裡只剩...(恕刪) 说到Canon 卡口旁两对一横一直的customize按键,真的是良心。不过,遗憾的是在1DX 到1DXII, 还是一些首要功能是无法设定在这两对按键里头。不过现在R6-R3 也差不多在所有手把那里的按键都能customize,再透过C1-C3 来储藏3种较常使用的拍摄模式setting,最后最忙的应该是拇指了。。。
多多魔 wrote:由于Canon 快门位置设计,持握时一般用户的食指都会stand by在快门键或拨动轮盘,掌心是完全没有贴着蒙皮的 了解,以往有機會把玩Canon機時,常覺得不怎麼合手,不像Nikon可以握好握滿掌心貼不到,箭頭這個位置不就更重要了--拇指球和機身轉角接觸的一小片區域,現在上半部划給卡蓋是光的,倘若也有摩擦力,手掌及中指無名指可少出點力去抓握...Nikon從810開始記憶卡蓋鋪滿皮紋,的確有幫助唷(個人以為,佳能的握把造型,邊牆輪廓線太板直了,若像尼康那樣圓潤一點,掌心位置就不會那麼虛空,握感可以更好;不過有接觸就有磨損,尼康握把皮更換需求高於佳能也是事實)
jenhoxen wrote:了解,以往有機會把玩Canon...(恕刪) 其实重心在这里。我刚好相反,以前握F5 到D4, 都是需要掌心中央以上到每根手指(中指到尾指)来牢握机身。 每一次 “往前推/压” 的持握手势,很快就导致蒙皮往前移,直到掉皮。再回想当初我们的F5, 直握拇指凹槽那里没有摩擦力的胶皮,加上我拇指不是很长,无法沾到film 盖那里的蒙皮,一旦长时间工作,只要手掌一出汗,就有滑手的机会了。。。不过,现在的Z6-Z9都有舒服与足够的持握安全感。 Sony的就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