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底校園松雀鷹育雛告一段落後,在松雀鷹巢位旁的湖泊居然有一對小鷿鷈利用倒伏在水中的枯木築巢,便開啟了這一次的觀察紀錄。對比往年在其他地區的小鷿鷈,這一對小鷿鷈不僅大膽許多,築巢的位置也相當靠近岸邊,在幼鳥孵化後便吸引大批鳥友拍攝,然而我不喜歡人擠人(

餵食大肚魚 ISO1600 f/5.6 1/400s
|器材|
- Canon EOS 90D
- EF 400mm f/5.6L USM
|內文|
小鷿鷈(Tachybaptus ruficollis)廣泛分布於台灣的湖泊與魚塭之中,體型圓胖,看似無尾的鴨子,時常發出「嗶嗶嗶」的連續叫聲,生性害羞、膽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鷿鷈有著一雙碩大的瓣足,善於潛水,以捕食水生昆蟲和小型魚蝦維生。過去數年,校園內的湖中皆有牠們的身影,去年更是有四隻幼鳥成功成長。
孵蛋中的小鷿鷈 ISO1000 f/6.3 1/250s

小鷿鷈冬羽 ISO1250 f/5.6 1/320s
雖然此巢在發現時已築巢完成且產有四顆卵,但仍可以觀察到小鷿鷈會拾取飄落湖中的落葉作為巢材,堆砌在枯枝上。

小鷿鷈叼樟樹樹葉 ISO1000 f/5.6 1/250s

小鷿鷈與他的卵們 ISO400 f/5.6 1/400s

小鷿鷈叼塑膠袋(?) ISO800 f/5.6 1/500s
為了在不驚擾小鷿鷈的前提下更好的觀察,我便使用偽裝帳蹲伏在岸邊。

偽裝的視角

後方的小鷿鷈正在補樹葉 ISO1000 f/5.6 1/250s
經觀察,我發現當小鷿鷈被烏龜驚擾或離開巢位撿樹葉時,會迅速的將巢中的樹葉蓋在卵上再離開,十分有趣。

小鷿鷈蓋樹葉(正面好滑稽) ISO1000 f/5.6 1/250s
當他們要繼續孵蛋時也會先將樹葉撥開再蹲踞於卵上。

用嘴撥開樹葉 ISO1000 f/5.6 1/250s

用腳踢開樹葉 ISO1000 f/5.6 1/250s
小鷿鷈的孵卵期約為3至4週,此巢4顆卵在八月中陸續破殼,許多鳥人紛紛前來紀錄破殼瞬間,而我則是等到全部的卵都順利破殼,待人潮散去才繼續紀錄。

餵食大肚魚 ISO2500 f/5.6 1/200s
在幼鳥孵出後,多數時間都窩在親鳥身上,這是小鷿鷈獨有的特性,看起來就像是一艘滿載的航空母艦,另一隻親鳥則會負責尋找食物餵食幼鳥。

小鷿鷈牌航空母艦 ISO1600 f/5.6 1/400s

餵食大肚魚 ISO1600 f/5.6 1/320s

餵食大肚魚 ISO1600 f/5.6 1/320s
除了最常吃的大肚魚,小鷿鷈也會捕食蝦子、吳郭魚,甚至是蜻蜓作為育雛食材。

不要,我不要再吃了! ISO3200 f/6.3 1/320s

餵食黃紉蜻蜓(雄) ISO6400 f/5.6 1/250s (這張等到天都黑了,已盡力


餵食吳郭魚 ISO1600 f/5.6 1/400s

餵食大肚魚 ISO2000 f/5.6 1/320s

餵食蝦子 ISO1000 f/5.6 1/250s
待幼鳥成長至較大體型,便可以獨自優游湖中(


幼鳥 ISO800 f/5.6 1/640s

幼鳥 ISO800 f/5.6 1/500s

幼鳥與鵝毛 ISO400 f/5.6 1/320s
當幼鳥肚子餓時便會發出連續的嗶嗶聲呼叫親鳥,令人讚嘆的是,當親鳥潛入水中尋找食物,幼鳥都知道要去哪裡找親鳥、跟隨水中的親鳥,所以我就索性將鏡頭跟著幼鳥,就可以拍到餵食的畫面了


餵食大肚魚 ISO1600 f/5.6 1/800s
原以為可以繼續記錄幼鳥成長的情形,可惜好景不常。先是目睹了幼鳥被烏龜拖下水中,烏龜不斷的騷擾親鳥或跟在幼鳥身後,此片水域中也時常有王錦蛇出沒,並不是非常平靜。最後,親鳥在育雛期間接連失蹤,導致剩餘的幼鳥無鳥餵養,最終也都接連消失,推測是餓死或被吃掉了,雖然內心感到哀傷與不捨,但也只能接受自然的法則

|延伸閱讀|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