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攝影新手 想入坑 CANON EOS M6

以往都是用手機拍攝,紀錄生活和旅遊的點滴。

本身完全是新手,對於焦段、光圈、ISO和快門,只有在網路上稍微瞭解。


去年的年終還不錯,手裏頭有點閒錢,想要入坑相機的領域。

網路上搜尋後,發現超過7成都推薦CANON EOS M6,而萬用鏡頭則推11-22mm。

想請教各位前輩,這樣的消費會不會太過衝動?網路商城附贈的15-45是否堪用?不須那麼早買11-22mm。



本身不太常旅遊,一年大概泰國4次,其他國家1次。(目前常駐於泰國工作)

海邊50%,山林30%,都市20%。

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拍人像,或人像+風景。

不知道甚麼樣的相機+鏡頭的組合才適合我?希望一次出門只帶一個鏡頭。


p.s. 依稀記得以前在Youtube上看到攝影相關的短片。

有提到如果很常拍人像,會非常需要一顆50mm的定焦鏡頭。

我記得CANON EOS M6系列的鏡頭,好像只有22mm和32mm的。

相較於50mm,拍攝出來的感覺會差很多嗎?
2020-02-13 12:26 發佈
Jimmy, Shang wrote:
以往都是用手機拍攝,(恕刪)

連自己要甚麼都不知道?
15-45 kit先用再說吧
其他鏡頭不需要先買
搞不好半年後還是發現用手機拍最方便最好用~
Jimmy, Shang wrote:
以往都是用手機拍攝,(恕刪)


APSC M6的32MM X 1.6 等同 FF 51.2MM 差不多就是50MM的意思了
那我會建議先以鏡頭為基準去選相機,
我一開始是按照評價與價格做性價比計算後去試用相機,
選了M50,一點點心得給你參考:
首先,試用官方標準鏡頭套件有個小問題,
就是預配的標準鏡頭畫質不一定最頂,所以試用的結論其實有跑偏,但鏡頭本身就是評分之一,所以官方自己要這樣配,那就是這樣的得分,
再來,鏡頭,當初我翻了大概中英各種測試評比網站,
得到結論是sigma17-50 f2.8 ex 買了不會後悔,
所以我買M50機身 ,直接上這個鏡頭,
只能說第一次外景活動拍攝就讓我內心呼喊:值回票價
形容詞的話,通透,色澤靚,鏡頭光學防震穩,清晰(後面才知道這叫銳利) 鏡頭,這鏡頭真的讓我不後悔,
不算缺點的缺點是焦段,當我17-50換算實際28-80再換算人前1-5公尺可以全身,這個距離根本無敵,但是再遠一點,單純拍人就會帶出大量背景,這個時候我開始想換鏡頭了,因為背景太多,不裁切難過,裁切累。

所以你挑選鏡頭先試用廣變焦1x~2xx/4xxmm旅遊鏡頭,然後紀錄你最近想要的拍法跟最遠想要的拍法,再看這個焦段你有什麼好鏡頭可以選,再看這些能選的鏡頭能用什麼機身,再從這些機身挑選你想要的~

後來,2020年2月再次翻了500多個鏡頭比較與心得網頁,包含與這顆17-50鏡頭的比較實拍,去試用ef-m18-150, 還沒出租借處,室內試用5分鐘,默默還給店員說我不租了...
明明實測圖已經是這個焦段內買得起的裡面最好的一個了,但是自己用m50 去拍卻很慘,一種回不去的慘,對焦慘,畫質糊,都是被 sigma 17-50養刁了,店員聽了我的陳述,默默地跟我說我拿1x~50焦段前10強打旅遊鏡,是對旅遊鏡太嚴苛,他只是旅遊鏡啊( 店員感嘆臉)
所以,我還在繼續用17-50,
回頭講m50, 當時除了上網翻大概300多個頁面,在買得起的價位內,一面倒,幾乎都說m50 上上選,還是當年銷售冠軍,
讓我一度以為這台是不是廣告費給太多啊,這評價洗太誇張吧😂
網頁查完,帶著整理好的網路評價排名,帶著記憶卡去各種地方是試用,但還沒回家看圖比較,光現場試用,真的是m50讓我忍不住微笑,其他的相機則是幫m50 當背景,尷尬,
補充一句,這個比較不公平,在於都是標準鏡頭,而且是在我買的起的價位含鏡三萬台幣內,所以就算有更好的,超出價格我也是買不起喔,我可是現金2.5再去借額外的摳摳來買的,就算再多5000可能就是更高等級的組合可能性,但我就是沒錢買,
這裡提醒,我是m50出一年左右才買的,而且事後打聽我買貴了,被某攝影大力笑了一天, 嗯,看在當天有正妹可以拍,不計較被笑了 。

我現在要講m50+sigma17-50f2.8的問題給你參考,
低光對焦...嗯,你還是帶光源吧,有光無敵,無光嘆氣,等我拍到覺得低光要命的時候,已經過半年了,真心話是不後悔,但會想要更好。
平常對焦,有人眼對焦,很不錯,缺點是人眼會前後移動的,不能連拍,需要放快門0.2秒左右對焦,
開運動對焦,只能對人臉不能對人眼,還是很不錯,尤其是運動中各種秒拍,沒在漏氣的,拿起來開電源就拍。
手動對焦,讓你微笑,但是累,要一直觀察螢幕上的對焦輔助線顏色深度,但成品絕對讓你微笑。
靜音拍照,這個笑不出來,有寧靜拍照的真心覺得m50不要選,各種功能都廢掉.
4k 錄影 ,笑不出來,絕對不是動態攝影的好選擇,但是室內上課錄影螢幕很好用,我是手動對焦,4k 的峰值對焦會讓你看起來在拍臨終第一人稱,各種失焦呼吸效應。

自動對焦很重要,各種極限環境自動對焦能力,決定了你能微笑多久,解析度真心覺得不重要, 後來才知道,暗處對焦的相機要怎看規格,
首先機身,相位對焦絕對大贏峰值對焦,
大um尺寸絕對比解析度重要,
高性能處理器才能連拍對焦強,
再來鏡頭,很多機身都說能-ev 多少能對焦,但是很少說那不是常態,那是要配合超大光圈鏡頭才有

所以,實際試用才是真的,尤其是先去租一個你要買的目標鏡頭去測試目標機身,這樣才能真的了解是不是能夠隨心所欲的拍照。

現場實測的小訣竅,就是不要在亮麗的地方測試,因為那只是最好的環境,
你要測的,是平時最不好的情況,還有平時最多的可能場景,
例如運動拍,低光拍,靜音拍,吵雜環境錄影音。
以上,一個早上心得爆發的給你來一篇。
建議樓主買m6 mark ii
像素更高
對焦更快
連拍更快

鏡頭方面
15-45mm 變焦鏡方便構圖 也容易人像帶景
如果純人像
就推薦32mm f1.4

11-22mm 雖然也好, 但11mm比較常用在拍攝純風景相片,而且22Mm端光圈比較小,可能難拍出好的人像作品
可以先買15-45mm
覺得不夠廣 才加買11-22mm
Jimmy, Shang wrote:以往都是用手機拍攝,


不須那麼早買11-22mm。(恕刪)


我也覺得不須先買廣角鏡, 畢竟樓主早習慣手機拍攝
除非要用到高iso, 否則M6配上11-22( 等效焦距約 17~35mm)
在廣度與畫質上不見得能比手機強多少(iphone 11 廣角鏡頭等效焦距約 13mm)

個人也認為樓上推薦的M50會比M6更適合
除了握持手感較佳外, M50還有EVF能克服高光環境
與手機搭配起來蠻好用的.廣角用手機, 中長焦或高速攝影用M50

若喜歡錄製遠距生態短片, M50更是超值(前提要關掉伺服持續對焦)
被罵到臭頭的殘缺4k攝影由於是點對點錄製, 畫質比後來的m6II 4k 影片還要好
M50開啟電子穩定後的裁切倍率更是高達3.6, 隨便一顆50/1.8都能變身180/1.8
前幾天用騰龍 70~300接上M50, 瞬間能拍攝1080mm, 光圈達5.6 的4K電影
而且畫質與穩定效果都不差.... (全程手持, 穩定度好到讓人驚訝!!)
如果是以輕便為主,M6+22定是最好選擇,當然M50各方面性能好上很多,價格也沒貴多少,體積也很輕便,但M6就是更輕巧些(我會選M50)。

鏡頭來說,一般手機大約是28,所以你用22定(等效約35)開始可能會感覺很多地方不夠廣,但大光圈跟畫質是無法取代的,這顆也不貴,建議一定要入手。

11-22超廣角,在11端大約等效在17左右,絕對很有感,不管是風景或室內合照等,幾乎都可以令人滿意的塞進去,很多人說超廣角不好駕馭,不用多想,自己用了才知道,絕對不是手機28能比的。(重點這顆是變焦你也可以調到跟手機一樣的視角)

建議一機兩鏡,雖然還有多鏡可選,慢慢玩在考慮更進階的需求,越進階就越傷荷包跟犧牲體積的輕便。
既然是拍生活點滴、旅遊風景和人像加風景,那麼F4的光圈就夠用了。

出門只要帶 EF-M 11-22mm 一個鏡頭就夠了。
我出國旅遊一向都以超廣角為主,以前用Canon 700d+10-18mm,去年夏天換m50後就改成11-22mm,看不懂有啥不好駕馭的,去年12月重遊意西葡21天,帶了11-22mm、15-45mm和22mm定焦3支鏡頭,總共拍了8648張照片,結果和以前一樣,9成5以上是超廣角拍的,22mm在弱光時才換上,至於15-45mm,只用過一次,那是因為參觀威尼斯鳳凰劇院時正好遇上樂團排演,我坐在樓上包廂,距離有點遠,於是換上拍video。

當多數人都說11-22mm好用的時候,沒有必要不相信,網路上真正的攝影大師少,器材控反而特別多,如果你二者都不是,那麼一般人都推薦的組合應該適用於你。
借一下主題
幾個月前的某個夜晚起來尿尿,
搖搖晃晃踢到了一台 canon M6,
心想.......誰的?!....
揉了柔眼睛看了一下夜晚星空,
來拍個星軌好了,
用大拇指+食指調到了M模式,
120張....嗯...有點久,
60張好了,每張曝光30秒,每張間格1秒....(星軌我記得)
按了MENU.....四大選項找了許久,
我開始緊張了...沒有這設定。


M6是不是不能拍星軌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