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 R」波隆那:線的城市

波隆那雙塔/Le Due Torri/The two Towers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波隆那(Bologna)是座由線所交織的城市。


I. 有形的線

我們首先就能在地圖上指認出,它的位置正好處在北義的交通樞紐處。往西北是米蘭(Milano)與杜林(Torino),往東北走是威尼斯(Venezia)與維羅那(Verona),往東南走是度假勝地里米尼(Rimini)與聖馬利諾共和國(Repubblica di San Marino),往西南走則是佛羅倫斯(Firenze)與羅馬(Roma)。

上面這段話聽起來很像是旅遊書籍內通常會對波隆那所做的地理位置介紹。不過,透過地圖上的線條去解讀有時候卻是相當有趣的。當我們把地圖拉近一點去看整個波隆那城,便會發現,那些線所匯集之處是在波隆那老城區外。這裡,「波隆那中央車站」(Stazione di Bologna Centrale)顯然並非穿過老城區的市中心,而是在遠離老城區市中心的北邊鋪設。我不太確定這樣的考量因素是什麼:例如,是否該考慮它的成立還在義大利統一之前?這樣一來,最直觀(但可能也最粗淺)的想法或許可以把它解釋成為是老市區與現代性建設的抵抗?或者是新資本進入對傳統治理體系進行擺脫導致中心轉移?無論如何,這個是構成波隆那的、地圖上的有形的線。

.italo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俗稱「法拉利列車」的italo。相較起義鐵,italo的車廂與座椅的舒適度讓人安心不少。不過,慢分的情況也是有的。我乘坐的第一班italo在抵達目的地時已誤點了兩個小時!另外,搭慣台灣高鐵看慣時速動輒300的人們而言,無論是italo或義鐵的紅箭(Frecciarosssa)似乎都會鎖上限到250。只有在很少數的情況下我才看到一次紅箭跨越了250大關,原因不明。

既然提到了現代化,且讓我暫時對「波隆那中央車站」小小抱怨一下。儘管可以想見是基於交通樞紐位置的原因,不過還是可以問問波隆那人為什麼要把車站分成主月台、東月台還有西月台,主月台還要挖到地下五層。然後,長途的高速列車如紅、銀箭或俗稱「法拉利列車」的italo,通常都是由地下第五層的月台上下車。這意味著,波隆那既然是北義的交通節點,如果旅客您要在這裡轉車,最好祈禱一下您的列車會準時抵達波隆那,並且有足夠的時間讓您從地下五樓前往其他月台轉乘。因為根據經驗,義鐵的慢分實在是與台鐵有得比,這樣說大概就可以了解了。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仰視往往讓人忘卻了它的真實比例。我們換個角度來觀看雙塔,還有無法迴避的天線。

當我們往市中心移動時,很難從視線上移除的便是著名的波隆那諸塔。誇耀權勢、財富與武力的高塔,所表現的便是在這座城市中掌握權力者是誰。據記載,這些高塔的主要出資建造者多為當地貴族,而波隆那作為「塔城」的由來也是由於這些貴族相互競爭所致。有趣的是,傳統的中古西歐城市在彰顯權力時,通常被認是以教堂決定了都是天際線的高度。那麼,考量到這些塔成立的年代,再加上本文後面會提到的因素,也許就已經種下了此世權力想要超越彼岸權威的遠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試圖仰望那些高塔時,交織的電線將我們的視野分成數個部分,從而我們再也無法輕易地從一個平常的角度看見塔的全貌。講好聽點是新舊共存。不過,儘管是以相當細微的方式,但電線顯然確實改變了我們如何觀看波隆那的傳統地景。這是構成波隆那的、城市裡有形的線。

Torre degli Asinelli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Torre degli Asinelli 內部

看到那塔的高度了嗎?波隆那雙塔美其名是雙塔,不過實際上能夠讓遊客登頂的只有其中較高的一座,也就是 Torre degli Asinelli。另一座則不僅因為它已經被折半,同時也據說較比薩斜塔更為傾斜的程度而使得在這座塔內都變成一項危險活動。話雖如此, Torre degli Asinelli 據說建造於1109~1119年間,其本身受到經年累月的不可抗力因素,使得它也帶有一點傾斜。事先得知這項訊息後,在上下的各498階時,正在攀爬一座傾斜的塔這項訊息更會開始透過感官來被放大。再考慮到那些木製樓梯也是 1684 年建造的…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塔頂所見的景

也許是考量到這層因素,Torre degli Asinelli 以45分鐘為一個時段的單位,在一個單位的期間僅開放一組人進入塔裡登頂參觀。只有在這組人全數離開塔樓後才會讓下一組人員進場。敏銳的讀者可能意識到了,您必須要將登頂與下樓的時間控制在45分鐘內!如果是行動較略為不便的旅客,不知道塔方是否會開放入塔。不過如果是行動力尚可的人們則毋須擔心。這些時間拿來爬塔以及站在塔頂吹冷風…不,是欣賞這座城市的話,是絕對足夠的。

聖白托略大殿/Basilica di San Petronio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聖白托略大殿」(Basilica di San Petronio)與它未完成的正面。

距離「波隆那雙塔」不遠處就是傳統的中心「馬喬雷廣場」(Piazza Maggiore)。環繞在「馬喬雷廣場」的首先是「聖白托略大殿」(Basilica di San Petronio)。據說蓋了數個世紀,最後因為經費欠缺導致正面並沒有完工。不過,即使現在資本充足(特別是如果想在教堂內部進行拍照或錄影也要收費!)了也不會再隨意地更動這項「特色」了吧。否則,曾經因資本欠缺導致獲利增長的「聖白托略大殿」,應該會反過來因資本增長導致獲利下滑(儘管對一座教堂談獲利令人感覺不太對勁,不過,在不受到課稅的情況底下,信徒的捐贈我想還是一個宗教獲得收入的主要方式?)。然而,也可能是因為它未完成的立面帶來了過於隨意的印象,讓人感覺不出它就是世界第五大的教堂。

海神噴泉/Fontana di Nettuno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海神噴泉/Fontana di Nettuno

在「聖白托略大殿」正面的左前方處,可以看見的是「海神噴泉」Fontana di Nettuno(雖然我到離開為止都沒看過它噴水,不過它應該確實是噴泉沒錯)。在造訪「海神噴泉」時,波隆那上空的飛機雲仍持續產生。正好讓我透過借位的方式,讓 X 字的飛機雲出現在羅馬海神 Neptune 的後方去增添祂的氣勢。這是構成波隆那的、天空裡有形的線。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在波隆那所指認出的線,都是有形的且涉及現代化設施的線。

波隆那大學/Universitas Bononiensis/University of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波隆納大學最著名的解剖室


II. 無形的線

「聖白托略大殿」不遠處,現在名為「阿奇吉那西歐宮」(Archiginnasio)的建築,則負責構成了波隆那的無形的線。「阿奇吉那西歐宮」建立於1563年,是「波隆那大學」(Università di Bologna)的第一個固定校址。說到「波隆那大學」,自然不得不提起它早在1088年時即成立。身為最早成立的大學,也獲得了如今「學術之母」(Alma mater studiorum)的美名。而「波隆那大學」的成立,普遍被認為是由於當時的人們重新「發現」了羅馬法的法典。因此學者們聚集在波隆那,並展開對羅馬法法典的研究。文明的火炬在這裡,透過無形的歷史之線而再一次地被點燃。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在回顧波隆那城內諸塔的建造時期時,似乎也與人們重新發現羅馬法的時期相吻合。可以直接(但不太精確)的判斷是,除非我們可以接受塔的建成是基於對神的頌讚(但這距離後來「恩寵說」的年代還很遙遠!更別提此時也還沒有所謂的新教,除非我們能夠找到證據說明在那時有哪一個受到打壓的異端的想法在後來影響到了所謂的喀爾文教派)的解釋,否則,羅馬法的重新發現與波隆那諸塔的建成至少在表面上反映的也許是對教會權威的抵抗。當然,進一步來說就是顯示地景與知識共同指向了權力的關係:在有權力之處才有形塑知識的需求,也只有權力才能夠決定地景的面貌。

Stabat Mater Hall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波隆納大學二樓所開放付費參觀的三個廳堂除了解剖室外,一個是現為圖書館的藝術學大廳,還有一個就是圖示的原法學大廳:Stabat Mater Hall。Stabat Mater Hall 現在則用作展覽用途。

因此,今日我們所稱的「阿奇吉那西歐宮」在建成時,最初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培養「教會法」與「市民法」的法學家。但同時也試圖培育在今日看來與該名稱搭不太上線的,修習數學、自然科學等學問的「藝術家」。不過,「阿奇吉那西歐宮」在今日最著名的場景,自然還是於1637年成立的解剖室。也許最著名的原因在於它的觀賞用途 — 打從一開始除了解剖教學的用途外,也肩負著讓人付費欣賞解剖的用途!當然,解剖室之所以是最著名的房間,據我極為個人的觀點,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認為什麼學問可以作為理性學科的典範,這件事情在觀念上的轉移。畢竟,人體的解剖在後來的觀點看來,無疑就像是個規律運作的機器,而法學只是一門可以被任意詮釋的學問。從這個角度看來,醫學比起法學更像是後來的理性主義者們所逕自認定的「科學」。


Tortellini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Osteria dell'Ors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Osteria dell’Orsa 的 Tortellini 與 Ragù Bolognese


III. 日常

在被譽為「美食之都」的波隆那裡要找尋平價美食也相對容易得多。這次造訪的 Osteria dell’Orsa 便是在當地有著高人氣的店面。不過,有時候也不免去想,在一間餐廳內很少看到黃種人是否也意味著口味並不合(或者是我根本吃不出人家的名堂)?例如包著肉餡的湯餃 (Tortellini),湯調味的極為清淡,餃子的內餡口味也很清爽 — 這意味著,基本上吃完是沒什麼感覺的。甚至最富盛名的波隆那肉醬麵 (Ragù Bolognese )也沒有打動我。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還好波隆那廣場旁的市集讓我對波隆那美食的印象進行再一次的重估。在市集內有一間聚集不少人的肉舖 SALUMERIA SIMONI,它販售了令所有義大利人引以為豪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Emilia-Romagna)所出產的食品。這個大區所出產的食品基本上都是舉世聞名的,從被法文魔改音譯變成帕瑪森起司本名叫做 Parmigiano Reggiano的帕瑪森起司(?),到只有在這裡才能生產的巴薩米克醋 (Aceto Balsamico)。SALUMERIA SIMONI在同一條街上也開一家小餐館 Simoni Laboratorio,讓無法將他們家火腿或起司扛回去享用的旅客們有個在地用餐的機會。在這裡,除了品嚐帕尼尼或生火腿拼盤外,雖然要價5€,不過請務必試試他們家的三種(18、24、36 個月)佐巴薩米克醋膏的帕瑪森起司。這終於讓我重新確認了:波隆那果然是義大利一流食材聚集地與美食天堂。(是說,我想波隆那也不需要我來承認。只要這些線沒有重劃或重新分配,那麼它就一直都會是一流食材的集散地。)而這些透過有形的線進行傳輸的食材,與這些食材在口中串成無形的線而成的堆疊,最後也許辯證出的是那屬於波隆那的,無可取代的意義:人的日常。

Simoni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Bologna by Xuan-Yuan Huang, 於 Flickr
Simoni Laboratorio 與他們自豪的食材產地

本文也發表於:影像與文字的理論與實踐(?)
使用器材:Canon EOS R + Canon RF 24-105L
2020-01-24 14:43 發佈
謝謝樓主分享,帶我到這個地球的另一個角落,看看不一樣的風俗民情。
謝謝分享
Strato* wrote:
波隆那雙塔/Le D...(恕刪)


感謝分享,圖文並茂的好文。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