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北陸建築攝影旅
正處混沌狀態的我,在學生時期就常發現學建築的人似乎經常去旅行。往昔的建築家們也常以壯遊名義在歐洲進行建築巡禮。早在幾年前也看到台灣知名建築師 潘冀先生的著作"人生基本功"內曾提到 :
「建築師如果沒有到過歐洲,視野會不成熟」
真的是如此嗎? 因此在2017年的9月,在大學恩師的鼓勵之下,終於決定來趟歐洲建築行
這次依舊是自由行,地點則選擇了很久,最終決定是 巴黎→瑞士→義大利的初學者行程。因為是第一次去歐洲,發現大部分想去的景點都是在鳥不生蛋的地方,可以想見這次出遊恐怕又是一場挑戰。怕篇幅過多對讀者太無聊,因此分為巴黎、瑞士、義大利三個章節說明。
一如往常的裝備照

和上次日本行相比,這次換了可以塞更多東西的THULE攝影包、多了一個水平儀,腳架則是上回在日本買的Velbon碳腳
機身: 5D Mark III
鏡頭: TS-E 17mm f/4、 70-200mm f/4 IS 、 35mm f/2 IS
TS-E 17mm f/4 是我拍建築的主力,基本上除了重、手動對焦、無法裝保護鏡以外沒什麼缺點
70-200mm f/4 IS 雖然出勤率較少,但畫質犀利、重量輕,都是拍攝建築不可多得的優點
35mm f/2 IS 其實50mm跟35mm思考了很久,最後還是選擇輕巧且稍廣一點的焦段,彌補原先偶而會想街拍卻沒合適焦段的窘境(事實證明結果也很少拍,因為懶得換鏡頭 囧)

統計結果也不意外,TS-E 17mm占了76%,幾乎等於是鏡頭蓋,
儘管裝備不算多,但背包加腳架總重也近8公斤,行程才開始沒幾天就令人吃不消,真佩服那些出國帶雙機+大三元的勇者!
照片皆為RAW檔並用Lightroom調整,將色溫及飽和度皆些微拉低, 風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敬請見諒。
DAY1 桃園 → 杜拜→ 巴黎
歷經19小時的飛行及轉機時間,再加上近3小時的誤點,抵達巴黎時早已筋疲力盡,因此在民宿稍做休息並更改行程後,就前往此趟最期待的建築點 羅浮宮拍夜景,順便熟悉周邊環境

也許是被大金字塔的美所震懾,晚上的治安並沒有傳聞中的危險

不少亞洲人在這拍婚紗,這裡應該是外國人對巴黎第二印象,僅次於艾菲爾鐵塔
簡單晃一下,晚餐就吃麥當勞,草率的結束第一天
DAY2 羅浮宮 → 橘園美術館→ 龐畢度中心
1. Louvre Museum 羅浮宮增建 (貝聿銘 I.M.PEI)

一大早起來,迎接我們的是糟糕的天氣,此趟歐洲行約有一半以上都是這種陰雨天,剛開始會很懊惱,但久了也就想開了,畢竟這種不預期因素也是旅程的一部分
第一站是我崇尚已久,由貝律銘操刀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雖然很失禮,但其實豐富的館藏並沒有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我的目標自然還是在建築本身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由玻璃和鋼材組成的現代元素,居然和四周巴洛克風格的皇宮共存的十分融洽

不過羅浮宮金字塔在初期提案時可是被巴黎人唾棄至極的,而這時貝先生也展現他驚人的的社交魅力及公關能力,終於說服巴黎市民

羅浮宮廣場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市民的伸展台
超廣角也讓金字塔完全變了樣,形成另一種意外的構圖

也因為這座金字塔夠大,在偌大的拿破崙廣場中才能撐得住場面,稱職的作為博物館入口

如同雕塑品般的旋轉梯以及金字塔型的格子梁,處處充滿貝先生的巧思

玻璃金字塔呈現了重中帶輕、實中帶虛的意境,在陽光的照耀下,遊客可以看到映照在金字塔玻璃上的羅浮宮,減低了現代金屬材料的景觀衝擊,而羅浮宮本身則成為了完美的背景

既然都來羅浮宮了,該看的藝術品亦不能錯過,博物館本身也和藝術品協調的很融洽,我就很喜歡這道通往勝利女神的階梯

在阿波羅長廊中受到了金碧輝煌、精雕細琢的震撼教育,這種富麗堂皇的空間體驗是過去的我從未經歷過的

每日每夜,數以萬計的觀光客就是這樣對著 77 公分 x 53 公分的蒙娜麗莎猛按快門,而就在我拍完這張就被管理於制止了,對著我說可以拍畫作,但不要拍賞畫者

館內另一處的增建案,和貝先生的金字塔相比就有點可惜,雖然結構解放了空間,但卻被屋頂遮擋了外面精緻的宮殿本身

最後用一個倒金字塔做Ending 。雖然不知道耶穌的妻子最終是否被安葬在此,但是貝聿銘的絕妙巧思著實令我讚嘆。
2. Musée de l'Orangerie 橘園美術館
其實本來是要先去法國國家圖書館及市政府的圖書館,但不幸的是一個在整修,一個未開放,第一天的行程就充滿挫折,但還是打起精神前往下一個地點。曾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看過將空間、光線及畫作完美融合的場景,沒想到在橘園美術館又能重現一次

橘園美術館規模不大,空間營造得很溫暖,但也因為空間小,觀賞者的素質就相對重要,任何一絲的噪音都會影響賞畫的品質

在小小的展示廳裡面,就算是快門聲也顯得很突兀,這時就很羨慕電子快門了

柔和的光線渲染著展示空間,就如同莫內的畫作一般溫暖人心
3. Le Center Pompidou 龐畢度中心 (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前往龐畢度中心的動線很有趣,必須先穿越巴黎舊城區的商店街,接著拐個彎,突然見到一棟色彩繽紛、錯綜複雜,有如尚未完工仍搭著鷹架、鐵網,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物。望著這種超級尺度的空間,很難想像建築師們當初設計時才三十來歲

看似平凡無奇的廣場,巧妙的往建築傾斜,讓眾人的視線紛紛在不期然的情況下自然交錯,將人群的聚集,活動也因此產生

走到背後更是誇張,已經從美術館變成煉油廠了

高雄慶富造船總部也有出現的三根煙囪

多虧了TS-e 17mm 才能將現場的震撼重新呈現

做為城市中的建築,龐畢度中心的確是非常突兀的存在,但做為一座現代美術館,它也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從各種鋼構型式及接頭可以看出法國應該對他們的鋼鐵技術有很強的信心
很可惜的一到頂樓就開始下大雨,讓我拍巴黎街區的期待又再次落空

和外觀一樣,裡頭同樣都讓結構與管線外露,使內部提供了彈性寬敞的展示空間

雖然整天都是陰雨天,但還好快天黑時還有blue moment,因此就克難的撐著傘,拍下這張我很喜歡的龐畢度點燈

行軍般的趕場早已讓人疲憊不堪,扛著一堆攝影裝備則是累上加累,但辛苦拍攝的成果則是旅途中最大的慰藉了
DAY3 薩伏瓦別墅 → 新凱旋門→ La Seine Musicale →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夏樂宮
二天是久違的晴天
1 .Villa Savoye 薩伏瓦別墅 (Le Corbusier)
漫步片刻即隱約在樹林間看見此行目標

被讚譽為「世紀經典住宅」的薩伏瓦別墅,是由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柯比意於1930年完成的這座20.5米乘20米、三層樓高的方形建築。在建築史上的價值遠超越建築本身的住宅機能
事實上隨便在網路Google都可見到各式各樣關於薩伏瓦別墅的精彩評論文章,因此我唯一能做的應該就是分享我見的畫面,嘗試將未經渲染過的景色捕捉下來給柯比意的眾粉絲們吧

薩伏瓦別墅位於郊區的普瓦西,從巴黎市區到這花了一個半小時,因此來這邊旅客十之八九都是建築朝聖者,很可惜的是最經典的角度被展示版擋住了,再加上早上大逆光,因此取景的角度有些彆扭

室內經典的旋轉梯,小小的空間就有兩處不同的垂直動線

走上二樓,大片落地窗面對的是屋頂花園,同樣的也有坡道連接到三樓

專心素描的大叔

雖然攝影版友們可能不在意,但建築人耳熟能詳的新建築五原則,就是在這裡實現 :
1.地面層挑空 2.屋頂花園 3.自由平面 4.水平開窗5.自由立面,無論是明亮豐富的空間,或以水平、垂直為軸、明確且前衛的設計,都仍是今日建築師可以師法學習的

在那個年代的建築大多為承重牆系統,所以外觀看起來都很厚實,格局也都被牆所侷限,但科比意的多米諾系統,則利用梁柱把室內空間完美的解放。
就是這些展版擋住了最精彩的角度....

薩伏瓦別墅四面都有開放景觀,而景觀也設計成別墅的背景,
如果少了綠葉成陰的天然環境,建築可能也不會這樣的精采,

據說業主薩伏瓦夫人雖在屋內住了十多年,認為這棟房子是藝術品而很難使用,因此多次和柯比意起爭執,我們這些外人則幸運多了,只需在想看的時候親近它。
,偉大的住宅的住戶似乎很少會因為他們居住在藝術品中而欣喜,由於時時刻刻在裡頭,反而考慮的是舒適問題,我們其他人則考慮設計、美感,因此覺得這是天才之作,但天才之作很少能符合日常生活所需,密斯的Farnsworth house是如此,菲立普強森的Glass house是如此,只有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業主目前還有居住(可能跟日本人的忍耐力有關),但這還是無損薩伏瓦別墅在建築史上的地位
2.Grande Arche de la Defense 新凱旋門 (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順路來到了巴黎西側末端的新凱旋門

當時第一眼看到的感想是這樣的,真的很巨大

內部空間使用起來不知如何?

其實很多時候都想嘗試人文街拍,但換鏡頭又嫌蠻煩,因此索性使用廣角時嘗試著把人物放進構圖內,試著讓鏡頭裡的人和空間產生互動,但說起來容易,要等到對的人走進對的位置還真的是不簡單

巴黎人的日常,慵懶的享受陽光,望向盡頭的凱旋門
3.La Seine Musicale (坂茂)

坂茂在巴黎設計的劇場,可惜尚未開放,圖中左邊整片的太陽能牆應該是可以隨軌道移動的

路過充滿活力的長頸鹿幼稚園
4.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 (Frank Gehry)
Frank Gehry,的設計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也只有Gehry才能超越Gehry

猶如一艘降落在巴黎的宇宙飛船

如果說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也絲毫不誇張

飛船入港

從沒想過巨大的鋼鐵及玻璃帷幕可以組成如羽毛般的輕盈質感

應該也只有路易威登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這棟天馬行空的宇宙戰艦

為了拍這個角度,特地跑來第二趟
藍天綠地及野鴨,建築彷彿活過來一般(有點像一拳超人裡的蜈蚣長老),彼此扭曲交織

內部其實沒有什麼展示,反而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
5.Eiffel Tower

從夏樂宮的角度望向鐵塔,但其實應該有更多更好的拍攝地點

艾菲爾鐵塔比我想像中要細緻很多,一想到這是近120年前的建築就令我汗顏

一如往常的blue hour,在這邊拍照的難處在於太多人會前來搭訕寒喧,很難分辨到底誰是真心想閒聊而誰又是對你虎視眈眈的扒手

結果拍了近百張同個角度的艾菲爾鐵塔,最滿意的還是這幅,小小白果然是拍攝建築的好夥伴

順路經過巴黎歌劇院,結束第三天
DAY4 奧賽博物館 → 阿拉伯文化中心→ 巴黎歌劇院 → 蒙帕納斯大樓
前兩天的廢話好像太多了,今天起開始試著減少

理想的街道就該如此,沒有廣告招牌、頂樓違建、冷氣設備等雜亂無章的多餘裝飾
1. Orsay Museum 奧賽美術館 (Gae Aulenti)

同樣是舊車站,希望台中火車站也能有好的結局

候車廳、大鐘、拱廊,建築師完全掌握到過去車站的精隨,毫不保留的重新展現

從過去往來繁忙的列車月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

巴黎歌劇院的模型,背後的佈景及打光很不簡單

廊道上的一座十九世紀金碧輝煌大掛鐘,展現奧塞火車站的記憶及法國美好時代的富裕景象
2.Arab World Institute 阿拉伯文化中心 (Jean Nouvel)

原以為玻璃帷幕下的就只是伊斯蘭的圖騰開孔

近看才發現建築立面是設計為成千上萬個相機光圈的型式

精巧的光圈窗戶可以自動調整室內照明,隱約的轉化伊斯蘭建築的幾何圖案與光線的敏感

來不及換鏡頭,用Iphone勉強捕捉到這張,很想看看這光圈立面實際運作的樣子
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

傳說中的拉法葉百貨,但實際來過總覺得有點失望,內部感覺像是20年前的台灣百貨公司,唯一感到欣喜的還是這座光之穹頂
3.Paris Opera 巴黎歌劇院 (Charles Garnier)

儘管來巴黎第三天了,但歌劇院鬼斧神工的雕刻無一不讓我瞠目結舌,這是過去在台灣從未有的空間體驗

雖然曾去過紐約百老匯的劇場,但巴黎歌劇院終於讓我體驗到百年前貴族的休閒娛樂是多麼奢華

當你在這空間廣闊、色彩瑰麗的劇院徜徉時,會覺得更像在參觀一個宮殿,而不是一個歌劇院

如果這張構圖只有下面這對情侶就完美了

會來巴黎歌劇院很大的原因是被這座金碧輝煌的長廊吸引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此觀賞原汁原味的歌劇魅影

這也算另一種空間暴力美學吧?
4.Tour Montparnasse

被巴黎人嫌棄至極的蒙帕納斯大樓,但這邊也是能眺望巴黎市的最佳視野
因為在民宿睡過頭,來到這時太陽早已落下,悔恨的我也只能快快上腳架,搶個面向鐵塔的位置

隱約可看出巴黎市的放射性軸線

榮軍院及凱旋門,非常乾淨的天際線

頂樓風非常大,因此不得不拉高ISO,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照片還是因為過度晃動無法使用

夜幕低垂下的艾菲爾鐵塔依然光彩迷人

滿意的照片不多,下次一定要再來雪恥一番
DAY5 巴黎聖母院 → 聖徒禮拜堂→ 巴黎萬神殿 → Library Sainte-Geneviève → 羅浮宮
1.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

我對巴黎聖母院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後看的迪士尼電影鐘樓怪人,在電影裡的聖母院是如此宏偉巨大,但現場則小了點,但這樣的尺度顯得更親切許多

賦予教堂生命力的石雕

雖然以前去過紐約的聖派翠克教堂,但做為正統哥德式建築的聖母院,沒有信仰的我也不禁肅然起敬

尖拱、肋拱穹窿、飛扶壁、花式窗格,活生生的建築史就在我眼前阿!!

可惜的是沒能聽到現場的彌撒

也許拿破崙也曾跟我站在同樣的位子也說不定

爬上鐘塔,眺望城市之心,很有趣的樹型
因為怕影響後面的人所以沒辦法專心構圖,只能匆匆拍了幾張

將塞納河一分為二的西提島

自從去日本後就改不了登頂的壞習慣

很喜歡觀察民宅的屋頂,這才是瞭解一座城市如何生活的最佳方式
2.Sainte Chappelle 聖徒禮拜堂

和多數人的心得一樣,一踏出二樓的階梯,全身的感官皆被光彩耀目的玻璃花窗所剝奪

猶如繁星點綴般的禮拜堂,任何人都不免抬頭瞻望
3.Pantheon 萬神殿

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一座超尺度的教堂,我的雙眼已經開始麻痺

麻痺是因為這個空間不像哥德式建築般的神聖,也不如聖徒禮拜堂豪華,但就是巨大到讓人覺得不合常理

但也羨慕巴黎人,在城市的轉角就有如此壯闊寂靜的大客廳
4.Library Sainte-Geneviève 聖日內維耶圖書館

萬神殿一旁的聖日內維耶圖書館,外觀非常低調,如沒事前做功過應該沒有人會知道這座圖書館是如此的精巧

現今已經非常少見的拱型鋼鐵結構,而且還不是普遍的圓型或六角型,而是結合藝術與結構之美的複雜雕刻,可惜的是觀光客只能圍在一個小圈圈內,無緣窺探這座知識殿堂

來到巴黎了總要去香榭麗舍大道,不過我對這過度商業的大街實在沒什麼興趣

最終還是回到我最喜歡的羅浮宮,感謝老天,待在巴黎的最後一晚給了我好天氣

可遇不可求的天空色調,配上大小錯換的金字塔

如夢似幻的色彩,每個人都不約而同的望向遠方絢麗的夕陽

融入背景的玻璃金字塔

最終還是找不到能那逆三角的位置,就留待下回吧

拍婚紗的新人絡繹不絕,而且都很有默契的不打擾彼此

繞著金字塔三圈,依依不捨的離開

隔天早上再來一次羅浮宮,接者就啟程前往第二站瑞士。
短短的5天4夜實在不足以體驗巴黎的美好,但也讓我跟這座城市有了初次的邂逅,也成了下次再來的契機....待續
本文同步刊載在我的blogger
更多照片可以到我的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