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林 wrote:大光圈鏡頭較難以避免的另一點莫過於「口徑蝕」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用大光圈作業時,影像邊緣的光點散景並非為正圓形,而是帶有點「貓眼」的形狀,這就是我們通稱的「口徑蝕」,有些以柔美散景著稱的鏡頭會透過 STF(Smooth Transition Focus)這項技術來改善這問題 嚴格來說 STF並不是為了改善口徑蝕而產生的而是為了改善二線性散景,也就是焦外光點邊緣過度明顯而產生的兩條線的雜亂散景所以如果光學設計上,口徑蝕嚴重的鏡頭變成STF只是會變成=>散景邊緣過度漂亮的貓眼^^版主可參考老蛙105mm STF以及Fuji 56mmAPD的相關文章只是minolta那顆STF,真的幾乎沒有口徑蝕,就別以為STF是能改善口徑蝕喔
范小胖 wrote:嚴格來說 STF並不是為了改善口徑蝕而產生的而是為了改善二線性散景,也就是焦外光點邊緣過度明顯而產生的兩條線的雜亂散景所以如果光學設計上,口徑蝕嚴重的鏡頭變成STF只是會變成=>散景邊緣過度漂亮的貓眼^^版主可參考老蛙105mm STF以及Fuji 56mmAPD的相關文章只是minolta那顆STF,真的幾乎沒有口徑蝕,就別以為STF是能改善口徑蝕喔 嗯嗯,我明白修正口徑蝕是STF鏡頭的附加價值,不過我文中的描述的確會造成誤解,謝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