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C家令人垢病的低寬容度這次不知道有沒有改善?
各位有數據可以供參考嗎?
黑色閃電 wrote: 5D4的寬容度反而敗給了自家80D這點很令人意外耶...(恕刪)這部份很有意思... 曾經有被指導點出... 人眼看不到 / 用儀器量測可顯現真相, 但是如果只挑人眼能接受之範圍... 那又何須儀器量測介入 ???!!!
敝人屬菜鳥等級, 若有誤請指正。 Cheers.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黑色閃電 wrote:
5D4的寬容度反而敗...(恕刪)
動態範圍與寬容度有正相關但還是有區別的,尤其動態範圍僅能與相同片幅的產品來比較。動態範圍是相機能看到(記錄)明暗層次的能力,而寬容度是相機能夠糾正曝光的能力。
如D7200動態範圍在ISO100時也是略高於D810,但是D810因為片幅的優勢,其寬容度(欠曝還原的噪值)還是勝過D7200。所以片幅面積越大對暗部紋理細節的還原還是有絕對優勢。
所以同世代的產品寬容度,絕對是中畫幅> FF > APS-C > M43 > 1" > ⋯
實驗室的建立,就是要統一測試設備及手法,最重要的就是將各種干擾因素控制在最小範圍,包含測試人員的訓練,並排除人的主觀喜好及認知差異。這樣測試結果才據有科學客觀的參考性。而依照統一測試規範建立的數據庫,就有好的說服力及權威性。(如DxOmark)
不過要建立一間完善的實驗室少說數百萬上至數千萬都有,一般媒體也是不太可能花這個錢。
鏡頭跟感光元件是相輔相成的,偶會看到殘幅機使用者或宣傳者,掛了價格高貴的鏡頭就大言不慚的說比片幅大一級甚至二級的畫質還好,那也只是笑笑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