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渣價錢燒鵝味道」,是香港著名足球評論員黃興桂的金句,意思是最低身價的球員郤有最高的表現。除了足球,套用在攝影器材一樣適合。像小弟喜歡玩器材,但資金卻有限,便要懂得以最低價錢購入最高質素器材。以下讓我分享過程和心得。
首先,要制定大綱:
執行
資料搜集。本身我對各品牌有基本認識,唯獨是不太熟行情。這個問題不大,上網搜尋一下便可。另外,如身邊有朋友也玩器材就更方便,可以請教他們,甚至借機試用。做好功課後,我鎖定了以下目標:
Canon EOS M vs Panasonic GM1
對上一次接觸Canon,已經是底片年代,數碼化後我轉會到其他牌子,所以有打算重新接觸它;至於M4/3,則是被Leica加持的25mm f/1.4鏡頭和超微型機身GM1吸引想試試看。在討論區問問各高手意見,所得到的答案是Fujifilm XA1 + 35mm f/1.4,說實在的這也是個不錯選擇。然而,當我跟朋友傾談了一會後,最後結果卻完全在意料之外...
Canon EOS 1D

對,這就是我回歸Canon的答案。選它的原因有:
準備:一開始我便遇到了難題。機身的色彩設定不合心水,但因為它是舊型號,不能在機身更改,要在電腦設定好後存檔再上載到機身。然而它的界面是FireWire而不是USB,於是我便要買FireWire card裝在電腦,但是Windows XP卻竟然不兼容!幸好我的Mac有FireWire port,這時候第2個問題出現了,找不到1D software可以兼容新版Mac OS。幾經艱苦終於找到,更新了設定(還有機主名字也要改,否則exif會顯示另一人名字),但試了一會發現原來用Aperture轉raw->jpeg的色彩最好...另外還有2點要留意,它只能支援最多2GB的CF card,即使我插的是4GB card,還是只能用到2GB;電池是舊款,壽命很短,需要自己另買電池或DIY改鋰電池(可上網找資料)。
使用:先談操控,作為旗艦級機身,對於機頂的3點按鈕+轉盤操作,個人認為不太方便,因為一些常用參數經常需要改動,每次都要雙手拿著笨重的相機再騰出左手2隻手指hold實按鍵再用右手轉盤實在有點麻煩。尤其是ISO,機身沒有auto ISO只能人手設定,這樣我便被迫要時常按鍵改動,感覺真的不太好,可能我已經習慣新款相機的auto ISO被寵壞了吧?另外viewfinder內的合焦提示燈只能在One Shot AF時閃爍,連續追焦時卻不能用,這亦構成較多不便,因為當我拍攝舜舜跑動時不知道相機有沒有選中正確對焦點,結果回家發現果然有些照片是對錯焦。不過操控這方面主要看用家喜好,很多時候習慣了個別牌子相機的操控,便會覺得它最方便,轉用其他牌子自然不慣。
每人對器材的要求也不同,我最關心色彩表現,這方面1D令人非常滿意。我主力拍攝家庭生活照,1D果然很適合人像,膚色十分討好:

Hi key完全沒有難度,對著陽光幹也沒有問題,不用補光,高光位也沒有爆掉:

然而它是一部日光機,若光線/曝光不足的話,膚色會變成瘀色。還有就是測光系統,不知道是否我的相機個別問題,總要+1~2級ev或以上,否則很容易欠曝。
感想:就副機和玩味這2方面,1D絕對乎合我的要求。習慣了之後,我能夠用它拍攝出自己喜愛的照片風格-hi key和全身淺景深,單是這樣,便已經足夠。這2種手法看似簡單,其實對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sensor高光位表現,和鏡頭焦距x光圈x片幅能否在主體跟背景距離不遠的環境下營造出足夠散景。熟悉理論的朋友都知道,若拍攝大頭照,主體接近鏡頭,和背景距離遠,景深會較淺;但若拍攝全身照,主體離鏡頭較遠,和背景便會較接近,令到景深加深,所以要靠增加焦距/光圈/片幅來將景深變淺。能夠做到這2項條件而又under budget的器材恐怕不多,1D是其中一個選擇。這便是我所說的攝影風格和習慣對器材要求的影響。

接下來談談我為1D選的3支鏡頭:
EF 50mm f/1.8 II
這支鏡頭在外國被稱為"Nifty Fifty",意思正正是蔗渣價錢,燒鵝味道。




EF 85mm f/1.8 USM
色調柔和,散景OK順滑,感覺就像鄰家女孩,不似宅男女神般引人注目,但有一日才突然發現,原來她隱藏著絲絲氣質美,只是你忽略了而已。





Sigma 18-35mm f/1.8 DC HSM Art
對,這是APSC鏡,選它是因為我想入廣角鏡和大光圈標準鏡,但又不想花太多金錢入L鏡(e.g. 16-35mm + 35/1.4),而這支外星科技變焦鏡竟然有f/1.8大光圈,和35/1.4比僅僅差2/3級!唯一是擔心廣角端會否有黑角。
18mm

20mm

35mm

色調和散景相當不錯

More samples




~完~
希望大家可以加入我的FB粉絲團交流心得:http://www.facebook.com/Shun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