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註冊可動式感光元件相機

Canon 稍早註冊了一個特殊的可變反光鏡式機構,藉由可改變位置的對焦屏(綠色)、反光鏡(黑色)以及感光元件(紅色),使短鏡後距結構的鏡頭,像是 EOS M 此種 Mirrorless 相機也能使用光學觀景窗以及傳統式的相位差對焦。

然而這樣的結構設計也有點微妙,畢竟如果依照此專利的可變設計,這款相機在未配置第二張感光元件的情況下似乎不適用於傳統具反光室結構的長鏡後距鏡頭,僅能提供 Miroless 鏡頭使用,但如此一來卻又因為反光板空間所需的空間使 Mirroless 結構較薄的優勢。
http://www.canonrumors.com/patent-for-moving-sensor-switch/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01283
2016-01-12 20:03 發佈
創意新奇有噱頭,不過實際應用是否會有良好體驗,
仍有待實機上市後的市場反應,原則上我不是喜愛嘗鮮的3C用戶,
尤其這種看起來會讓售價攀升的產品,
總是會等他上市後有了一段運作時間,
再從各方褒貶來衡量是否購買。

從結構原理上來推斷,感光元件的資料應該是透過可撓性材質的電路軟板傳輸,
而電路軟板的撓曲次數壽命並不高,所以這產品的實際操作壽命應該也不會太高。



所以這到底是不是mirrorless相機??還是只是想縮短法蘭距??
如月ひより wrote:
所以這到底是不是mirrorless相機??還是只是想縮短法蘭距??

說不定是無反跟有反之間做個妥協的變種相機,同時可接EOS跟EOS-m鏡頭?
該不會是100DMarkII後繼機?
leon-ex wrote:
說不定是無反跟有反之...(恕刪)

跨嚨嘸!
單反的體積重量,
無反規格的鏡頭,
看起來感光元件的位置是固定的,
不像鏡頭可以共用的設計,
jill1124 wrote:
跨嚨嘸!
單反的體積重量,
無反規格的鏡頭,
看起來感光元件的位置是固定的,
不像鏡頭可以共用的設計,

那我猜EOS-100D的外殼大概就是為了實驗這台混種新機型用的,
因為大小應該很適中。不會像單反那麼大,可是又會比EOS-M系列機身來得大。
感光元件抬起頭來時,是無反相機,躺下之後,又變成單反相機了(不過還是只能裝EOS-M鏡頭)。
大概是為了了彌補EOS-M追焦能力的不足,降低電池蓄航力的負擔,又因為可以接EOS-M鏡頭,降低整體機身重量,是單反跟無反之間取得權宜變通之下的設計(參考原始連結的GIF動畫)。不過如此一來,EF-s鏡頭的未來堪慮呀,Canon要開始切割EF-s鏡頭了嗎?反正EOS-M鏡頭只要設計得宜,一樣可以有同樣的光圈跟畫質,就跟Fuji的X系統相機一樣可以擁有相當數量且媲美Canon APS-C鏡頭群的無反鏡頭群不是嗎?既然可以兼顧單反的反光鏡跟無反的輕便直覺,而EOS-M系列還是有其輕便的優勢存在,短期內應該也會一直擔負起擾亂對手無反市場的大任,那留著EF-S鏡頭群還能做啥用?趁早Say Bye Bye反而可以減少生產線的負擔(反正當家鏡皇EF-s 17-55/F2.8也已經多年沒更新了咩,應該沒差吧?)。至於全幅機的設計短期內應該還是不會變吧,畢竟Canon不會自斷真正的金脈的,除非到時變成無反之後,轉接技術也能無痛轉型,不然Canon的全幅機不太可能這麼快下海進入無反世界的,而是一步步的試驗,取得可靠的銷售趨勢後才會下海的吧?6D就是一個進入無反前的實驗機種啊。
日本人常有一些無厘頭的設計....
這還算比較正經的
這結構看起來也無法縮小太多的體積,除非選用小尺寸的感光元件,
要不然這個設計,機身的厚度正比於感光元件的高度。

CONA24 wrote:
這結構看起來也無法縮...(恕刪)


現在不就正流行,不管有沒有用先把概念專利搶下來再說
不知以後哪方面發會用到

回到正題
其實真這樣作下去,得到的好處真的只有OFV,相位對焦,短後鏡距
但其他會受影響的有體積增加,結構複雜化,成本上升,耐用度下降,對焦準度和速度下降,快門反應速度下降
跟S的那個Z shift一樣,好處少少,吃力不討好
jill1124 wrote:
Canon 稍早註...(恕刪)


有種脫褲子放屁的感覺...XD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