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跟小M總是形影不離,出門在外總是貼身帶著,怕忽略需要被記錄的鏡頭。從ISO值開始,逐漸深入,了解鏡頭上焦距的表示方式,學會鏡頭的分類,光圈的控制及快門的搭配,慢慢地掌握曝光的技巧,星芒的手法更是讓我添入入門腳架及遙控器,深深體會到要讓自己進步的方式是多練習。
半年後的現在,為小M裝上更大的眼睛─EF24-105mm f/4L IS USM來增加小M的成像,擁有77mm口徑的鏡頭讓小M變得頭重腳輕,雖然看起來失去原有的協調性,但讓小M更專業。
拍攝地點為台中公園燈會現場,人擠人的現場不考慮腳架的穩定,透過手持及鏡頭的IS防手震,將快門拉長至1/5秒,不僅考驗手持的穩定性,也可考驗鏡頭的防手震性能。
CANON EOS M + EF24-105mm f/4L IS USM
整點的羊主燈,現場光線不弱,考慮到小M的ISO值雜訊,同時想以較暗的背景襯托出主燈的明亮,設定200作為基準,透過最大光圈及更長的快門,達到曝光的平衡。
45mm F/4.0 1/5s iso-200

會場中結合佛法的部分,法船是最醒目的燈光,為呈現對比,設定ISO為200,並將光圈設定為F/5.6,增加細部的銳利度。
28mm F/5.6 1/15s iso-200

走近法船的側面,法船上包含人數的計數器,圖中為5938人,數字成為手震的最大依據,將光圈縮小至F/7.1,降低邊角鬆散的問題。
24mm F/7.1 1/15s iso-200

在會場中有不少的街頭表演,其中擊鼓表演吸引到眾多人的目光,連我也不例外,透過小M捕捉表演的畫面,現場具有較明亮的投影光,但考慮到擊鼓的快速動作,勢必需提高ISO值至1600來增加快門的速度。此外,人群的擁擠將我排在外圈,焦距來到92mm,鏡頭的防手震發揮最大的效果。
92mm F/4.0 1/50s iso-1600

湖面上擺著小燈,在小燈對面也就是我所在的位置,為人群走到,較無時間及空間可以慢慢拍攝,提高快門速度,同時將ISO值提升至1600,小M果然沒讓我失望,畫面的雜訊不多,波光粼粼的畫面成功的捕捉下來,途中可看到鏡頭的星芒呈現分岔狀,與板上的介紹無任何的出入。
92mm F/5.6 1/50s iso-1600

小M搭配EF24-105mm f/4L IS USM在對焦的速度上與搭配的EF-M鏡頭差不多,但成像更銳利,恆定的光圈更帶來穩定的曝光,焦段的便利性更是EF-M 18-55不能比的,鏡頭的IS可在手持情況下發揮,完全解放小M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