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同鏡頭且準焦下FF & APSC 銳利度及紫邊會有差異嗎!?


Zeiss Otus 55mm f/1.4 Distagon T* Lens Image Quality
1Ds3 V.S. 60D
連結請點我

在此連結中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 FF的銳利度比APS-C的好很多 , 紫邊也是FF的好一些
這顆是手動鏡頭 , 所以應該不會有60D對焦系統差或者對焦前後移的問題
但是 , 就我目前所知FF和APSC只差在感光元件大小及像素密度
這好像只和等效焦距及噪點多寡有影響吧!?
就算高像素密度影響到畫質 , 差這麼多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連銳利度丶紫邊都差這麼多呢?



還請板上各位大大指點

如果用85L II比較
60D的字幾乎都變成紫色了
(這真的是同顆鏡頭嗎)

2014-06-14 22:58 發佈
希億元 wrote:
就算高像素密度影響到畫質 , 差這麼多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連銳利度丶紫邊都差這麼多呢?

因為 在 60D 會被放大的關係..

用 100% 檢視時.

1Ds 3
5616 x 3744

60D
5184 × 3456

(5184 / 5616) * 1.6 = 1.47692307692308, 快要 1.5...

紫邊寬度在 1Ds 3 要是 2 個點, 在 60D 上會變成 3 個點.

模糊寬度被擴大, 也是一樣的道理..
兩者的感光元件密度差太多了,所以對於入射光的寬容度也會有很大差異。

之前從14MP(NEX-5)升上24MP(NEX-7)後就是發現對於斜射光的影響太大。
降回16MP(NEX-5N)後明顯好很多。

在16MP的APS-C(S/N)密度相當於36MP的135。
如果以60D的18MP的APS-C(C)來算的話,相當於48MP的135。
但1Ds III只有21MP,那當然感光性能會好非常多。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宅男乙 wrote:
因為 在 60D 會...(恕刪)



疑?怪怪的
APSC因為感光元件比較小 , 所以等效焦距要*1.6
所以 , 原圖中APSC的數字應該會比FF的大
如果縮圖縮到一樣大小 , 應該APSC會比FF銳利吧!?
紫邊應該一樣? ( 不確定 )
( 原本我以為是剛好那張照片有震動到造成的模糊 , 結果我看每一組都一樣APSC就是模糊 )

如果拍攝者為了讓視角相同而退的比較遠的話 , 結果應該也要一樣吧?


Tsubasa~翼 wrote:
兩者的感光元件密度差太多了,所以對於入射光的寬容度也會有很大差異。
之前從14MP(NEX-5)升上24MP(NEX-7)後就是發現對於斜射光的影響太大。
降回16MP(NEX-5N)後明顯好很多。
在16MP的APS-C(S/N)密度相當於36MP的135。
如果以60D的18MP的APS-C(C)來算的話,相當於48MP的135。
但1Ds III只有21MP,那當然感光性能會好非常多。


恩....小弟有看沒有懂
但還是有幾個小問題
Q1 : 你所說的對於斜射光影響太大 , 這句很奇怪 , 如果不論像素密度 , APSC和FF不就一樣的原理 ?
附上小弟隨便畫的光路圖 ( 藍色線為FF , 粉色線為APSC )


APSC不就是FF的中心裁切版而已嗎? ( 綠色線是因為APSC感光元件太小被切掉的部分 )

Q2 : 60D因為單一像素所佔感光元件比1Ds3面積小 , 但是為了讓訊號強度相同 , 所以有對其訊號增益 , 相對的雜訊也被其增益 , 導致APSC的噪點比FF高 , 這樣理解對嗎?

雖然我還是有一堆問題 , 不過還是很感謝2位大大回答

希億元 wrote:
疑?怪怪的APSC因...(恕刪)

很簡單,因為您要先想想這些測試是怎樣進行。


用同一顆鏡頭,55mm F1.4,如果是站在同位置,那60D看到就只是1DS3中間裁切區塊照片。
但實際上會這樣拍嗎?
不會,而是60D移動距離使得兩者拍到的測試紙範圍是同樣大,那會變怎樣?

也就是60D要後退好幾步。





所以最後結果是拍成是看起來同樣一個畫面,但實際是各自大小畫面,這個才是為何大片幅解析會獲得較好結果原因,因為他們是用更長焦距或著更大放大率來成像。

希億元 wrote:
疑?怪怪的APSC因...(恕刪)

A1:
對,同一顆鏡頭,所以入射光是同樣的,只是取得影像的範圍不同。
但是這兩者的感光元件密度就是有很大的差別。
21MP的36x24mm跟18MP的22.2x14.8mm,我隨便算...前者的像素開口大概有後者的2倍大。
像素開口大小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影像,不論是解析力、紫邊、色移...也就是感光性能。
之後才是密度高低造成的熱噪程度。

A2:
我是不知道有沒有訊號增益,但那也是數位的部分。
大概就跟你說的一樣,不管優點缺點全都放大。
如果開口小,吃進來的光就不多使得影像衰退,那再去增益...
有些事是講天份的,先天不良要靠後天補足可能很有限。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diffusionless wrote:
所以最後結果是拍成是看起來同樣一個畫面,但實際是各自大小畫面,這個才是為何大片幅解析會獲得較好結果原因,因為他們是用更長焦距或著更大放大率來成像。

如果用APSC拍攝時會退後的話 , 那他們的等效焦段及放大率不是應該一樣嗎?
那樣APSC輸的地方變成總畫素低 , 同區塊內的畫素比FF低
但是 , 邊緣區域的畫質應該會比FF好 ( 因為最邊緣的部分被裁掉了 )


Tsubasa~翼 wrote:
像素開口大小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影像,不論是解析力、紫邊、色移...也就是感光性能。
之後才是密度高低造成的熱噪程度。

感謝解說!

剛剛比較了一下
網址請點我
1Ds3 60D
Canon 50mm f1.8 Canon 50mm f1.2 L
使用F2 使用F2
畫質較優 畫質較差


嗯.....看來真的要上FF才能解放鏡頭阿!
與其花大錢買L鏡 , 到不如存錢上FF
怎麼最後變成自己再推自己進FF大坑...

希億元 wrote:
如果用APSC拍攝時...(恕刪)

怎麼會?

同樣一畫面,一個小畫面,一個大畫面,怎會是放大率一樣?

確定知道甚麼叫做<放大率>?

放大率=像/物 ~像距/物距。


這裡都是物理尺寸,例如說,一個全身'人像照片,人的身高是170cm。

同樣畫面意思是一個是拍成~36X24mm,一個是~24X18mm。


假設是拍成縱向畫面。

那一個放大率就是36mm/1700mm,另外一個就是24mm/1700mm。





另外別老是用等校焦距,實際那個只是在談角度,只是用35mm系統的焦距與視角關係來表達。
diffusionless wrote:
怎麼會?同樣一畫面,...(恕刪)



想了很久 , 還是沒有很確定


不過我這樣解釋對不對
因為拍照出來的畫面相同 , 所以像在感光原件上所佔的"比例"一樣 ( 不是面積 )
但是在電腦上要顯示一樣大小的圖 , 所以APSC照片會比FF的放大1.6倍囉!?

所以APSC的照片要縮1.6倍再和FF的照片比較才有可比性囉?
同位置拍照 , APSC縮圖1.6倍再比較
( 假設APSC和FF總畫素相同 )


但是這樣又有一個問題
那些沒有紅線圈的EF-S但卻號稱是APSC的L鏡的鏡頭 , 如果改屁屁接到FF機身上
如果不考慮成像圈的話 , 畫質不就超越L鏡....?


更正 : 那些號稱可以媲美L鏡的APSC鏡頭 , 都是L鏡裝在APSC上比較的 , 和FF+L鏡是兩回事
所以 , 其實L鏡和非L鏡頭在光學數值上沒有我想像中的大 , 主要是CMOS大小的因素
因此 , 畫質優劣還是主要看CMOS的大小 , 其次才是鏡頭 ( 這樣理解對嗎? )

抱歉 , 小弟愚笨 , 無法理解...
就是會有成像圈的問題,沒有如果


希億元 wrote:
Zeiss Otus...(恕刪)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