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以不後制為前提

SIGMA的3顆鏡頭~哪顆會比較好?
因為我不會後制
所以想找顆比較不用後制的鏡頭

18-50mm F2.8

17-70mm

18-200 OS

感覺比來比去都是這3顆在做比較
我知道18-200會有爭議~不過他是旅遊鏡~外出拍照很方便
所以把它列在其中

還有一點需求就是~有時會拍室內活動:婚禮~畢業典禮
還有夜晚時的活動:餐廳吃飯~晚上逛街
2007-08-18 2:0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後制 前提
flyinair0916 wrote:
SIGMA的3顆鏡頭...(恕刪)


首先我只聽過「後製」,可以解釋一下「後制」在攝影裡是甚麼意思嗎?

後製不後製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測光與構圖的良莠,我不覺得挑了某一顆鏡頭就會讓你的照片
比較不用後製。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沒有鏡頭要求你一定要後製; 要照片好看往往都要後製
輕鬆走人生, 簡單過生活
bluejeff wrote:
要照片好看往往都要後製


我的想法比較偏向照片後製後、会比較"特別"一点。
www.tylerstyle.com/bbs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
連照壞的照片也都可以靠(後製)來挽救!
但相對的,按下快門那一剎那的(思量)就相形不再重要了!

小弟大膽猜測
現在手拿DSLR的朋友,差不多有6成搞不清楚,自己要拍的照片
光圈該放或該縮多少?快門該增快或減慢多少?
曝光值的多寡會影響這張照片多少?成像會如何?
人人都是攝影高手,只要他會(後製)!
不。。應該說;人人都是(後製)高手,只要他會(軟體)!

就連飽享盛名的攝影大師,
也不見得是依自己專業的知識,累計的經驗,果決的條件組合!
來照一張好照片的!多半都是靠(後製),來(營造)一張好照片!
試問,這樣的話!老闆是要攝影師還是一個會使用影像軟體的人?

以前傳統相機所呈現出來的“美“,已經不再!
真不知現在進步的科技的,究竟是方便了使用者?還是降低了使用者的能力?

像板主這樣想以不(後製)為前提,而想照出好照片的使用者!已經不多了!
相信堅持這樣的理念,可以讓板主您拍出一張,屬於您自己(真正)的照片的!

至於您所提的問題,由於您的拍照條件多半是室內及光源較不佳的地方。
且多是拍人數較多的場合!
就您所提問的3支鏡頭,因您無說明所使用相機(其實也不重要)!
僅建議下列
17-70mm F2.8-4.5 約9500
18-50mm F2.8 約12800
小弟大膽建議您考慮17-70mm
因為就算讓您選購18-50mm F2.8,您所使用的環境也是需要使用到閃燈的!
倒不如考慮一支焦段相當,但較便宜,將價差轉去投資閃燈,C\P值還較高!
但就如odyseuss所言,選購一支較佳的鏡頭,並不會讓您的照片較優的!
真可以這樣,那C家有選購L鏡的用戶,不就人人都是大師了?

小弟對於(後製)無任何惡意!只是就一些想法,提出分享!
若有得罪之處,請多多見諒!
近日01上筆戰文章越來越多,請吃飽沒事幹的(戰客),忽略本文!
不要浪費您寶貴的生命來注意,因為小弟自覺命短,時間不夠用,不會理你的!
謝謝!
不過FILM也有後製的

薬水的改変(温度的高低)、打片調光(RGB多一点少一点)...等。

例:以前照正片負片時要照片整体紅一点点、我会在鏡頭前面加片紅色鏡片、然後譲調光師紅色再多打一点。

我建議不要為了後製去後製、照相的楽趣就像A JOW所説:


光圈該放或該縮多少?快門該增快或減慢多少?
曝光值的多寡會影響這張照片多少?成像會如何?
www.tylerstyle.com/bbs
A JOW wrote: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恕刪)


同意+1
小弟的照片就是屬於不後製的,我是在玩攝影又不是在玩後製

現在小弟拍攝喜愛用電影底片,以目前的環境看來這款底片要玩暗房比較難
因為全台灣應該都集中在某家沖洗,大家的沖洗條件都一樣
連要增感都沒辦法的話我想你也可以不用奢想玩什麼暗房效果了
但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是真正考驗你攝影功力,要好影像就要有足夠的基礎

A JOW wrote:
連照壞的照片也都可以靠(後製)來挽救!
但相對的,按下快門那一剎那的(思量)就相形不再重要了!


像板主這樣想以不(後製)為前提,而想照出好照片的使用者!已經不多了!
相信堅持這樣的理念,可以讓板主您拍出一張,屬於您自己(真正)的照片的!)



不好意思. 提供一點個人不一樣的看法


"反正拍壞了可以用軟體救"
"只要會軟體後製就可以出好圖"
這種心態
來做後製
一樣不會做出好成果.
因為這種心態太馬虎隨便了.

反而
當你可以透過後製軟體. 精確控制曝光/明暗對比/階調表現/色彩平衡.
的時候
你會更要求自己的構圖. 景深控制.

因為當你的後端可以充分控制時. 你更不會容忍自己在前端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後製和前製是相輔相成. 絕對不是互相對立

沒有所謂不後製
傳統時代. 底片一定要顯影. 一定要放相. 顯影和放相的過程就是後製
數位時代. RAw一定要轉JPG/TiFF. 轉檔的過程就是後製.
只是機身做或自己做的差別




回樓主

這三隻鏡頭在色彩表現上. 基本上. 你可以當作沒有差別.
機身對色彩/對比的影響. 要超過鏡頭
這也可以透過後製來控制.

-
後製不是原罪...可以讓影像更美好...WHY NOT呢....
一頭生豬和烤乳豬...你吃哪一個....生豬的素質固然重要...就好像一張照片按下快門當時的正確曝光 構圖 光線等等.....作成烤乳豬後風味更加又有何不可...
樓主要一顆不用後製的鏡頭無疑是緣木求魚....既然你會講到想要一顆不用後製的鏡頭...那不就是說明其實你是喜歡後製後的圖....可是你又不想花心思研究罷了...有些東西是要自己花時間和精神投入的....不是花錢就可以得到的...
對我而言拍壞的照片就是拍壞了...也不會花時間後製....是自己技術不好的問題後製也回天乏術..

你問我後製是什麼...我認為從按下快門那一刻起就是後製了.......如果真要追求自然...那也不能攝影囉...你只能用眼睛現場看存在你的記憶裡.....泥盆紀裡應該也沒有5D這種東西吧
其實樓主所謂希望比較不需要靠後製
應該有幾個具體方向大家可以當作給建議的參考

在固定機身變數下(ccd表現、高ISO雜訊控制、自動白平衡準度、曝光傾向...etc)
針對鏡頭的

1. 光學銳利度
2. 成色傾向
3. 光圈大小+焦段 的共同作用
4. 其他

這些來做具體建議
這樣應該滿有幫助的...也不會流於 後製 不後製 的價值觀爭論
可惜我個人沒用過SIGMA這些鏡頭
沒辦法給建議

---
至於
機身內的後製(如機身設定的銳利度、相片風格等等),
是在按下快門之後,相機就會跑完一套處理得到一個初步影像,這中間攝影者就無法介入
按下快門前,這些設定就先固定了。
所以拍攝者要善用這功能的話,得"事先"針對自己的需求來調整,這算是 事先計畫

「進到電腦裡,透過螢幕觀看一個相機處理後的 初步輸出影像
作者再透過 電腦軟體 來處理」
這是已經有一個 "具體影像" 當參考,再來調整曝光、白平衡,甚至使用遮罩、去除雜訊、銳化等等
這些動作,未必在按下快門之前就已經計畫好
這已經是另一個階段的 創作,相機輸出的初步相片,在這裡只是第二階段的 原料

所以我倒不以為 數位相機 會介入影像的呈現,與進到電腦裡事後調整是一樣的(尤其是補救性質的調整)
當然軟體後製,另還有一種是在按下快門之前就計畫好的,拍攝者在按下快門前,就已經想好後製需要什麼樣的材料
拍照時考慮的曝光與取景等等,是為了取得一個符合 "計畫中後製須求" 的素材
這與事後看相機輸出的結果再來補救的後製,我認為是不一樣的

相同的道理拿來套用在底片時代
我個人是這樣來看的。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