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整理一下(2012-01-17 20:38)網友們討論出來的資訊(感謝網友們分享),避免懶人的出現。
1.7D錄影功能受到單檔4G的限制,1920解析度只能錄11~15分鐘,640解析度只能錄29分鐘。
2.7D比5D2好的地方是有過熱保護,同樣情況下機身過熱時,7D會自動中斷。
3.防止過熱的方法是減少機身的包覆,例如去除LCD保護貼,去除防護膠帶,改用肩架或穩定器。
4.SD卡穩定度不及CF卡(案例非常非常多),SD錄影很可能會無預警中斷(案例很多)。
5.5D2連續錄影過一小時也會有過熱問題
6.Nikon系統壓縮率比較好,同樣4G大約可以錄20分鐘的1920
整理的目的是給不想看整樓的人做參考,如果還想要研究如何在限制條件內延長7D的可錄影時間,可繼續看底下原文張。
============================================================================
7D是一台令人又愛又恨的單眼錄影機種,雖然他沒有5D2的夢幻景深,也時常出現過熱的現象,但還是有不少功能相當實用,針對過熱問題在下發現一個新的"思考"的方向。
使用思考卻不用"解決"的字眼,因為只能透過微調讓過熱不要太快,或太常發生。
主要是讓機身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運算,
1.M模式與A模式的差別,減少偵測運算量:
使用M模式錄影,光圈快門ISO都需靠手動調整,動態場合下,幾乎只能控制光圈與快門,可以減少機身側光機制的資源,也可以免去自動變換ISO的程序,因為A模式下,靠著調控EV,機身側光功能與ISO自動變換功能會啟動,自然晶片會多了那麼一點運算,但這個運算量對溫度增加影響是否劇烈需要長期精準的測試。
缺點是在昏暗的環境中相當不便,因為光圈只能縮,不能再開大,快門也只能到1/60,所以如果拍攝場景越來越嘿,又是動態錄影的情況下,邊錄邊調整ISO是件需要高超技巧的事情
2.降低LCD亮度,有效降低耗電與溫度:
這絕對會有一點影響,LCD基本上是相當耗電的裝置,缺點是如果搭配M模式,可能會誤判現場曝光度。
(國外解法是外接LCD,裝上7吋LCD以後動態走位錄影真的有點重,不如使用HDV爽快些...)
3.場景變換、畫面變換(B,P,I frame),降低晶片壓縮需要的運算量:
這個方法只是推論,如果是定點拍攝,key frame可能有80%都是不變,所以晶片只需要運算動的那些畫面,並且壓縮,例如一個空曠的籃球場,片中只有一顆籃球滾過去,與一萬顆籃球從天而降,後者的壓縮率會需要很多晶片的運算資源。
綜合23兩點:錄黑夜的一定比錄白天的持久,我曾經為了錄閃電,錄了50分鐘都沒有過熱現象(有開冷氣),但進棚拍攝數位教材,室內溫度稍高,連續錄影大約40分鐘就過熱。
綜合爬文結果與國外提共的解答,LCD的亮度影響最多,最需要技術是1,最不實用是3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一點點的變通方法,希望各位使用7D長時間錄影的網友也可以一起分享解法。
datapay wrote:
所以... goog...(恕刪)
7D 叫做照相機~
錄影請使用 DV 或是 專業攝影機...
硬要挑7D的毛病???

EOS 1D X+EF 16-35mm F2.8L II+EF 24-70mm F2.8L II+EF 70-200mm F4L IS
內文搜尋

X